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青年人格的現代性塑造
新時代青年要珍視本土文化、吸收外來文化,既不夜郎自大、妄自尊大,也不因循守舊、自我封閉,不斷開發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現代性要素,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人類社會(hui) 是基於(yu) 物質技術的不斷進步而持續向前演進的,文化傳(chuan) 統恰恰是貫穿於(yu) 這一演進過程的核心精神。無論個(ge) 人還是社會(hui) ,其理性培育、品質提升都是在技術進步與(yu) 文化傳(chuan) 統“雙輪驅動”的交錯作用下實現的。一代又一代青年充當了實現技術變革和文化演進的重要載體(ti) 。在這一複雜曆史過程中,青年人格則經曆保守性、被動性、依賴性模式逐漸轉變為(wei) 開放性、參與(yu) 性、獨立性、平等性模式。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力推進,將大力加速青年現代人格的塑造進程。
現代化將持續培育新的思維方式、行為(wei) 方式、精神風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們(men) 黨(dang) 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實現國家工業(ye) 化。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麵發力是在改革開放之後。1979年3月,鄧小平在黨(dang) 的理論工作務虛會(hui) 上首提“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式的四個(ge) 現代化”內(nei) 涵不斷演進。
進入新時代,從(cong) 黨(dang) 的十八大到黨(dang) 的十九大,現代化的頂層設計均以“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即“四化同步”為(wei) 重要內(nei) 容。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和要求,凸顯為(wei) 人口規模巨大、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等五個(ge) 典型特征。
細究外部大環境變遷與(yu) 青年現代人格塑造的關(guan) 係,可以發現三重邏輯:第一,廣大青年緊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追求民族獨立的同時,也實現著青年自身的獨立;在解放社會(hui) 的同時,也在解放青年自己。第二,廣大青年在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的同時,也在建設自己的家園;在開創社會(hui) 新風的同時,也塑造著青年的靈魂。第三,廣大青年在改革束縛生產(chan) 力發展體(ti) 製和機製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人生境遇;在建構國家現代化的同時,也實現著人的現代化。
1978年以來中國青年人格的現代性生成尤為(wei) 顯著,一批批青年在國家主導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從(cong) 基本常識(生活常識、經濟常識、社會(hui) 常識:增加收入、拓展事業(ye) 、改變命運)出發,作為(wei) 最革新最活躍的社會(hui) 細胞,嵌入市場化、網絡化、全球化事務,銳意進取,創新創造,競爭(zheng) 意識、契約精神、法治理念、人文情懷、世界胸襟等一係列現代素養(yang) 得到全方位磨礪和鑄造。
文化基因是一代代青年現代人格塑造的基本底色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曆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成為(wei) 人類文明的奇跡。這種曆史連續性,不僅(jin) 是理解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關(guan) 鍵,更是理解未來中國的精神密鑰。文明是文化的物質及精神方麵的表現,任何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礎。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表現出強大凝聚力、整合力、生命力。比如天下為(wei) 公、民胞物與(yu) 的社會(hui) 理想,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奮爭(zheng) 精神,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海納百川、協和萬(wan) 邦的包容氣度,革故鼎新、與(yu) 時偕行的改革精神,等等。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凝練概括,為(wei) 我們(men) 堅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主體(ti) 性指明方向。
縱觀人類文明演進的曆程,體(ti) 現為(wei) 從(cong)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到工業(ye) 社會(hui) 再到信息社會(hui) 的持續變遷。反傳(chuan) 統在現代化啟動階段是必要的,否則就不可能為(wei) 革新者開辟道路。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裏所“反”的“傳(chuan) 統”,是那些與(yu) 時代進步相悖的文化理念和行為(wei) 習(xi) 慣,而不是全部的文化基礎和思想基礎。社會(hui) 結構變遷的內(nei) 在邏輯決(jue) 定著一個(ge) 社會(hui) 不可能完全破除其傳(chuan) 統,而隻能在原有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性的改造。所以,文化遺產(chan) 不能以現代化為(wei) 由完全丟(diu) 掉之後再重新建起,而應在現代化進程中加以保護與(yu) 革新。因為(wei) 文化不僅(jin) 僅(jin) 是推動經濟增長的補充要素,它本身就是現代化的必備要素。
對於(yu) 任何一代青年來講,他們(men) 一出生就會(hui) 處於(yu) 文化繼承與(yu) 創新的交匯點,肩負著承前啟後的曆史使命。隻不過有的時代體(ti) 現得更為(wei) 激烈鮮明一些,有的時代則相對溫和平靜一些。時代雖然在演進,但一些根本邏輯和最核心的文化要義(yi) 並沒有變,這正是傳(chuan) 統的奇妙之處。當代中國,經濟體(ti) 製深刻變革,社會(hui) 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各種矛盾糾紛不斷增加,並呈現出複雜性、多樣性、專(zhuan) 業(ye) 性和麵廣量大的特點。但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沒有變,處事的基本原則沒有變,青年成才的基本規律也沒有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wei) 人們(men) 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也可以為(wei) 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更為(wei) 重要的是,青年一旦離開文化根脈的滋養(yang) ,就如同斷線的風箏,隻能追著時尚走,跟著感官刺激走,把現象當本質,把熱點當規律。一個(ge) 時期以來,“國風”在青少年群體(ti) 中大行其道,需要我們(men) 深入思考古典審美精神在當代青年文化中得以重生的內(nei) 在邏輯,深入思考“沒有青年,曆史無以延續;沒有青年,現代化何以可能”的戰略性問題,以利於(yu) 更好地推動新時代青年以豐(feng) 富多樣的方式賡續中華文脈。
在中華現代文明建設過程中實現青年現代人格的新時代塑造
一個(ge) 民族的複興(xing) 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feng) 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不可能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而民族精神正是由一個(ge) 個(ge) 社會(hui) 人的精神價(jia) 值融合而成的。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基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是形成新文化的重要路徑。傳(chuan) 統是隨著時代不斷生長的有機體(ti) ,現代化的大變革必然要更新和發展傳(chuan) 統。因此,繼承傳(chuan) 統不是複製傳(chuan) 統,而是要超越傳(chuan) 統。其實,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完全拋棄民族文化傳(chuan) 統而走全盤借鑒的道路,但如不敢突破傳(chuan) 統也不可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更不可能創新。明白這些道理,都將為(wei) 青年現代人格塑造確定正確方向、注入強大動力。
那麽(me) ,究竟什麽(me) 才算是現代人格呢?這是一個(ge) 眾(zhong) 說紛紜的話題。一個(ge) 基本的出發點就是,它首先必須與(yu) 現代國家、現代社會(hui) 的建設相適應。可以嚐試做這樣的理解,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e) 、誠信、友善”,基本涵蓋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現代人格的主要內(nei) 容。如果進一步理解,大致可以闡發為(wei) :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yang) 和情操;具有相對合理的現代知識結構和較強的綜合能力(學習(xi) 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自省能力等);有較強的法治觀念、民主意識、契約精神;有正確的思維方式、思想解放,樂(le) 於(yu) 接受新事物、善於(yu) 吸取經驗教訓;具有強烈的事業(ye) 心和高度的曆史責任感,意誌堅定,抗挫折能力強;勇於(yu) 改革、創新、競爭(zheng) ,勇於(yu) 超越他人和自我,追求卓越的目標,主體(ti) 性得到相應發揮;為(wei) 社會(hui) 作出積極貢獻,得到社會(hui) 認同,個(ge) 人價(jia) 值得以實現,等等。
如同青年的社會(hui) 化過程一樣,青年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永遠在路上。這既指青年現代人格的修煉永無止境,更指一代代青年陸續登場,現代人格持續塑造的過程。文化強,則青年強;青年強,則國運昌。新時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在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起點上,被賦予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時代青年要珍視本土文化、吸收外來文化,既不夜郎自大、妄自尊大,也不因循守舊、自我封閉,不斷開發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現代性要素,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新時代青年應該以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態對待世界各國文明,自覺做傳(chuan) 承中華文明、促進中外文明融通的青年文化使者。總之,就是在中華現代文明建設進程中逐步實現青年現代人格的塑造,又以現代人格中的正能量助推中華現代文明建設進程。
【作者係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館長】
胡獻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