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方寸之地起天宮 探訪我國古建微縮藝術之絕唱公輸堂

發布時間:2024-01-19 15:33: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雕龍描鳳巧安排 方寸之地起天宮

  探訪我國古建微縮藝術之絕唱公輸堂

  本報記者孫正好 楊一苗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xing) ’。”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明朝魏學洢創作的說明文《核舟記》,描寫(xie) 了明代微雕大師王叔遠在“長不盈寸”的桃核中,雕出“大蘇泛赤壁”的萬(wan) 千氣象——“通計一舟,為(wei) 人五,為(wei) 窗八,為(wei) 箬篷,為(wei) 楫,為(wei) 爐,為(wei) 壺……為(wei) 字共三十有四。”

  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wei) 宮室器皿”,甚至所雕人物“須麋了然”,令作者魏學洢歎為(wei) 觀止。其實,中國古人“螺獅殼裏做道場,指甲蓋上舞龍蛇”的鬼斧神工之舉(ju) ,並非隻見諸文人筆端,“活化石”便是位於(yu) 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建於(yu) 明代永樂(le) 年間的公輸堂。

  相比於(yu) 同在西安、聲名遠播的兵馬俑、大雁塔等,公輸堂,這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點像武俠(xia) 小說中的隱形高手,它深藏不露——悄然坐落在秦嶺腳下的鄠邑區祁村,開車踩一腳油門就會(hui) 擦肩而過;卻又暗藏功名——它是我國古建微縮藝術的絕唱、小木作雕刻藝術的巔峰,一些古建專(zhuan) 家甚至將其視作體(ti) 現一千多年前宋代《營造法式》中天宮樓閣的孤品實物。

  公輸堂,到底有著怎樣的內(nei) 裏乾坤?

  雕刻若得公輸巧

  遠望公輸堂,一個(ge) 成語形容其外觀頗為(wei) 恰當:其貌不揚——它衣著樸素,甚至稍顯寒酸,周身是最常見的青磚,頂上是最普通的灰瓦,建築風格是明清時期隨處可見的硬山式;它也不偉(wei) 岸,因為(wei) 地勢低,看著還有點矮,整座建築淨高約6米;它形單影隻,更不恢弘,精確來講,公輸堂室內(nei) 麵積僅(jin) 96平方米。

  看似是青銅,實際是王者——古代工匠用至少10萬(wan) 個(ge) 零部件,在公輸堂內(nei) 未用一磚一瓦,全靠榫卯連接,手工搭建起了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的小木作宮殿群——天宮樓閣。

  步入公輸堂,滿目精雕細刻,處處雕花為(wei) 蔭,宛如來到木雕花卉的世界。堂內(nei) 八塊鏤空板門上,形態各異的雕花猶如滿天星朵,一個(ge) 小小的套鎖梅花,花瓣多達24件;堂內(nei) 眾(zhong) 多的梁、柱、鬥拱、飛簷、欄杆之上皆有“雕花”綻放,菱花、毬紋、石榴、卷草……各類雕花刀筆洗煉,玲瓏剔透。

  蛇穿蓮花、寶瓶插蓮、瑞蓮繞門、纏枝蓮花……公輸堂的各色花雕中,蓮花造型最為(wei) 豐(feng) 富,裝飾麵積也最大,古代匠師將立體(ti) 透雕、高浮雕與(yu) 淺浮雕相結合,“刀味”中散發出濃濃“木趣”,很多蓮花經六百餘(yu) 年後依然形態豐(feng) 潤,群芳爭(zheng) 豔,可謂“天地合而良木生,金木行而意韻現”。

  “公輸堂木雕之‘精’在於(yu) 采用圓雕、平雕、浮雕、透雕等多種木雕手法,將小木作裝飾雕刻得美輪美奐。”公輸堂小木作藝術博物館副館長王潔說,“堂內(nei) 木雕圖案達40多種,講究依物象形,不留鑿痕,輪廓清晰,層次豐(feng) 富,無論哪一個(ge) 角度觀賞都能呈現出一幅瑰麗(li) 動人的景象。”

  “雕龍描鳳巧安排,人間巧藝奪天工”,公輸堂中登峰造極的,是古代工匠精雕而成、高懸堂內(nei) 的天宮樓閣。於(yu) 地麵仰望環視,記者恍惚間若處雲(yun) 間仙境——方寸大小的逼仄空間內(nei) 台殿羅列、狀若群山,層巒疊嶂、氣象萬(wan) 千,正如杜牧《阿房宮賦》所言“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

  “這些天宮樓閣重重疊疊,層層相接,柱高最大為(wei) 50厘米,最小為(wei) 11厘米,按照實際大小的三十分之一濃縮於(yu) 穿堂構架之上,數萬(wan) 件精巧的小木作鬥拱由格板套合的箱體(ti) 結構組成,既堅固又輕盈,也不易變形,使這些天上宮闕曆經六百多年仍保存完好。”王潔說,“天宮建築有各式繁複精巧的重樓、三重樓、角樓等,堂閣多達213棟,閣與(yu) 閣之間以飛廊連接。”

  盡管公輸堂麵積有限,但建築仍麵闊三間,分為(wei) 東(dong) 次間、明間、西次間,每間沿南北軸線又分為(wei) 前廊、前廳、後室、佛道帳等空間,整體(ti) 布局以小見大,有主有次,每室藻井形態各異,最為(wei) 複雜的鬥拱部分式樣多達20多種,於(yu) 秩序分明中變化萬(wan) 千,趣味無窮,營建也遵循“明精暗減”原則,以正中明間前室的天宮樓閣最為(wei) 綺麗(li) 精致。

  公輸堂明間前室自下而上分為(wei) 隔架、垂掛平台、鬥拱平座、樓閣底層、樓閣二層、樓閣三層,閣頂為(wei) 五重鬥四藻井;期間鬥拱密集如蜂房,藻井回旋似水渦,樓閣之隔扇僅(jin) 有半厘米厚,輕如禪翼;飛罩、橘扇等部位雕有梅蘭(lan) 竹菊、纏枝牡丹等,刀法細膩,形態逼真,於(yu) 宗教神性中透露出濃濃的人間溫情。

  天宮樓閣乃佛教東(dong) 傳(chuan) 後,以中國傳(chuan) 統建築為(wei) 藍本的理想化仙境世界,成書(shu) 於(yu) 北宋年間的《營造法式》對此具體(ti) 化,即象征性小木作建築模型——“高七尺二寸,深一尺一寸至一尺三寸,出跳及簷並在柱外。下層為(wei) 副階,中層為(wei) 平坐,上層為(wei) 腰簷……”公輸堂則被視作體(ti) 現這一模型的孤品實物,是在《營造法式》圖樣基礎上進行的創新再現。

  “正所謂‘郎中要老,木匠要巧”“七十二行,巧屬木匠”。相比建造房屋木構架、形似骨骼的“大木作”,小木作猶如給建築填充血肉,亦被稱為(wei) 裝修作,通常構件尺度小,如門窗、欄杆、地板、吊頂等,做工精細,技術含量高,人文內(nei) 涵豐(feng) 富,因此更能反映古人在建築空間中的所思所想,更能彰顯“匠心”。

  據粗略統計,公輸堂內(nei) “滿腹錦繡”的小木作天宮樓閣高1.5米,距地麵2.7米,構件總數至少有10萬(wan) 個(ge) ,以箱體(ti) 結構為(wei) 搭接方式,全部以榫卯結構拚插而成,件件相套、層層組合,整體(ti) 設計綺麗(li) 精巧,生趣盎然,層層出挑,一氣嗬成,其雕刻之“精”、結構之“巧”令人歎為(wei) 觀止,堪稱我國現存的小木作雕刻藝術之瑰寶。

  如此嚴(yan) 謹規整、技藝精湛的古建珍品,是何人而建,用途又是什麽(me) 呢?

  所謂“仙人喜樓居,淩虛接天宇”,公輸堂由明代永樂(le) 年間關(guan) 中平原一帶的民間教會(hui) 人士,為(wei) 紀念祖師之功績而建。“主體(ti) 建築原有殿堂四進,前三進已蕩然無存,目前隻留下藏有天宮樓閣的最後一進。”館員鄭麗(li) 麗(li) 介紹說,“因堂內(nei) 天宮樓閣主要用以供奉各類神仙,公輸堂也被稱為(wei) 萬(wan) 佛堂。”

  “勝我者添三件,敗我者減一半”,民間流傳(chuan) 下來這句話,隱隱透漏著當時工匠們(men) 削木為(wei) 鐻、運斤成風的自信。據了解,當時參與(yu) 公輸堂營建的工匠約有103人,主要來自秦晉之地,曆經十一年方才建成,所謂“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憑借“精雕細琢如魯班真傳(chuan) ,得公輸之巧”的營建效果,後世將此地改名為(wei) 公輸堂。

  “術達極致近於(yu) 道,專(zhuan) 注走心風骨魂”,凝望公輸堂內(nei) 鬼斧神工般的天宮樓閣,中國古人“凝心靜氣心專(zhuan) 注,一抹微毫手細雕”的工匠精神仍然熠熠生輝,眾(zhong) 多木構在大與(yu) 小、動與(yu) 靜、虛與(yu) 實之間達到了高度統一。公輸堂補充了建築史中關(guan) 於(yu) “天宮閣樓”這一形式的空白,是我國古建微縮藝術的絕唱,具有非常重要的藝術研究價(jia) 值。

  彩繪似有道子能

  “法堂巍巍雕刻若得公輸巧,聖像翼翼彩繪似有道子能。”公輸堂東(dong) 閣門上的這一對聯,既寫(xie) 明了堂內(nei) 雕刻之考究,又借“畫聖”吳道子之名,稱讚此地彩繪之精湛。吳道子尤精於(yu) 佛道、人物,而公輸堂內(nei) 的彩繪畫,最具特點的也是儒、道、佛三教人物畫。

  老子出關(guan) 、三藏西行,“觀音經變”內(nei) 容與(yu) 敦煌壁畫類似,“重陽收徒”頗具元明時期水陸畫之風韻……公輸堂內(nei) 儒、道、佛人物畫近三十幅,色彩以黑、紅為(wei) 主,再加以撥金,畫上人物或講經論道,或捧茶獻果,或捧圭仙遊,或腳踏祥雲(yun) ,清淨莊嚴(yan) 的仙風道骨,與(yu) 天宮樓閣渾然一體(ti) 。

  公輸堂東(dong) 次間頭道隔扇門抱柱上彩繪的“孔明出仕”圖中,代表儒家理想的諸葛亮,處在畫麵中心位置,形象突出,劉關(guan) 張分局畫麵兩(liang) 側(ce) ;另一幅“別家趕考”圖,記錄了儒生離家趕考的瞬間,中間男子行跪拜禮,側(ce) 身站立的家人手持端盤,盤中放有如意;另外還有“科場會(hui) 試”圖,寓意金榜題名的“佛法降龍”圖……

  “公輸堂內(nei) 以儒家‘經世致用’為(wei) 主題的彩繪畫,都和儒家‘立功、立德、立言’的思想教化有關(guan) ,並非隻是畫法的承襲,更是對‘道統’‘倫(lun) 理綱常’這些中國社會(hui) 傳(chuan) 續數千年的精神追求的複寫(xie) 和傳(chuan) 揚。”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仝朝暉認為(wei) ,這些畫作也寄托著普羅大眾(zhong) 希望“天下有道,盛世太平的美好願望”。

  公輸堂內(nei) 彩繪遍布整個(ge) 小木作古建表麵,總共約700平方米,內(nei) 涵豐(feng) 富,精致纖巧,線條、設色俱佳,色彩以紅、黑、黃三色為(wei) 主,構架窗扇為(wei) 瀝粉,鬥拱多用石綠刷飾,板橡單用石紅,顯得富麗(li) 堂皇。令人驚訝的是,曆經六百餘(yu) 年滄桑後,部分彩畫至今地丈無起皮,瀝金無崩裂,顏色鮮豔,一些花朵甚至鮮活如初,這是因為(wei) 古代工匠們(men) 也是“細節控”。

  古代彩畫按等級高低分皇家專(zhuan) 用的和璽彩畫、寺廟及官式建築用的旋子彩畫和民間用的蘇式彩畫等,公輸堂彩繪以旋子彩為(wei) 主,用黑紅底色瀝粉貼金,工藝有點像做蛋糕,即把膠粉裝進擠粉袋內(nei) ,按花紋線條粘塗,使粉跡凸顯出花紋立體(ti) 感,再塗刷石黃液、打金膠,後將金箔按花紋寬窄剪成條狀粘貼到紋飾上,使圖案豐(feng) 潤飽滿,五彩生輝。

  文保人員根據多種儀(yi) 器分析發現,公輸堂彩畫結構為(wei) 木-白底層-顏料層,白底層是高嶺土,顏料層施以瀝粉貼金工藝。“顏料係石藍、石青、石綠及赤金等科學調配而成,這能使圖案色澤鮮豔,經久不變。”鄭麗(li) 麗(li) 介紹說,“同時,公輸堂彩繪地丈即底子厚度僅(jin) 一毫米左右,由於(yu) 很薄,不易起皮脫落,這種減底漆畫工藝也讓彩繪得以完好保存。”

  更為(wei) 考究的是,據古建築專(zhuan) 家考證,公輸堂彩繪作畫采用了目前瀕於(yu) 失傳(chuan) 的“紫龍罩”和“臥金點翠”等罕見工藝。

  “紫龍罩”乃是一種保護工藝,初步判斷可能是彩畫做完後,再在彩畫表層塗上清漆、大漆或桐油,起到保護作用。“這種工藝即便是從(cong) 事油漆彩繪多年的匠人,也多無耳聞。”鄭麗(li) 麗(li) 說。

  “臥金點翠”就是在金底上彩繪,因為(wei) 相當費錢,這種工藝即使在故宮,也不多見。據鄭麗(li) 麗(li) 介紹,“工人先將金葉子磨成泥金,用泥金塗底,在金底上進行地仗,用細小的工具將地仗剝開,露出匠人要繪製的圖案,這種工藝在清末就鮮有人能做到。”

  “公輸巧技建佛堂,木作精雕彩畫香。”古代工匠的畫筆如神,讓公輸堂披上了華彩外衣,不僅(jin) 對建築物的木構件進行美化裝飾,也起到了防腐防蟲、保護木構件的作用。雕刻之“精”、結構之“巧”與(yu) 造形之“絕”、彩繪之“細”珠連璧合,相得益彰,讓整座建築呈現出神秘飄逸、萬(wan) 物有靈之態,所謂“樓閣玲瓏五雲(yun) 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公輸堂精巧的建築構造是裝飾紋樣和彩繪的載體(ti) ,而生動的裝飾紋樣和彩繪又是建築構造的深化與(yu) 延續,精湛絕妙的建築構造與(yu) 美輪美奐的裝飾紋樣交相輝映,充分體(ti) 現了中國建築文化的意象之韻和‘木性曲直’之美。”一些研究者如此評價(jia) 公輸堂,認為(wei) 公輸堂是我國當之無愧的現存木作雕刻藝術、彩繪藝術的瑰寶。

  慎之又慎的保護之路

  作為(wei) 完整保存明代建築的精華的小木作建築群,公輸堂“天宮樓閣”木構件多數保存良好,經鑒定木材由楊屬樹種製成。文保專(zhuan) 家介紹,楊樹木材耐腐、性耐蟲性均比較差,公輸堂能有如今的保存狀況,推測古代工匠製作與(yu) 處理工藝在防腐防蟲方麵起到了良好作用。

  不過,在經曆600多年風雨洗禮後,公輸堂小木作建築群仍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腐朽、變色、蟲蛀、顏料層脫落等多種威脅。“小木作建築保護起來難度很大,保護之前必須研究透徹,否則拆卸後就可能無法複原。”王潔說,“公輸堂的整體(ti) 保護就像給一個(ge) 垂暮之年的老人看病,要綜合骨科、皮膚科、精神科等各領域專(zhuan) 家會(hui) 診,尋找更精確的維修方案,每一個(ge) 措施都是如履薄冰的感覺。”

  公輸堂的搶救性保護始於(yu) 2014年。當時,公輸堂成立了小木作藝術博物館,剛從(cong) 大學畢業(ye) 的王潔成為(wei) 這裏為(wei) 數不多的專(zhuan) 業(ye) 保護人員之一。“剛來的時候,公輸堂內(nei) 設有香爐,村民常來上香,遇上廟會(hui) 時,院子裏還會(hui) 搭台唱戲,很不利於(yu) 文物保護。”王潔回憶說,“我們(men) 花半年時間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將香爐和廟會(hui) 都挪到了外麵。”

  將木結構底部防潮性差的紅磚換為(wei) 青石板,有效阻隔地麵濕氣的反吸;建立保護大廳,防治雨水侵襲;架設多處溫濕度檢測儀(yi) ,進行研究數據的搜集……“剛開始,這裏很偏遠,沒有地方辦公,我們(men) 隻能租住附近的民房裏。”王潔說,“我是學曆史的,專(zhuan) 業(ye) 不是很對口,隻能拚命自學,因為(wei) 公輸堂的保護刻不容緩。”

  此後,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派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對公輸堂彩畫保存現狀及主要病害情況進行了實地勘察、測繪,並針對性地進行了實驗室保護修複研究。由於(yu) 整體(ti) 是純木質結構,稍有不當便會(hui) 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因此每一項修複背後都是現場取樣後反複試驗,可謂慎之又慎。

  比如針對已存在20餘(yu) 年的“天宮樓閣”白腐問題,文保專(zhuan) 家將殺菌劑以針注、塗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搶救性處理,其中針注昂嘴等腐朽嚴(yan) 重部位,脫脂棉、毛筆等塗刷鬥拱其它腐朽部位,每天處理兩(liang) 次,連續兩(liang) 天可達到殺菌目的;藥品處理後用塑料膜包裹處理部位,加強藥品的滲透,同時還要避免噴灑、滴注可能給鬥拱表麵彩繪造成影響。

  變色、裂縫、泥漬覆蓋、泡狀起甲、顏料層脫落……公輸堂小木作彩畫麵臨(lin) 著一係列病害威脅,想要保護修複,首先得進行表麵汙垢的清除和清洗,這是一項複雜而精細的工作,如清洗溶劑必須經過完整的適用性試驗和測試,確認不會(hui) 損害彩畫淺層或深層,確保不會(hui) 殘留在彩繪及地仗層中、不會(hui) 激活有害的物質後才能夠使用。

  此外,文保人員還建議對公輸堂內(nei) 每幅彩畫都製作出詳細的手繪線圖,以圖標的形式詳細記錄文物的保存狀況、修複痕跡和文物病變現狀,同時盡可能利用現代數字圖像處理技術,使用數碼相機全景攝影方式記錄堂內(nei) 彩畫的原始狀況。

  自2017年6月開始,更為(wei) 專(zhuan) 業(ye) 的監測也在公輸堂持續進行。根據公輸堂主體(ti) 建築環境和公輸堂小木作內(nei) 部環境勘察結果,文保專(zhuan) 家在室內(nei) 布置了多台溫濕度、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大氣有機揮發物總量檢測儀(yi) 器;室外便攜式氣象站也可監測室外溫度、濕度、紫外、降雨量、風速、大氣壓強等參數,助力保護工作。

  2017年11月,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與(yu) 法國遺產(chan) 科學基金會(hui) 簽署開展“公輸堂彩繪木作保護研究”合作項目,內(nei) 容包括公輸堂古建築油飾彩畫傳(chuan) 統工藝研究、彩畫粘合材料研究、建築木材樹種研究等,該項目被列入“中法第四次高級別人文交流機製”。6年來,乘著中法合作的“翅膀”,公輸堂這座隱匿鄉(xiang) 間的國寶殿堂,正被越來越多人熟知,也得到越來越專(zhuan) 業(ye) 的保護。(新華每日電訊)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