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團圓年|迎“忙年”話說小年祭灶

發布時間:2024-02-02 17:49:00來源: 光明網

  今天是農(nong) 曆臘月二十三,中國傳(chuan) 統的“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隨著農(nong) 曆小年的來臨(lin) ,農(nong) 曆新年的腳步也越來越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春節是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總會(hui) 給人們(men) 帶來新的憧憬。”春節不是一個(ge) 孤立的節日,而是一個(ge) 集除舊布新、拜神祭祖等民俗為(wei) 一體(ti) 的節日組。從(cong) 每年農(nong) 曆臘月初八到來年正月十五,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傳(chuan) 統春節習(xi) 俗。

  年俗,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折射出人們(men)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深深的情感和認同感。許多傳(chuan) 統習(xi) 俗,最初源於(yu) 古代社會(hui) 的實際需求,隨著社會(hui) 的變遷,它們(men) 逐漸超越了實用性,轉而成為(wei) 我們(men) 民族共同的記憶和文化傳(chuan) 承的象征,這正是中華文明持久不息、世代相傳(chuan) 的鮮活寫(xie) 照。此外,各地的年俗活動各具特色,匯聚了全國各地的文化精髓,也彰顯了傳(chuan) 統文化包容並蓄的特質。

團圓年|迎“忙年”話說小年祭灶

  小年在古時候也稱“交年節”,意為(wei) 立春前後,年節之交。小年通常被視為(wei) 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men) 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幹幹淨淨過個(ge) 好年。

  關(guan) 於(yu) 過小年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yu) 東(dong) 漢,東(dong) 漢崔寔《四民月令》載:“臘明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實際上,小年的來曆可以追溯到夏朝,起源是為(wei) 了祭奠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後有先秦時期祭灶設立神主,酒水瓜果食物作為(wei) 祭品。

  值得一提的是,小年這一天的節日日期在南北方是不同的,北方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南北小年不同日,跟中國古代“官三民四船五”的傳(chuan) 統有關(guan) [i],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由於(yu) 北方靠近京城,受官氣影響大,小年改在了臘月二十三,而南方依舊保持原有傳(chuan) 統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因此北方小年比南方要早一天。

  祭灶,是小年這天最重要的活動,因此小年也被稱為(wei) “祭灶節”,“灶神節”。祭灶在中國民間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了。灶神信仰是我國百姓對“衣食有餘(yu) ”夢想追求的反映。相傳(chuan) ,灶神是玉皇大帝安排到凡間管理各家灶火的神官,每到臘月二十三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中的善惡,再根據玉皇大帝旨意實行賞罰。人們(men) 怕灶王爺上天之後亂(luan) 說話,於(yu) 是就在小年這天祭灶,送上甜甜的祭灶糖和年糕等貢品。希望他吃了嘴能甜一點,多說一些好聽話讓來年人們(men) 的日子好過一點[ii]。因此,小年這一天也有吃灶糖的習(xi) 俗,灶糖的粘性非常大,故又稱“膠牙糖”,北京俗稱“關(guan) 東(dong) 糖”,上海、江蘇也稱“糖元寶”。

  除了祭灶,小年還有一些其他習(xi) 俗。比如北方的小年就是一家人團圓在一起吃餃子,意為(wei) 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麵”。南方的小年一家人團圓在一起吃年糕,寓意人們(men) 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當然還有剪窗花,洗浴等習(xi) 俗。

  小年作為(wei) 春節的序曲,始終保持著其獨特的魅力和意義(yi) ,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意義(yi) 。這些豐(feng) 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表達了人們(men) 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同時南北方的日期差異、習(xi) 俗差異,也側(ce) 麵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

  海報:王錦鴻、王一婷(實習(xi) )

  文案:王若昕、黃思錦(實習(xi)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