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在出發——行走百縣話振興 | 搶抓新機遇擁抱新產業 吳起煥發別樣生機
冬日,在黃土高原上的陝西延安市吳起縣,遠山上的皚皚白雪和幹淨整潔的縣城街道相映成趣。作為(wei) 革命老區,近年來吳起縣搶抓機遇,主動擁抱新產(chan) 業(ye) 與(yu) 新經濟業(ye) 態,煥發出別樣生機,縣域經濟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縣城邊,瓜果飄香
每年十月以後,吳起縣的山地蘋果就會(hui) 陸續亮相。紅彤彤的“紅富士”,黃澄澄的“黃元帥”,還有小孩巴掌大的特色袖珍蘋果,密密麻麻地掛滿枝頭。
果農(nong) 尚生豔一天要經手兩(liang) 三千斤蘋果。“現在城郊就有果園子,一年四季都有活幹,每年4月到10月的蘋果生長期,我來一天就能掙150到180塊錢。”她說。
吳起縣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出產(chan) 的蘋果甜度大、色澤豔麗(li) 。2015年,當地開始大規模推廣蘋果產(chan) 業(ye) ,至今全縣已種植12萬(wan) 畝(mu) 蘋果,已掛果的7萬(wan) 多畝(mu) 年產(chan) 量5萬(wan) 餘(yu) 噸,“果業(ye) 強、果農(nong) 富、果鄉(xiang) 美”目標正在實現,且很多果園就分布在城市周邊,不僅(jin) 帶動當地就業(ye) ,也助推了體(ti) 驗采摘的農(nong) 旅融合。
除了蘋果,吳起縣金佛坪村還廣泛種植草莓、油桃、葡萄、火龍果等水果。吳起縣果業(ye) 技術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高伯明告訴記者,目前很多村莊以種植水果為(wei) 主,作為(wei) 果業(ye) 的後發產(chan) 區,吳起跑出了發展新優(you) 勢。
縣城內(nei) ,活力集聚
吳起縣城的主幹道旁,一家咖啡潮流集合店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極簡風設計的店內(nei) 擺著適合青年人拍照打卡的標語和裝飾,還有一整排的籃球鞋和時尚玩偶,初看上去更像是來到了大城市的“網紅店”。
25歲的許皓楠從(cong) 西安返鄉(xiang) 創業(ye) ,開了這家咖啡廳。他說,隨著縣城更加開放且富有活力,他身邊有越來越多的同齡人回鄉(xiang) 工作、生活。
借助於(yu) 平台經濟在縣域的鋪開,小小的咖啡店開業(ye) 不久就成為(wei) 縣城青年人交流、聚會(hui) 的場所。與(yu) 此同時,更多店鋪也借著縣域經濟的活躍不斷擴大規模與(yu) 輻射麵。
“手機選品下單,30分鍾線下送達”,這樣的即時零售業(ye) 態正加速在吳起落地。便利店經營者嶽登成就把店鋪開到了網上,如今除比較穩定的線下交易收入之外,一個(ge) 月還能有1500到2000元的線上收入,40多平方米的店鋪也從(cong) 服務社區生活圈逐漸麵向全縣。“店裏有1500多件商品都可以在網上任意選購,有專(zhuan) 門的騎手來把百貨送到客戶指定的地方。”他說。
依托數字經濟和平台經濟,下沉至縣城的新業(ye) 態在吸納勞動力、滿足居民多元消費需求方麵發揮重要作用,促進縣域消費高質量發展。2023年前11個(ge) 月,吳起縣域即時零售訂單同比增長42.7%,交易商戶數同比增長43.8%。
縣城“上”,紅色鑄魂
縣城邊上的勝利山,兩(liang) 棵有著百年樹齡的杜梨樹下,講解員齊豔娜在給當地一所中學的50多位學生講述這裏發生過的革命故事。繪聲繪色的講述,一下子就把聽眾(zhong) 帶回了崢嶸歲月。
“2023年以來,我基本每個(ge) 禮拜都要接待三四個(ge) 縣城或者外地的研學團,少則三四十人,多則一百多人。”齊豔娜說。
吳起縣文旅局局長高海珠說,吳起現存紅色革命遺址39處,中央紅軍(jun) 長征勝利紀念園就位於(yu) 勝利山上。如今,這裏不僅(jin) 是人們(men) 緬懷革命先烈的場所,也是百姓休閑的“天然氧吧”與(yu) “幸福園”。
即便在冬日,每天前來山間步道、小廣場健身的群眾(zhong) 也是絡繹不絕。
2023年,吳起縣共接待遊客約100萬(wan) 人次,達到有數據記載以來的最高水平。“除了瞻仰革命遺跡,吳起的自然風光也讓遊客留下了深刻印象。”高海珠說,遊客數量的增多和消費能力的增強,帶動縣城的住宿和餐飲,增加了綜合旅遊收入。
吳起縣委相關(guan) 負責同誌告訴記者,下一步吳起將持續在擴大內(nei) 需方麵集中發力,積極培育新動能,聚焦產(chan) 業(ye) 富民和脫貧成果鞏固,大力弘揚實幹精神,全力促進縣域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實現縣內(nei) 多輪驅動的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城鄉(xiang) 融合發展。
指導單位
中央網信辦網絡傳(chuan) 播局
聯合出品
新華社新媒體(ti) 中心
新華社陝西分社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
監製: 陳鋼 閔希瑩 陳潔
統籌:何強 張書(shu) 旗 文晶
曾宇 矯雪梅 馬凱 何安華 倪坤曉
終審:薑晨
編輯:高涵 陳夢婕 張藝騰 張芸夢
記者:鄭昕
參與(yu) 采製:郭宗陽 王楊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