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舞蹈史的角度研究古代文明

發布時間:2024-01-11 11:2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讀書(shu) 者說】

  從(cong) 舞蹈史的角度研究古代文明

  ——讀《中國舞蹈考古》

  作者:巫鴻(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

  幾年前,被讚譽為(wei) “中國舞蹈書(shu) 籍出版界第一編輯”的黃惠民先生在讀了我的《中國古代藝術與(yu) 建築中的“紀念碑性”》《禮儀(yi) 中的美術》《時空中的美術》以及《空間的美術史》等書(shu) 後,約我為(wei) 他正在策劃和編輯的一本重點舞蹈著作寫(xie) 序。不久前終於(yu) 收到他發來的書(shu) 稿,閱讀後我欣然應允。因為(wei) 我從(cong) 此書(shu) 中獲益良多,而且感到它與(yu) 我所進行的藝術史研究學理相通並可相互啟發,因此也希望借此機會(hui) 表達一些淺見。

  巫允明 著 上海音樂(le) 出版社

  題為(wei) 《中國舞蹈考古——以文物鑒史》(以下簡稱《中國舞蹈考古》),這部書(shu) 將舞蹈史研究建立在兩(liang) 個(ge) 交叉維度之上,也在這兩(liang) 個(ge) 方向上對探尋中國古代文明的整體(ti) 發展作出貢獻。兩(liang) 個(ge) 維度,其一是對出土資料的重視和使用,在詳盡收集考古證據的基礎上探索和思考中國古代舞蹈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形式;其二是以史學框架把這些考古資料聯係起來,呈現出古代舞蹈在時間和地域上的異同與(yu) 發展。正如作者所言:“對中國古代舞蹈史進行更為(wei) 深入的研究,必須首先從(cong) 曆史的角度,以文物為(wei) 鑒的立場,深入我國浩如煙海的文物寶庫去搜尋、分析、鑒證一切與(yu) ‘舞蹈’和‘舞蹈學’有關(guan) 的器物、圖紋等資料,逐步明確古代不同時期舞蹈的產(chan) 生緣由、形態、特點及其流變。”本書(shu) 的主旨因此是以科學發掘的考古文物作為(wei) 實證材料的主體(ti) ,結合考古學、曆史學、藝術史、人類學的分析方法以及曆史文獻,逐步發現舞蹈實踐在不同時期政治、社會(hui) 、人文環境中的功用、性質及特征。作者在這種宏觀概念的指導下收集了大量的實物和圖像資料,進而對每項資料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解說,力圖為(wei) 舞蹈史的研究和書(shu) 寫(xie) 建立更為(wei) 科學和係統化的方法論基礎。

  有的人可能會(hui) 問:舞蹈史不是藝術史,為(wei) 什麽(me) 需要以考古和文物作為(wei) 研究基礎呢?我的簡要回答是,這首先因為(wei) 舞蹈是形象性的藝術表達。雖然一些古代文人以詩賦等形式描寫(xie) 了不同類型的舞蹈,但他們(men) 都必須把眼前的生動形象轉化為(wei) 文字的書(shu) 寫(xie) 符號,以比喻等方式描述出舞蹈者的體(ti) 態,以及舞蹈的動感和節奏。雖然這些寫(xie) 作可以引起千載之後的讀者對所描述的古代舞蹈進行想象,但終究無法使人們(men) “看到”舞蹈者的形體(ti) 、裝飾和姿態。實際上,在攝影、電影和錄像等現代視覺技術發明之前,把舞蹈行為(wei) 以形象方式記錄下來,將之傳(chuan) 諸後世的主要媒介是各種類型的繪畫和雕塑。如本書(shu) 所示,這些記錄中的絕大多數——不論是史前時代的岩畫、地畫和彩陶,還是在這之後的銅器、漆畫、石刻、壁畫和墓俑——都來自考古發掘。雖然作為(wei) 視覺藝術作品,這些畫像和雕塑對舞蹈的表現往往帶有想象成分,或沿襲著當時視覺藝術的特定程式,但其呈現的圖像本身——所描繪的舞者和舞姿——仍提供了理解古代舞蹈行為(wei) 極其可貴、無法由文字記載取代的第一手視覺證據。

  考古材料對舞蹈史研究的另一層意義(yi) 在於(yu) ,舞蹈總是在特定的時空中產(chan) 生,在特殊的社會(hui) 和文化環境中進行,並往往在具體(ti) 實踐中與(yu) 其他藝術形式結合。如本書(shu) 所闡述,自上古和三代時期開始,“舞”與(yu) “樂(le) ”已是不可分割的藝術形式,其密切的聯係由考古資料不斷反映出來。本書(shu) 所討論的文物因此不單純是對舞蹈和舞者的形象再現,而且也包括了伴舞使用的樂(le) 器——從(cong) 史前時代的骨笛和陶塤到商周時期的鍾磬和銅鼓——以及表現樂(le) 、舞同演的圖像,以顯示這兩(liang) 種藝術的共生關(guan) 係。進而言之,舞蹈、音樂(le) 的表演與(yu) 視覺藝術的展示也不能分開。我們(men) 從(cong) 考古發現的許多古代高級墓葬中看到的,從(cong) 不是這三種藝術形式的截然分立,而是涵蓋了三者的種種“總體(ti) 藝術”場景,所顯示的是在陳設華麗(li) 的宮室環境中,舞蹈、音樂(le) 、繪畫、雕塑的互動和結合,共同造就出結合了動態與(yu) 靜態、訴諸視覺和聽覺的藝術盛宴。考古文物資料既包含對古代舞蹈演出的形象記錄,也提供了重構演出空間和視覺環境的證據,以及探討不同曆史情境中“總體(ti) 藝術”場合的素材。這應該也就是本書(shu) 作者所展望的“將文物上的舞蹈二維形象置入三維以至多維文化空間的研究方式,使其與(yu) 該曆史時期的空間相互關(guan) 聯而成為(wei) 有血有肉的鮮活有機體(ti) ”。

  《中國舞蹈考古》一書(shu) 對考古資料的廣泛使用,因此蘊含了“跨學科”和“多學科”的學術概念和方向。舞蹈、音樂(le) 、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與(yu) 人類文明同樣古老,在漫長的時間中發展和完善了各自的媒介和語言:舞蹈以人體(ti) 自身的動作傳(chuan) 達信息和感情,音樂(le) 既用歌喉又通過人造樂(le) 器傳(chuan) 聲,繪畫和雕塑則以不同的物質介質留下視覺形象。這些基本特征使之形成不同的藝術類別,也成為(wei) 不同學科的探討對象。但這些藝術形式在古人的實際生活中又從(cong) 來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在共享的時間和空間裏同時展開,相輔相成地發揮出社會(hui) 、文化及宗教的功能,表達人們(men) 的審美意識和思想感情。為(wei) 了發掘和說明這種豐(feng) 富的曆史現實,我們(men) 需要使用所有能夠找到的曆史證據,特別是時代清晰、文化屬性明確的考古材料。中國的田野考古工作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獲得了大規模的持續發展,為(wei) 重新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麵貌提供了一個(ge) 不斷擴大的巨型資料庫,其規模在世界學術史上也屬罕見。本書(shu) 顯示出這批材料對探索古代舞蹈的重要意義(yi) ,同時也從(cong) 舞蹈史的角度對中國古代文明和藝術的綜合性研究提供了一個(ge) 特殊入口。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0日 11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