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網絡盜圖盜視頻等侵權違法行為為何屢禁不絕?我們該如何應對?

發布時間:2024-01-12 15:13: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yi) 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6.4%。記者的調查發現:社交平台知識版權的侵權行為(wei) 頻發,擅自搬運、剪輯他人短視頻、圖片、音頻等侵權行為(wei) 屢禁不絕。社交平台盜圖盜視頻等行為(wei) ,侵害原作者哪些權利?應該如何進行規範治理?

  網絡盜圖盜視頻等侵權違法行為(wei) 頻發

  江西南昌的劉屹靖是一名職業(ye) 風暴攝影師,2020年,他開始在網絡平台開設個(ge) 人賬號進行氣象知識科普,他的賬號被眾(zhong) 多粉絲(si) 點讚轉發成為(wei) 熱點後,網絡上湧現出大量“風暴攝影專(zhuan) 家”,開始盜用劉屹靖的原創內(nei) 容。

  風暴攝影師 劉屹靖有的時候大家看到我拍的東(dong) 西,比較震撼、比較壯觀,可能自己就想發到自己平台上麵,也想傳(chuan) 播一下,把它鏡像翻轉,然後還確實獲得了不少的流量。

  不少原創博主表示,網上轉載多以“移花接木”為(wei) 主,截取他人的原創視頻片段,用在自己內(nei) 容裏,博取眼球或盈利。不少網友還曾遇到自己的頭像、網名被複製,甚至因此被他人冒充身份、造謠等。

  網友 小悅:我的網名、我自己的照片做她的頭像,發布的內(nei) 容、照片都被人發布在另外一個(ge) 賬號上,並且還@我經常互動的好友,容易讓不怎麽(me) 跟我互動的朋友,認為(wei) 這個(ge) 賬號是我本人,並且出現被詐騙的現象。

  上饒市橫峰縣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 吳花萍圖片視頻製作完成後,這個(ge) 作者就是享有著作權的,將他人圖片視頻稱作自己的素材在網絡上發布的這種行為(wei) ,不屬於(yu) 我國著作權法第24條規定的合理使用限度和法律規定的範圍,超過這種合理的使用限度是需要原創作品的作者的同意,甚至向他們(men) 支付報酬的,否則就可能侵害這個(ge) 原創博主的人格類權益。

  2022年10月,郭某某看到網上一篇文章,感覺製作成視頻能夠吸引眼球,因缺少照片素材,將開國少將何克希少將照片用作負麵曆史人物的頭像。短視頻博主何某某、付某某為(wei) 了吸引流量,對視頻進行了二次創作,通過自媒體(ti) 賬號進行發布,偽(wei) 造的視頻被大量觀看、轉發,造成惡劣影響。

  杭州互聯網法院院長 陳增寶:侵害了何克希肖像、名譽、榮譽三項人格利益。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通過典型案例的審理,以裁判樹規則,以規則促治理,全麵促進網絡文明建設。

  法院判決(jue) 三被告在國家級媒體(ti) 公開賠禮道歉,賠償(chang) 共計15萬(wan) 元。庭審過程中,三名被告明確表示已認識到自身錯誤,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致歉,並願意承擔賠償(chang) 責任。

  網絡盜圖盜視頻等侵權違法行為(wei)

  為(wei) 何屢禁不絕?

  隨著網絡短視頻爆發式增長,“剪刀手”“搬運工”等未經許可的侵權行為(wei) ,不僅(jin) 侵犯了原創者的知識產(chan) 權,也破壞了短視頻平台的內(nei) 容生態,影響行業(ye) 健康發展。為(wei) 何這種行為(wei) 屢禁不止?

  如今不同社交平台都有針對盜用作品行為(wei) 的舉(ju) 報途徑,在某社交平台上,舉(ju) 報選項中有“侵犯權益”投訴選項,該選項支持原創本人和粉絲(si) 進行舉(ju) 報。如果是原創本人,需提交身份證明材料、權屬證明材料,如果是粉絲(si) ,則需提供原創發布鏈接,維權麻煩,成本較大。

  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chan) 權學院教授 鄧宏光:老百姓一種觀念,法不責眾(zhong) ,大家都這樣侵權,再加上僥(jiao) 幸心理,即使我侵了權,別人來告我的可能性也小。

  此前被侵權的風暴攝影師劉屹靖也曾多次嚐試過通過各大平台進行舉(ju) 報,但是對於(yu) 大多數采取了鏡像、裁剪以及多種處理方式的視頻,平台卻難以認定侵權行為(wei) 。

  風暴攝影師 劉屹靖還有一些更高級的融入進去的這種侵權的手法,畫麵的一些處理的手法,平台不給你認定。那麽(me) 相當於(yu) 你走完這套流程之後,你即便證明這個(ge) 片子是你自己拍的,你仍然沒法讓平台認定他侵權了你。

  不少博主及網友發現後續的維權更加困難,平台的舉(ju) 報流程煩瑣,平台也並非“舉(ju) 報就見效”,舉(ju) 報後的結果最多也僅(jin) 僅(jin) 隻是下架視頻或者封禁賬號,無法達到治本的效果。

  短視頻平台的“拿來主義(yi) ”盛行,原創維權費時費力,更嚴(yan) 重的是網絡知識侵權成本太低,維權成本太高,不少平台在發現侵權問題後,通常隻是采取刪除視頻等做法,缺乏有效的打擊手段。維權者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效果甚微,難以達到理想的維權效果,不少維權者也隻能是“忍了”。

  旅遊博主 王確實是太煩瑣了,靠我們(men) 自己甚至都舉(ju) 報不過來,舉(ju) 報之後,平台處理就是視頻下架或者封禁賬號,但是架不住盜視頻的人二次剪輯。

  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chan) 權學院教授 鄧宏光:即使訴訟了,賠償(chang) 數額可能也不是太高,正因如此,在我們(men) 實踐之中權利人維權,可能基於(yu) 現實的因素,他的動力是不太足的。

  專(zhuan) 家建議:平台要主動作為(wei)

  承擔主體(ti) 責任

  如今,網絡平台盜圖、盜視頻等侵權行為(wei) 頻繁發生,侵權人產(chan) 權意識淡薄,“順手”“拿來”主義(yi) 盛行。相關(guan) 專(zhuan) 家表示,作為(wei) 網絡平台,需要更加積極主動作為(wei) ,承擔主體(ti) 責任,積極發揮好自己平台優(you) 勢,助力網絡健康發展。

  高某是圈內(nei) 小有名氣的航拍攝影師,拍攝的短視頻經常獲得10萬(wan) +的讚賞。高某在朋友圈發現,某旅遊公司沒有經過自己許可,將自己的視頻用於(yu) 廣告宣傳(chuan) ,高某在北京互聯網法院起訴了侵權的旅遊公司。

  北京互聯網法院法官 李婉被告的這一段短視頻,是通過切條的方式,進行搬運,原告的原權利的作品一共是8秒,被告在這個(ge) 8秒的視頻中,截取了5秒鍾的主要的畫麵內(nei) 容。我們(men) 在審理後也認為(wei) ,被告的這個(ge) 行為(wei) 也是侵害了原告的信息網絡傳(chuan) 播權。

  最終,法院認定被告的這個(ge) 行為(wei) 構成對著作權的侵犯,判令被告停止侵權並進行賠償(chang) 。法官提示,內(nei) 容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可以通過網絡平台來及時製止侵權行為(wei) 。記者了解到,自北京互聯網法院2018年成立以來,受理互聯網著作權、鄰接權糾紛的數量占到整體(ti) 案件的七成。

  相關(guan) 專(zhuan) 家表示,平台在做到下架、刪除侵權視頻和圖片的主體(ti) 責任和義(yi) 務後,還應當加強高科技技術的應用,強化內(nei) 容審核機製,細化侵權違法行為(wei) 的防範措施,提倡事前防範,避免事後消極對待。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管理學院法律係教授 李丹林:它作為(wei) 一個(ge) 平台具有這樣一種公共管理的責任,應該可以采取一些事前的預防措施。大量地讓個(ge) 體(ti) 去維權,維了半天權,浪費無數的精力、財力,實際可能獲得的又完全很不匹配。要通過相應的一種事前預防的方式,就把它給避免掉了。

  良好網絡內(nei) 容生態需各方努力

  網絡知識版權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是當前網民舉(ju) 報維權過程中麵臨(lin) 的難點問題。互聯網平台與(yu) 作品著作權人、二次傳(chuan) 播者怎樣的合作才能雙贏?相關(guan) 部門該如何規範?專(zhuan) 家給出了建議。

  相關(guan) 專(zhuan) 家表示,相較於(yu) 傳(chuan) 統作品而言,互聯網著作的傳(chuan) 播載體(ti) 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使對互聯網著作權保護方式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無論是通過技術措施、法律手段還是道德調控,都是為(wei) 了使得網絡作品和社會(hui) 公共利益實現平衡,同時也最大限度保護網絡著作人的合法權益,想要行業(ye) 獲得長足健康發展,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仍然是重點。

  南昌大學大數據與(yu) 網絡安全研究院院長 朱小剛:平台公司要從(cong) 技術層麵、法律層麵、製度層麵怎麽(me) 去對內(nei) 容的創造進行審核,才是未來對你平台發展走得更遠,其實是更有意義(yi) 的事情。我也是倡導所有的自媒體(ti) 網絡創造內(nei) 容的時候,能夠從(cong) 自身做起,去營造一種對知識產(chan) 權的尊重和對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的這麽(me) 一種網絡文化。

  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chan) 權學院教授 鄧宏光:從(cong) 我們(men) 社會(hui) 治理的這個(ge) 角度,由平台直接集中向權利人進行獲得授權,獲得許可,效果一定會(hui) 更好。第一,從(cong) 權利人這個(ge) 角度,他的作品得到了尊重,獲得到了合理的回報。第二,對於(yu) 海量的用戶來說,我們(men) 剪輯這個(ge) 內(nei) 容避免了侵權的風險。第三,從(cong) 平台這個(ge) 角度,花了一定小的成本來獲取了更大的流量。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管理學院法律係教授 李丹林:平台首先要履行好它自己的主體(ti) 責任的職責,社會(hui) 上的各種組織和專(zhuan) 業(ye) 群體(ti) ,也是一起協助它,把這樣一個(ge) 事前防範的機製給它很好建構起來。一個(ge) 良好的網絡內(nei) 容秩序的維護,在大家的多方主體(ti) 的努力之下,來實現這樣一個(ge) 目標。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