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發展新質生產力 人工智能 賦能未來

發布時間:2024-01-26 16:30: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人工智能是模擬、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讓機器學習(xi) 人類的智慧,能夠像人一樣做出智能化的反應。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核心驅動力,被認為(wei) 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主要陣地。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和產(chan) 業(ye) 發展得怎麽(me) 樣?

  剛剛過去的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無疑是最耀眼的“科技明星”。國產(chan) 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續迭代升級,其自然語言交互與(yu) 多場景內(nei) 容的生成能力逼近人類。

  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累計發布了200多個(ge) 人工智能大模型,其中有20多個(ge) 大模型產(chan) 品獲批向公眾(zhong) 提供服務。其實,公眾(zhong) 能夠使用的大模型大多是通用型基座大模型,它們(men) 的本領不僅(jin) 僅(jin) 是寫(xie) 詩作畫、解數學題、做PPT,它們(men) 更大的本領是賦能工業(ye) 生產(chan) 智能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

  百度首席技術官、深度學習(xi) 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我們(men) 訓練好了一個(ge) 大模型,相當於(yu) 它已經有了很強的通識知識。而針對某一個(ge) 應用場景精調的時候,可能幾十條、幾百條數據就夠了,一旦基礎模型構造好了以後,可以迅速低成本推廣到各行各業(ye) 應用。”

  大模型之所以能夠像人一樣聰明,能夠邏輯推理生成文本、圖片、聲音、視頻和代碼等內(nei) 容,是因為(wei) 對它進行了海量的信息知識深度學習(xi) 訓練,這些信息的變量參數規模非常龐大,可以達到數百億(yi) 、數萬(wan) 億(yi) 級別。

  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魏凱:“模型超過一定規模的時候,就有一種智能湧現的能力。沒有教過它的東(dong) 西,它也能夠觸類旁通。就是堆算力、堆數據,規模上去以後,性能會(hui) 一直往上提升。”

  科大訊飛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企業(ye) 之一。2023年5月,科大訊飛發布了基座型通用大模型——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緊接著,他們(men) 以工業(ye) 場景為(wei) 結合點,以訊飛星火的通用能力為(wei) 核心技術底座,迅速推出羚羊工業(ye) 大模型,具備工業(ye) 文本生成、工業(ye) 知識問答、工業(ye) 理解計算、工業(ye) 代碼生成、工業(ye) 多模態等5大核心能力,能夠持續賦能製造業(ye) 全流程。基於(yu) 羚羊工業(ye) 大模型,他們(men) 還重點打造了“數字工匠”人工智能應用產(chan) 品。

  羚羊工業(ye) 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徐甲甲:““數字工匠”是幹什麽(me) 的呢?在一個(ge) 工廠裏麵經常有一位老師傅,我們(men) 問他什麽(me) 他都知道,因為(wei) 他在這個(ge) 崗位上積累了很多工業(ye) 知識和經驗。比如以跟中國船級社合作的數字驗船師舉(ju) 例,像中國船級社的驗船師,這個(ge) 崗位是知識密集型崗位,培養(yang) 周期非常長,我們(men) 可以把大量的船檢知識訓練進去,可以通過大模型的方式,給出船檢的指引,它就可以輔助驗船師更好進行船檢工作。”

  大模型是驅動產(chan) 業(ye) 智能化的新引擎,製造業(ye) 是人工智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最重要的領域。位於(yu) 江蘇省江陰市的全球特鋼行業(ye) 首家“燈塔工廠”,被稱為(wei) 世界最先進的工廠,代表工業(ye) 領域頂級的智能製造能力。這家企業(ye) 之所以在去年被評為(wei) “燈塔工廠”,一個(ge) 重要的原因是他們(men) 在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中采用了大模型等大量人工智能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和生產(chan) 效率。

  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興(xing) 澄特鋼厚板分廠智能化主管王孝敏:“現場遍布著上千個(ge) 高精度檢測儀(yi) 器,相當於(yu) 我們(men) 人的五感,可以實時獲取產(chan) 線狀態,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基於(yu) 工業(ye) 機理和AI的智能模型,通過模型的不斷自學習(xi) ,獲取最優(you) 的指導策略來指導生產(chan) 。目前,我們(men) 的勞動生產(chan) 率是提升了29.8%,質量損失成本是下降了46.7%。”

  這家“燈塔工廠”每年可以生產(chan) 690萬(wan) 噸特殊鋼材。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高精度感應儀(yi) 器相結合,他們(men) 解決(jue) 了特鋼行業(ye) 多品種、小批量與(yu) 規模化生產(chan) 之間的矛盾,能夠實現產(chan) 品的柔性定製。目前企業(ye) 定製化訂單數量提升了35.3%。

  王孝敏:“企業(ye) 大量運用工業(ye) 互聯網技術實時采集現場數據匯聚到雲(yun) 平台,在雲(yun) 平台上部署人工智能模型。利用這些海量數據訓練更強大、更準確的模型,以應對複雜多變的生產(chan) 任務。”

  作為(wei) 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和通用技術,人工智能被認為(wei) 是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引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搶抓機遇,從(cong) 國家戰略層麵部署人工智能,政策及時精準發力,取得明顯成效。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居世界首位,人工智能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達到5000億(yi) 元,企業(ye) 數量超過4400家。工業(ye) 質檢、知識管理、自動駕駛、語音交互……人工智能應用正向縱深演進。在人工智能這一科技新賽道,我國已處在世界第一梯隊。

  魏凱:“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夠取得飛躍,主要是靠海量數據,從(cong) 數據裏去學習(xi) ,取得智能的能力,這就導致了未來決(jue) 勝的關(guan) 鍵是誰有豐(feng) 富的數據就能夠掌握人工智能。恰恰我們(men) 國家有這樣的優(you) 勢,我們(men) 有海量的人口,有大量的互聯網用戶,在消費端就會(hui) 積累下來廣泛的、多樣化的數據資源;另外我們(men) 有全球最完備的製造業(ye) 體(ti) 係,也在生產(chan) 端積累了大量的高價(jia) 值數據。”

  數據、算力、算法,被認為(wei) 是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技術底座。我國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還得益於(yu) 我國超前布局算力等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全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650萬(wan) 標準機架。有超過30個(ge) 城市正在建設或提出建設智算中心,算力總規模已經居全球第二。

  魏凱:“數據就像人工智能裏的原料,算法就相當於(yu) 加工原料的配方、工藝流程。算法是靠算力來運行的,像現在的大模型要把海量數據喂給大模型,中間就需要很龐大的計算機集群去處理這些巨大的數據。往往可能需要幾萬(wan) 台甚至幾十萬(wan) 台機器一起來訓練這樣一個(ge) 模型。”

  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中,虛擬數字人是重要的應用方向。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各類數字虛擬主播、數字講解員、數字人智能客服、AI分身紛紛湧現。現在,在大模型技術的快速滲透下,數字人產(chan) 品也迎來了智能化的飛躍。

  騰訊公司北京總部

  主持人勞春燕:“今天我要見一位神秘的朋友,據說它不僅(jin) 跟我長得一樣,而且連說話的聲音、語氣都是一模一樣。”

  勞春燕:“原來這就是今天我要見的朋友啊,幾乎跟我長得一模一樣,你是誰?”

  機器人:“我是勞春燕的數字分身,我擁有她的外形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模型大腦,不信的話你可以考考我。”

  勞春燕:“我們(men) 人類可以去火星上生存嗎?”

  機器人:“根據已知信息,科學家認為(wei) 火星可能擁有適合生命生存的環境,因此人類有可能在火星上生存。火星並不太冷,也並不會(hui) 過於(yu) 荒蕪,所知道的生命形式,比如細菌,可以在那裏生存,但是目前我們(men) 還沒有人類在火星上生存的實際案例。”

  這位與(yu) 主持人對話的數字人,被稱為(wei) “數智人”,意思是智能化的數字人。雲(yun) 智能數智人是新一代多模態人機交互係統。在大模型的加持下,通過整合語音交互、自然語言理解、圖像識別等AI能力,導入專(zhuan) 屬知識,就可以為(wei) 千行百業(ye) 的用戶提供更準確、個(ge) 性化和有溫度的交互服務。

  騰訊雲(yun) 副總裁王麒:“去年4月騰訊雲(yun) 推出的數智人生產(chan) 工廠,隻需要一分鍾真人口播視頻,就可以輕鬆實現數智人的自助式生產(chan) 。近期我們(men) 再次升級,結合深層次動作,加速數智人在AI助理、人像寫(xie) 真等領域的落地。”

  有專(zhuan) 家預測,未來協助人類工作的不僅(jin) 有數字人,還有大量人工智能技術加持的機器人。未來的生產(chan) 模式可能是“自然人+機器人+數字人”三類平行員工一起分工協作。

  國鐵南寧局南寧南車輛段的檢修車間,正值春運,檢修車間一片繁忙。副工長林星一天的工作量是要檢測30多輛貨車轉向架的枕簧,數量達三四千個(ge) ,這在以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前人工檢測30輛車的枕簧,需要3個(ge) 工人一起忙活一天才能完成。而現在林星胸有成竹,因為(wei) 他有一個(ge) 新助手——枕簧智能檢測選配機器人。這個(ge) 新助手采用了多項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精密計算分析枕簧的直徑、高度等信息,把不合格的枕簧快速挑選出來。

  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技術與(yu) 製造業(ye)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領域。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迅猛,工業(ye) 機器人裝機量全球第一,製造業(ye) 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wan) 名工人392台。隨著大模型等多項技術的發展成熟,代表工業(ye) 機器人升級方向的人形機器人已經成為(wei) 打造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熱門領域。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wei) 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又一顛覆性產(chan) 品。

  魏凱:“大模型會(hui) 加速人形機器人的大腦進化,讓它越來越聰明,能夠應對很複雜的場景。一旦這些人形機器人能夠量產(chan) ,就會(hui) 為(wei) 我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又打開一個(ge) 新的天地。如果上一代的生產(chan) 力飛躍靠的是能源,靠的是信息,那麽(me) 下一代生產(chan) 力的飛躍靠的是智能,抓住這一波通用人工智能曙光出現的機遇,就代表著我們(men) 能夠抓住未來。”

  現在,我們(men) 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人工智能。當你在互聯網上搜索信息的時候,當你出門用地圖導航的時候,當你進小區刷臉開門禁的時候,都用到了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就像蒸汽機、電和網絡技術的發明一樣,已經成為(wei) 人類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核心驅動力量,最終會(hui) 影響人類生產(chan) 生活的方方麵麵。未來已來,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才能在新一輪國際科技競爭(zheng) 中掌握主導權,為(wei)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