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藏書家袁立章:古籍何以“照”今人?

發布時間:2024-01-24 14:35:00來源: 《中國新聞》報

  古籍是保存曆史記憶、賡續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ti) 。在很多人印象裏,古籍保護是相關(guan) 博物館、圖書(shu) 館、出版社等機構的工作。實際上,民間藏書(shu) 家也是推動古籍保護傳(chuan) 承的重要群體(ti) 。中國國家版本館收藏的海量古籍,有不少來自民間藏家的捐贈。

  近日,本報記者隨民盟盟員、知名藏書(shu) 家袁立章走進位於(yu) 北京昌平的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聽他分享自己在浩瀚書(shu) 海中“尋寶”的故事。談及古籍保護與(yu) 傳(chuan) 承,袁立章認為(wei) ,不應讓古籍成為(wei) 靜靜躺在書(shu) 庫或展櫃中的文物,應充分挖掘古籍中蘊含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今所用,其關(guan) 鍵則是要找到前人經驗與(yu) 現代生活的“強關(guan) 聯”,探索更豐(feng) 富多元的觸達方式,讓古籍中的“營養(yang) ”繼續滋養(yang) 今人。

  為(wei) 何把珍藏捐給國家版本館?

  1月上旬,民盟北京市委會(hui) 部分盟員赴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參觀學習(xi) ,在一個(ge) 展示社會(hui) 各界捐贈古籍善本等珍貴版本的展廳,參觀者們(men) 驚訝地發現,同行者中的一員——盟員袁立章的名字和照片出現在展板牆上,下方展櫃裏是他向國家版本館捐贈的滿文版《大清高宗純皇帝聖訓》(清嘉慶武英殿刻本)。

  此番展示的是兩(liang) 頁複製件,實物是共300卷的“大部頭”。這部記錄清代皇帝乾隆言行的“皇家檔案”於(yu) 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卒年)編修,曆時8年,分40類。“相當於(yu) 把乾隆一輩子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jun) 事等40個(ge) 方麵治國理政的言論記載下來,供後世帝王參考借鑒。”袁立章介紹說,“這部古籍對於(yu) 研究乾隆執政60年那段曆史有極其重要的文獻價(jia) 值。”

  袁立章於(yu) 2014年購入這部古籍,他心知珍本難得,“這麽(me) 全的滿文本,別人很難找出來”。那為(wei) 何又將辛苦尋到的“寶貝”捐出?他的理由也很簡單,“我不懂滿文,沒法很好地研究、整理或轉化其內(nei) 容,收藏了也是糟蹋。國家版本館是收藏、研究、推廣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機構,此前沒有這個(ge) 版本的‘聖訓’入藏,既然我有全套,那就捐給版本館,方便專(zhuan) 家們(men) 進一步研究、利用好這部古籍。”

  “它跟現代人生活是有關(guan) 聯的”

  在向國家館版本館捐贈“聖訓”的同時,2023年11月,在袁立章的動議下,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藏書(shu) 家翁連溪擔任總顧問,袁立章和藏書(shu) 家劉清擔任總編輯的《私藏百部經典文庫》編委會(hui) 成立。隨即向藏書(shu) 家廣發“英雄帖”,甄選國內(nei) 現存古籍中具有代表性的100部個(ge) 人藏品,匯入文庫出版。

  “該文庫即將出版的第一部已經確定,是明代名臣張居正編撰的《帝鑒圖說》。這部‘教科書(shu) ’圖文並茂,旨在教育當時年僅(jin) 10歲的明神宗朱翊鈞(萬(wan) 曆皇帝)如何成長為(wei) 一個(ge) 有為(wei) 青年,繼而成為(wei) 一個(ge) 有作為(wei) 的皇帝。”袁立章介紹道,《帝鑒圖說》由40多個(ge) 曆代帝王小故事組成,上半部是“其善為(wei) 可法者”的正麵事跡,下半部是“惡可為(wei) 戒者”的反麵案例。之所以選中它,是因為(wei) 編委會(hui) 認為(wei) 該書(shu) 放到今天仍具有參考借鑒的價(jia) 值,“它不僅(jin) 是教人怎麽(me) 當皇帝,更多的是講述為(wei) 人處世的道理,比如應如何樹立對家庭、對社會(hui) 的責任感,以及在得與(yu) 失之間應該怎麽(me) 做選擇等。”

  “該文庫的選書(shu) 標準主要就是兩(liang) 條,一是其內(nei) 容值得傳(chuan) 承,二是能夠活化使用,我們(men) 希望它跟現代人的生活是有關(guan) 聯的。”袁立章說,“古籍中有很多內(nei) 容可以滋養(yang) 今人。有些關(guan) 乎人,如飲食養(yang) 生;有些關(guan) 乎物,如家裝陳設。書(shu) 法家米芾拜石,古人不認為(wei) 這是玩物喪(sang) 誌,而是以物養(yang) 氣,通過品鑒奇石來尋找一種精神寄托。這些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延續下來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旨趣,都是我們(men) 中國獨有的、值得傳(chuan) 承的財富。”

  “拍場火拚”讓師兄“多花了一百萬(wan) ”

  知名民間藏書(shu) 家韋力在講述自己藏書(shu) 之旅的《失書(shu) 記·得書(shu) 記》一書(shu) 中,用了一整個(ge) 章節介紹“師弟”袁立章——韋、袁都曾拜古籍收藏與(yu) 研究專(zhuan) 家楊成凱(1941—2015)為(wei) 師,不過很長一段時間二人隻聞對方之名,未曾謀麵。

  在這篇題為(wei) “因為(wei) 師弟,多掏了近一百萬(wan) ”的章節文章裏,韋力回憶2009年二人在拍賣場“競價(jia) 爭(zheng) 書(shu) ”的往事:“這位袁先生,從(cong) 不顧同門之誼。近幾年,時常跟我在拍場上火拚,搞得我很不開心。我覺得今天不應當讓這位師弟,總應當教訓他一下。但我知道翁兄心軟(翁連溪,韋力常請其幫忙到拍場舉(ju) 牌),近幾年幫我舉(ju) 牌,有好幾部重要的書(shu) ,都被他讓給了別人。於(yu) 是我跟翁兄說,今天不管是誰,一律不能讓。”結果這次袁立章又頻頻舉(ju) 牌,韋力最後花了一百三十四萬(wan) 元才將估價(jia) 幾十萬(wan) 元的《坐隱先生精訂捷徑奕譜》拍下。“……白白多掏了近一百萬(wan) 元。我對這位師弟的痛恨之情,可想而知。”

  被問及這段往事,袁立章有些感慨,“收藏家第一靠眼力,怎麽(me) 才叫眼力好呢?就是以比較小的代價(jia) 買(mai) 下好東(dong) 西,所以我們(men) 一般不對外透露自己花了多少錢購入古籍。不過,我們(men) 並不像外界以為(wei) 的那樣,還能時不時在農(nong) 村趕集發現寶貝。現在真正的好東(dong) 西百分之八九十都在拍賣會(hui) ,拍場上都是懂行的人,基本不太可能有撿漏的機會(hui) ……”

  如何借助新媒體(ti) 助古籍“破圈”?

  袁立章不僅(jin) 是藏書(shu) 界的“尋寶者”,也是一名資深影視人。從(cong) 電視劇《三國》(高希希導演版)、《後宮·甄嬛傳(chuan) 》,到演員陳建斌的電影導演處女作《一個(ge) 勺子》,再到張譯、王俊凱主演的懸疑題材網劇《重生之門》,其背後都有他參與(yu) 出品或策劃的身影。另外,他的影視公司還是鮑國安、陳寶國、張豐(feng) 毅、陳建斌、宋春麗(li) 等知名“戲骨”的經紀代理。

  袁立章深諳影視媒介的傳(chuan) 播威力,他認為(wei) 古籍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可以由此借鑒思路。去年10月,他赴江蘇昆山參加由中國古籍保護協會(hui) 民間古籍收藏工作委員會(hui) 舉(ju) 辦的一係列活動,與(yu) 韋力、翁連溪等藏書(shu) 家探討“古籍保護”的新路徑。袁立章建議,進一步探討如何運用新媒體(ti) 形式、從(cong) 視頻化的角度呈現古籍文化,增強場景感、故事感,助古籍“破圈”。

  “我做過媒體(ti) ,拍過影視劇,平時也玩社交媒體(ti) 。古籍裏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可以通過新媒體(ti) 創新轉化,‘抵達’更多年輕人,以更新鮮的形式讓大家看到。”袁立章說,“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古籍是好玩的、有用的,用它充實自己的精神家園。”(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報道)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