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巨龍”吟嘯赴蒼穹 蹈海穿雲追“天宮”——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問天記

發布時間:2024-01-19 11:22:00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海南文昌1月18日電?題:“巨龍”吟嘯赴蒼穹 蹈海穿雲(yun) 追“天宮”——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問天記

  新華社記者

  1月17日22時27分,乳白色的長征七號遙八運載火箭搭載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從(cong)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升空。

  夜幕沉,海浪闊,月如鉤。

  龍年新春將要到來之際,長征火箭宛若一條白色巨龍,從(cong) 海南文昌龍樓鎮的大海邊騰空而起,破霧穿雲(yun) ,把天舟七號送往中國人的“太空家園”,為(wei) 航天員送去過年大禮包。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2024年的第1次遠征,是進入空間站應用與(yu) 發展階段後的第4次發射,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1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的第507次飛行。

  南海起“飛龍”——“長七”送“天七”飛天

  “1小時準備!”

  發射任務01指揮員何宏業(ye) 的口令響徹發射場區。

  發射塔架回轉平台緩緩張開懷抱,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和長征七號遙八運載火箭蓄勢待發。

  “長七”送“天七”,這是長征七號與(yu) 天舟貨運飛船的第七度攜手——

  2017年4月20日,長征七號托舉(ju)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進入太空,完成空間站貨物運輸係統的首次飛行試驗。

  之後,從(cong) 天舟二號到天舟六號,長征七號連戰連捷、天舟貨運飛船頻頻“送貨”成功,助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三步走”戰略,為(wei) 我國空間站正常運轉提供物資保障。

  “30分鍾準備!”

  何宏業(ye) 的口令再次發出,加注人員開始從(cong) 發射塔架向安全區域撤離。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在這裏首飛成功。作為(wei) 我國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無毒、無汙染的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為(wei) 滿足搭載天舟係列飛船的專(zhuan) 屬需求量身研製,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是執行空間站建設任務的主力運載設備。

  “長征七號遙八運載火箭本次任務可靠性提高為(wei) 0.9871,是我國高可靠運載火箭之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ti) 設計部研究員馬忠輝說,火箭各係統綜合性能不斷提升,測發周期也由早期的38天縮短到目前的25天。

  中國人用“長征”來命名自己研製的火箭型號,既有紀念那場90年前的偉(wei) 大戰略轉移之意,也是中國航天人無時無刻不在自我警醒: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探索永無止境。

  “15分鍾準備!”倒計時指令又一次發出。

  此時,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也在距離地球約400公裏的中國空間站裏做好準備,靜待天舟七號到來。

  2個(ge) 多月前,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從(cong)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飛赴太空。自我國首次載人發射起的20年間,先後有20位中國人到訪浩瀚太空。

  “1分鍾準備!”

  指控大樓、測控點號、觀禮台上、海濱沙灘……倒計時口令扣人心弦,人們(men) 都在等待著激動人心的那一刻到來。

  “5、4、3、2、1,點火!”

  尾焰噴薄而出,驚雷般的轟鳴聲席卷海天之間,長征七號遙八運載火箭好似蛟龍出海,托舉(ju) 著天舟七號貨運飛船,蹈海穿雲(yun) 飛向天宮。

  “龍珠”赴天宮——為(wei) 中國太空家園送龍年大禮包

  約10分鍾後,天舟七號貨運飛船與(yu) 火箭成功分離,像一顆遊弋太空的“龍珠”,作別“巨龍”,向著中國空間站獨自飛行。

  約3小時後,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對接於(yu) 中國空間站,為(wei) 天宮“上新”。此前,天舟六號完成使命撤離空間站組合體(ti) ,為(wei) 天舟七號騰出了位置。

  這一次,天舟七號貨運飛船采用3小時快速交會(hui) 對接方案,對接空間站核心艙後向端口,形成組合體(ti) 。

  “相比之前的6.5小時快速交會(hui) 對接方案,3小時快速交會(hui) 對接方案優(you) 化了設計,是綜合火箭係統、空間站係統的相關(guan) 要求提出的全新對接方式,靈活度更高,適用範圍更廣,進一步提高了貨運飛船自主交會(hui) 對接能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人員李智勇說,“這種模式有望代替6.5小時方案成為(wei) 新的基本模式。”

  也就是說,天舟的“送貨時間”得到進一步壓縮,貨運提升為(wei) “速運”。

  “有賴於(yu) 技術不斷成熟,天舟七號將在距離空間站更近的地方展開變軌,變軌次數也從(cong) 之前的6次進一步減少,從(cong) 而壓縮交會(hui) 對接時間。”李智勇介紹。

  天舟七號是個(ge) 攜帶了約5.6噸物資的大家夥(huo) ,是世界現役貨物運輸能力最大、貨運效率最高、在軌支持能力最全的貨運飛船。

  那麽(me) ,飛船裏麵到底都裝了啥?

  首先,空間應用係統在本次任務中共計上行產(chan) 品61件,包括16個(ge) 標準貨包、1套細胞上行生保支持裝置、1套4℃上行微流控芯片等。這些應用物資上行後將轉運至空間站實驗設施內(nei) 開展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ti) 物理與(yu) 燃燒科學等共計33項科學實(試)驗,承研單位涉及10個(ge) 研究所、8所大學。此外,還搭載了多個(ge) 科學載荷,對後續空間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

  其次,天舟七號貨運飛船還為(wei) 航天員送去生活物資、服裝、食品等,將同時保障在軌的神舟十七號、後續的神舟十八號兩(liang) 個(ge) 乘組的需求。長期在軌飛行,新鮮水果是最受航天員歡迎的食品,得益於(yu) 天舟七號裝載能力大幅提升,這次還運送了將近90公斤新鮮水果。

  值得一提的是,為(wei) 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龍年春節,地麵工作人員還精心準備了春節大禮包和龍年盲盒。

  此外,天舟七號也藏著不少“小心機”。

  在空間站建造階段初期,供電插座的安裝方式一旦發生熔斷器熔斷,隻能整機更換,由航天員將供電插座帶回地麵並返廠維修。這種維修方式成本高、周期長,隨著空間站內(nei) 空間科學實(試)驗逐步增加,已不能適應載人航天的新需求。

  而天舟七號貨運飛船攜帶上天的新型供電插座,具備可在軌獨立更換熔斷器功能。航天員在軌維修時,僅(jin) 需要像擰螺絲(si) 釘一樣簡便,大大節約了成本和維修周期。

  龍樓棲“巨龍”——中國載人航天,永遠值得期待

  三麵臨(lin) 海,椰林錯落。海南文昌龍樓鎮,曾是一個(ge) 再普通不過的濱海小鎮。

  2009年9月,文昌航天發射場在龍樓鎮破土動工。繼酒泉、太原、西昌3大發射場之後,文昌航天發射場於(yu) 2016年全麵建成並投入使用。

  作為(wei) 中國首個(ge) 開放性濱海航天發射場,也是世界上為(wei) 數不多的低緯度發射場,文昌航天發射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

  龍樓,從(cong) 此成為(wei) 航天“巨龍”棲息之所、騰飛之地。

  7年多來,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長征八號等係列運載火箭多次從(cong) 這裏領命出征,將貨運飛船、核心艙、實驗艙等一個(ge) 個(ge) 大國重器送入太空。

  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發射成功後,文昌航天發射場取得新年度發射任務開門紅。

  “天舟七號任務事關(guan) 航天員生活保障、關(guan) 鍵技術在軌驗證和空間站安全運行,意義(yi) 重大。自去年12月20日火箭進場開始,我們(men) 就投入到忙碌的任務準備中,元旦期間也在加班加點進行測試。”何宏業(ye) 說。

  這是何宏業(ye) 第一次擔任01指揮員。他所在的控製係統被比作火箭的“神經中樞”,負責控製火箭按飛行軌跡準確入軌。

  這是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次采用手動點火,一方麵優(you) 化了係統發射前處置流程,另一方麵也對崗位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進入發射前4分鍾,控製係統10餘(yu) 條口令的下達時機、每一項操作、崗位上200多個(ge) 狀態,都必須精準無誤、快速反饋。他們(men) 還設定了130多個(ge) 點火前可能出現的故障模式,製定了300餘(yu) 條處置措施,確保實現“零窗口”發射。

  2021年的天舟二號任務,距離發射不到3個(ge) 小時,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係統突然出現壓力值參數異常。任務兩(liang) 次中止發射,推進劑兩(liang) 次泄回再加注。頂著壓力,發射場全體(ti) 科技人員叫響了“為(wei) 了任務不惜一切,為(wei) 了任務義(yi) 無反顧”的戰鬥口號,與(yu) 時間賽跑、與(yu) 問題較真。

  9天後,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現場觀看發射的人們(men) 注意到,火箭下方活動發射平台上的標語由“自立自強 創新超越”換成了“艱難方顯勇毅 磨礪始得玉成”。

  正是靠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guan) 、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接續奮鬥中,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連戰連捷。

  17日夜,龍樓鎮又一次聚集起成千上萬(wan) 的遊客和航天愛好者。

  隨著一條條中國“巨龍”從(cong) 這裏相繼飛天,龍樓鎮也迎來了前所未有過的航天旅遊熱。這個(ge) 常住人口僅(jin) 2.7萬(wan) 的小鎮,近兩(liang) 年接待遊客超過150萬(wan) 人次,當地百姓吃上了“航天飯”“旅遊飯”,越來越多的航天文旅活動在這裏舉(ju) 辦。

  除了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輻射,航天事業(ye) 發展成果對國計民生的帶動作用體(ti) 現在更多方麵——截至目前,已有4000餘(yu) 項空間應用成果在生物、醫療、農(nong) 業(ye) 、自然資源與(yu) 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各行各業(ye) 落地開花。

  “每次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國家實力的崛起和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第13次在這裏“追火箭”的航天發燒友張作興(xing) 說,他要一直追下去,親(qin) 眼見證更加輝煌的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e) 。

  如今,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啟動實施,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就在長征七號遙八運載火箭點火起飛的發射塔架不遠處,新一代載人火箭發射工位等項目正在緊張建設。

  我們(men) 相信,星辰大海的征途將會(hui) 更加浩瀚璀璨,中國“巨龍”將會(hui) 飛得更高更遠。

  我們(men) 相信,中國載人航天,永遠值得期待。

  文字記者:李學勇、李國利、黎雲(yun) 、劉藝、楊茹、趙葉蘋

  視頻記者:殷家捷、梅元龍、王軍(jun) 鋒、郭良川、趙玉和、洪靚、黎多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