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大運河布展是我職業天空中最亮的星

發布時間:2024-01-15 15: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為(wei) 大運河布展是我職業(ye) 天空中最亮的星

  講述人:滄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一級調研員、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館展陳專(zhuan) 班負責人 聶建勳

   還有不到一個(ge) 月,我就退休了。回顧職業(ye) 生涯,2021年8月14日這一天發生的事,一直讓我難以忘懷。這一天,我帶領局專(zhuan) 家組接下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館布展任務。

   為(wei) 家鄉(xiang) 群眾(zhong) 、為(wei)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獻計出力的寶貴機會(hui) ,降臨(lin) 到我頭上。我是多麽(me) 幸運!

   中國大運河非遺展示館總建築麵積3.1萬(wan) 平方米,總展陳麵積1.5萬(wan) 餘(yu) 平方米。進館閘機統計,2023年5月26日開館以來,截至2023年12月25日,參觀遊覽人數53萬(wan) 人次,最多時一天1.7萬(wan) 人次。我感到既欣慰又自豪,這是對我們(men) 團隊付出的心血和智慧的最大褒獎。

   這麽(me) 大規模的非遺館展陳建設,國內(nei) 外鮮有先例,也沒有相關(guan) 建設標準。剛接到任務時,我心裏沒底。我們(men) 去北京、蘇州、寧波等地參觀考察了幾家非遺展館,到有關(guan) 部委、廳局取經返回後,我們(men) 發揮局專(zhuan) 家組成員的優(you) 勢特長,集思廣益,起草了初步方案。我們(men) 向各級領導、專(zhuan) 家學者、非遺傳(chuan) 承人多方請教,不斷推敲打磨,逐漸形成了展陳的基本思路。

   作為(wei) 大運河沿線8省(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集中展示地,我們(men) 要展現出“國”字號的水平,首先把重點放在征集國家級項目和傳(chuan) 承人的作品上。入館展品必須由傳(chuan) 承人親(qin) 手製作,充分體(ti) 現非遺技藝傳(chuan) 承的脈絡及精湛的藝術。我們(men) 征集的作品既有震撼人心的扛鼎之作,又有接地氣的雅俗共賞之品。北京合院奇珍展區那艘長1.25米、高1.05米的景泰藍大皇船,其工藝之精美、造型之壯觀讓人驚歎;廟會(hui) 琳琅展區裏那組由數個(ge) 毛猴組成的婚慶場麵,令人觀之不禁捧腹。

   有別於(yu) 一般意義(yi) 上的博物館,我們(men) 要做的非遺館是活化的、有煙火氣的,要讓參觀者感到那些場景、那些展品就是我們(men) 生活的一部分,可親(qin) 近、可觸摸、可體(ti) 驗。我們(men) 通過營造展品背後不同的地域文化濃厚氛圍,讓人們(men) 一朝跨越運河南北、盡賞8省(市)非遺燦爛文化;再通過數字科技,吸引青年人、少年兒(er) 童參與(yu) 互動。我們(men) 一個(ge) 有特色的創新點是“用非遺展示非遺”——在天津展區,茶樓裏一胖一瘦兩(liang) 個(ge) “龍嘴大茶壺”一來一往地說相聲,龍嘴大茶壺的製作技藝是非遺,天津相聲是非遺,相聲段子裏的西河大鼓、天津時調、天津快板,都是非遺。這個(ge) 創意得到了很多專(zhuan) 家學者的好評。

   在總展廳尾廳,我建議做了這樣的一個(ge) 設計:館內(nei) 非遺項目圖像以投影的形式布散到每位離場觀眾(zhong) 的身上。於(yu) 是,人們(men) 順著“光影運河”走出展館時,被賦予了來自展示館的期許——每個(ge) 人都肩負著保護、傳(chuan) 承非遺文化的使命走向未來。

  (光明日報記者耿建擴、陳元秋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5日 0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