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向海而生千古頌,活力“泉”開看今朝

發布時間:2024-02-02 18:00:00來源: 東南網

  一座城市,既承載著曆史的淘洗,也不乏文化的厚重,那我們(men) 會(hui) 說它足以稱之為(wei) 幸運。泉州,就是這樣一個(ge) 被垂青的明珠。作為(wei) 擁有深厚海洋文化底蘊的泉州,自古就形成了一個(ge) 文化包容、經濟繁榮、自由開放的城市範式,它的光芒足以閃耀千年,至今始終不減。近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福建省委網信委聯合指導的“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在福建泉州舉(ju) 辦。主題活動圍繞“耕海千帆競”“刺桐萬(wan) 國商”“古厝吐新生”“愛拚才會(hui) 贏”四個(ge) 篇章開展主題講述,為(wei) 世人展示一個(ge) 豐(feng) 富多彩的泉州。

  泉州的名字帶有“泉”字,但它卻是向海而生的城市。熟悉世界曆史的人都知道,近代諸多大國崛起的過程,往往都與(yu) “海”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聯係,這其中也蘊藏著時代發展的邏輯關(guan) 係——誰能跨越海洋,誰就能勇立潮頭。在“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中,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南海一號”保護發掘項目等多個(ge) 博物館負責人,考古工作者以及非遺傳(chuan) 承人,以“船”“橋”為(wei) 意象,講述泉州耕海不息、向海而興(xing) 的故事。我們(men) 也由此感慨,泉州它對於(yu) “向海而生”這四個(ge) 字的理解,是以“千年”計的。

  作為(wei)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wei) 中國的海上絲(si) 綢之路起點的城市,泉州自帶“閩海雲(yun) 霞繞刺桐”“秋來海有幽都雁”等詩句加持,而這也隻是泉州文化礦藏裏的一隅——悠悠千載,泉州留給我們(men) 的不僅(jin) 僅(jin) 是曆史深遠駐足,還有文化的星光熠熠。珠玉自在眼前:本次活動就從(cong) 非遺文物和非遺傳(chuan) 承人的視角切入,以講述與(yu) 表演結合,生動展現蟳埔簪花、南音、南戲等泉州非遺的技藝之美、匠心之美,展現新時代泉州人的銳意進取與(yu) 開拓精神。曆史場景幾經轉換,而泉州文脈所帶來的印記,卻始終清晰。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海洋與(yu) 文化的交織,宛如東(dong) 南沿海那驚濤拍岸般的雄偉(wei) 。同時,這股“時與(yu) 勢”也孕育出一種力量,推動泉州兒(er) 女去劈波斬浪、去揚帆起航。有一首閩南民歌蜚聲海內(nei) 外,而它的歌名《愛拚才會(hui) 贏》,更像是泉州人的的性格使然。在這塊被風吹拂的熱土上,如今在運動、服飾、紙業(ye) 等領域湧現出全國乃至全世界都走在前列的一批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ye) 。曆史由人來書(shu) 寫(xie) ,時代由人來創造,當一個(ge) 個(ge) “大”與(yu) “小”在泉州交織,我們(men) 也將見證這座城市、這群人們(men) 更多的驚奇與(yu) 可能。

  向海而生千古頌,活力“泉”開看今朝。璀璨輝煌的過去是一種財富,但泉州更執著於(yu) 隨著時代大潮澎湃湧動,去創造一個(ge) 個(ge) 新的傳(chuan) 奇——拚出一個(ge) “民辦經濟特區”,誕生了“晉江經驗”,大步邁向“海絲(si) 名城、智造強市、品質泉州”……細數泉州的“光環”,總能體(ti) 會(hui) 到這座城市性格的一脈相承:千年前,這裏百業(ye) 俱興(xing) 、儒商並重、諸教共存;千年後,這裏聯通中外,盤活有無,放眼全球。都說“東(dong) 南有海浩無窮”,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無遠弗屆,隨著海洋強國建設的深入推進,泉州也將擁抱更大的“藍海”,駛向更美的未來!(皮波)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