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亞洲杯總結:一球未進、一勝難求 中國足球已到最低穀?
隨著赫爾賓在對陣印度的比賽中幫助敘利亞(ya) 打入一球,中國隊本次亞(ya) 洲杯之旅正式宣告結束。在一個(ge) 整體(ti) 實力並不算強勁的小組裏位列第三,並且是六個(ge) 小組中成績最差的小組第三,中國隊從(cong) 成績上已經淡出了亞(ya) 洲前16的行列。
亞(ya) 洲杯隻是一個(ge) 縮影。近年來,中國各年齡段國家隊不斷缺席各項世界大賽,在亞(ya) 洲賽事中也舉(ju) 步維艱。而在即將開始的U23亞(ya) 洲杯暨奧運會(hui) 預選賽中,中國隊甚至被分在第四檔球隊。種種跡象讓我們(men) 不得不承認,中國男足如今已經淪為(wei) 了亞(ya) 洲三流球隊。
看現在:每況愈下 大廈已傾(qing)
三場小組賽,兩(liang) 平一負,一球未進,小組第三出局,刷新了國足參加亞(ya) 洲杯的最差紀錄。這屆亞(ya) 洲杯,問題從(cong) 第一場麵對塔吉克斯坦的比賽中就開始顯現。在揚科維奇的戰術裏,進攻和防守是兩(liang) 套不同的站位。這樣的戰術,在當今足球世界中並不罕見,但這種實時的站位切換,需要球員一定的戰術素養(yang) 和運動能力作為(wei) 保證。可事實證明,在如今的中國隊中,很多人並不具備這種能力。傳(chuan) 球準確率不足,球權轉換不斷出現,讓這種陣型變換變得更為(wei) 頻繁,這讓本就能力不足的球員顯得愈加疲於(yu) 奔命。中場失勢,防守漏洞百出,便是戰術與(yu) 球員能力不適配導致的直接結果。
揚科維奇試圖用變陣解決(jue) 問題,在對陣黎巴嫩的比賽中,揚科維奇首次推出532陣型。可當初的大名單,似乎就不是按照五後衛的陣型選拔的。這樣的臨(lin) 時變陣,無異於(yu) 拆東(dong) 牆補西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原有漏洞,但又帶來了新的問題,並不利於(yu) 球員在場上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最後一輪麵對卡塔爾的前45分鍾,國足踢出了本屆亞(ya) 洲杯最好的半場比賽,但依舊沒能取得進球。這難免讓人回想起2017年世界杯亞(ya) 洲區預選賽最後一輪比賽,同樣是麵對毫無壓力、派上大量非主力的卡塔爾,在背水一戰的情況下,上半場占盡優(you) 勢但破門乏術。
但不同的是,那時的卡塔爾,是一支小組墊底無緣出線,連主場觀眾(zhong) 都寥寥無幾的隊伍,而如今他們(men) 已經搖身一變,成為(wei) 提前出線的衛冕冠軍(jun) 。中卡兩(liang) 隊的身份轉變,也是近年來亞(ya) 洲足球整體(ti) 發展情況的縮影。正如第三場比賽賽後韋世豪所說,中國男足已經全方位地落後了,亞(ya) 洲球隊都在進步,而我們(men) 在原地踏步。
憶往昔: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
縱觀2023賽季中超射手榜,前十名僅(jin) 有武磊和譚龍兩(liang) 名國內(nei) 球員,前二十名也僅(jin) 多了王子銘和艾克森,其餘(yu) 名次均被外援占據。多年以來,許多國內(nei) 球員已經形成了習(xi) 慣,到中前場將球交給外援去解決(jue) 問題。這種依賴一旦形成,久而久之他們(men) 便也失去了尋找破綻的嗅覺,和攻城拔寨的銳氣。
前些年,中超甚至中甲瘋狂引進強力外援,球市一片火熱,廣州隊還拿下兩(liang) 座亞(ya) 冠冠軍(jun) 獎杯。可金元足球製造的虛假繁榮,終究不是可持續的,近幾個(ge) 賽季我們(men) 眼見著一個(ge) 又一個(ge) 老牌俱樂(le) 部走向消亡。而這些泡沫反映到國家隊層麵,便是世預賽、亞(ya) 洲杯等大賽,無一例外不以令人失望的結局告終。
而這,隻是中國足球多年來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冰山一角。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中國的足球發展規劃早已和國際先進理念脫節,這個(ge) 脫節時間甚至已經長達二十年。例如高水平球員的選材、訓練、比賽等,隻有這些內(nei) 容都在高對抗的情況下進行,才能保證球員在重大賽事中適應高水平的比賽節奏。
足協過去也不是沒有學習(xi) 先進案例,但隻是學了表麵、學了皮毛。例如推行U23政策,不過是趕鴨子上架,將那些本沒有能力在這樣水平的舞台上競技的球員推上球場,也就造就了一個(ge) 又一個(ge) 超短出場時間的笑話。與(yu) 之對應的便是,國足的平均年齡在本屆亞(ya) 洲杯的24支參賽隊中位列第二高,在場上的都是些老麵孔,而鮮有未來之星和新鮮血液。
足協也不是沒有想過辦法補救,但卻是治標不治本。2018年底,國足掀起歸化風潮,但五年過後,這一批歸化球員當中,隻有蔣光太參加了本屆亞(ya) 洲杯。除此之外,依然活躍在中國足壇的也屈指可數。他們(men) 注定將成為(wei) 中國足球曆史中的過客,匆匆地來,又匆匆地走,並沒能像當初萬(wan) 眾(zhong) 期待的那樣,帶領國足打進世界杯,或是在亞(ya) 洲杯上大殺四方。
畢竟,歸化本身的意義(yi) ,是補全拚圖,或是錦上添花,而不是以他們(men) 作為(wei) 框架和基石,否則便是本末倒置。我們(men) 自然也不應該寄希望於(yu) 這些歸化球員的出現,就能讓國足徹底翻身。
早在2015年,在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hui) 議上,就審議通過了《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ti) 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它為(wei) 中國足球的發展提出“三步走戰略”,即“理順足球管理體(ti) 製,製定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創新中國特色足球管理模式”的近期目標,“實現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職業(ye) 聯賽組織和競賽水平達到亞(ya) 洲一流,國家男足躋身亞(ya) 洲前列,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強隊行列”的中期目標,以及“使中國成功申辦世界杯足球賽,男足打進世界杯、進入奧運會(hui) ”的遠期目標。
但快九年過去了,我們(men) 距離這一目標反而越來越遠。對此,中國足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多年來,中國足協的整體(ti) 設計,從(cong) 金字塔的頂端就一直存在問題,《方案》要求的管辦分離也一直沒能落到實處。一些“蛀蟲”更是隻圖私利,無情地踐踏著無數足球人夜以繼日的努力。如今,聯賽競爭(zheng) 力下降,俱樂(le) 部風雨飄搖,國家隊後繼無人……如此種種,都是多年積惡的後果。
謀未來:已往不諫 來者可追
每一支足壇豪門的出現,都不是無中生有、一蹴而就,都有從(cong) 零到一、從(cong) 弱到強的過程。木已成舟,過去發生的一切已無法改變;但未來的中國足球,依然有無數種可能。
若要真正長久的良性發展,要依靠的應該是、也隻能是自身的造血能力。青訓,也許是唯一的出路。《方案》將足球列入各地中小學體(ti) 育課教學內(nei) 容,學時比重加大。但直到今日,中國的“體(ti) 教融合”也沒能找到那個(ge) 平衡點,理想中的“學訓並重”,最終難免走向“學訓兩(liang) 難”。
如今,我國12歲以下的足球人口並不少,但許多孩子由於(yu) 升學的壓力,在12歲便遠離了足球,哪怕那時他們(men) 已經在綠茵場上嶄露頭角。如何讓更多的孩子,能更持久地出現在足球場上,這是“體(ti) 教融合”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每一個(ge) 球星的出現,都是偶然,又絕非偶然。他們(men) 或是天賦異稟橫空出世,或是步步為(wei) 營大器晚成,但無一不是健全體(ti) 製之下,伯樂(le) 的慧眼識珠,或歲月的大浪淘沙。量變引起質變是必然過程,沒有人能在12歲就注定成為(wei) 球星,但“12歲退役”注定無法成為(wei) 球星。
改變,還是要從(cong) 青訓做起,從(cong) 基層做起。那些最基層的足球,看似距離職業(ye) 、距離國家隊十分遙遠,但這才是一個(ge) 國家足球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隻有真正把足球發展的重心從(cong) 頂級聯賽下沉到基層,摸索到那條適合我們(men) 國家的足球體(ti) 係,建立起從(cong) 學校到俱樂(le) 部、從(cong) 青訓到職業(ye) 的通路,中國足球才能不斷向好地發展,才能逐漸走向一個(ge) 光明的未來。
當下,首要任務是做出根本性的改變。所有的變革都有陣痛期,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中國足球的最低穀可能還未來臨(lin) ,我們(men) 要做好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國字號球隊難有優(you) 秀成績的心理準備。中國足球當前需要的,是認真夯實“足球金字塔”塔基,是調整方向,在正確的道路上堅持不動搖、不折騰,不再急功近利,遵循足球客觀規律,穩步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