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在唯物史觀視野中把握新質生產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戰略任務落實到位,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打牢基礎。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發展。”這一重要論述,立足中國實際,把握世界大勢,順應時代潮流,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深謀遠慮,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和深遠曆史意義(yi) 。
深刻理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這一重要論述,緊密聯係黨(dang) 的二十大關(guan) 於(yu)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ti) 係的建構,我們(men) 不難發現,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發人深省的是,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這一必然的邏輯鏈條中,新質生產(chan) 力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地位,標誌著馬克思主義(yi) 唯物史觀發展史上生產(chan) 力理論的一次深刻變革。
新質生產(chan) 力是新時代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指示器
在馬克思唯物史觀視野中,生產(chan) 力的性質和發展狀況是社會(hui) 進步狀態的核心標誌和指示器。“手推磨產(chan) 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hui) ,蒸汽磨產(chan) 生的是工業(ye) 資本家的社會(hui) ”。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形成於(yu) 人與(yu) 人的交往以及人對自然的改造活動中,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生產(chan) 實踐中形成的生產(chan) 能力、改造能力、創新能力、駕馭能力。
馬克思將“人們(men) 所達到的生產(chan) 力總和”視為(wei) 社會(hui) 狀況的決(jue) 定性因素,列寧將“社會(hui) 進步的最高標準”歸結為(wei) “生產(chan) 力的發展”,把“生產(chan) 力狀況”看作“整個(ge) 社會(hui) 發展的主要標準”。生產(chan) 力不僅(jin) 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起決(jue) 定性作用,同時標識著社會(hui) 的發展程度。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不同性質、形態、水平,決(jue) 定和標誌著社會(hui) 發展的不同曆史階段。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yi) 視野中,新質生產(chan) 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chan) 要素創新性配置、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you) 化組合的躍升為(wei) 基本內(nei) 涵,以全要素生產(chan) 率大幅提升為(wei) 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guan) 鍵在質優(you) ,本質是先進生產(chan) 力。
新質生產(chan) 力滿足了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催生出新型社會(hui) 生產(chan) 關(guan) 係和社會(hui) 製度體(ti) 係,與(yu) 新時代社會(hui) 發展需要相符合。目前,人類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讓生產(chan) 力發生了質的變化,要求我們(men)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以創新驅動為(wei) 主線,在前沿科技上取得創新性突破。不同於(yu) 過去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思路,新質生產(chan) 力拓展了過去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理論,實現了從(cong) 傳(chuan) 統到現代的轉化,相較於(yu) 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新質生產(chan) 力以創新為(wei) 主導作用,擺脫了傳(chuan) 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wei) 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新質生產(chan) 理論是在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的生產(chan) 力理論,是基於(yu) 時代條件轉變和社會(hui) 發展環境變化提出的新要求而形成的生產(chan) 力理論的新形態,是表現生產(chan) 力發生質變的新範疇。
新質生產(chan) 力是衡量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指標,達到了人類生產(chan) 力發展的新高度,既是對新時代生產(chan) 力創新發展的邏輯敘事,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決(jue) 定性因素和發展狀態的重要標識。作為(wei) 新時代的生產(chan) 力樣態,新質生產(chan) 力是在新時代實現的生產(chan) 力躍遷,成為(wei) 新時代社會(hui) 進步的指示器。立足當前,隻有清晰認識並深刻把握新質生產(chan) 力在社會(hui) 進步中的標誌性地位,才能更好地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新質生產(chan) 力理論的故鄉(xiang) 在中國,但其理論視野卻是整個(ge) 世界,在世界曆史進程中具有普遍性意義(yi) ,給出了人類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的新選擇和評價(jia) 人類社會(hui) 發展進步狀態的新標準。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要求變革現代社會(hui) 生產(chan) 關(guan) 係
在唯物史觀視野中,“隨著新生產(chan) 力的獲得,人們(men) 改變自己的生產(chan) 方式,隨著生產(chan) 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men) 也會(hui) 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hui) 關(guan) 係”。隨著人類活動空間從(cong) 傳(chuan) 統物理空間的時空鎖定狀態,走向了一個(ge) 具有時空拓展性的虛擬世界,實現了現實與(yu) 虛擬相結合的社會(hui) 形態,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已經從(cong) 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線性關(guan) 係變成科技社會(hui) 的非線性關(guan) 係。曆史上我們(men) 說的生產(chan) 力主要指“物質生產(chan) 力”,而現時代我們(men) 指稱的生產(chan) 力更多地體(ti) 現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新質生產(chan) 力作為(wei) 一種新的生產(chan) 力質態的形成和發展,必然導致現代社會(hui) 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變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形成與(yu) 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要深化經濟體(ti) 製、科技體(ti) 製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ti) 係,創新生產(chan) 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you) 質生產(chan) 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在科技作為(wei) 第一生產(chan) 力這樣一個(ge) 全新的複雜生產(chan) 力和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係統中,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科技生產(chan) 力與(yu) 虛擬現實社會(hui) 發展的急切需求,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變革因此已經是一個(ge) 推動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緊迫命題。
新質生產(chan) 力的形成和發展,標誌著人類已經進入到了以信息、網絡、數字和智能化為(wei) 主要特征的科技時代和科技社會(hui) 。傳(chuan) 統工業(ye) 時代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已經不能適應新質生產(chan) 力的需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之間存在一定矛盾。中國式現代化不但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更是新質生產(chan) 力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不斷適應的現代化過程。生產(chan) 關(guan) 係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要求相適配,就能夠有力地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反之就會(hui) 阻礙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形成和發展,客觀上要求變革舊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建立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特別是要求健全要素參與(yu) 收入分配機製,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chan) 要素活力,更好體(ti) 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jia) 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要求解放人才這一根本生產(chan) 力
在唯物史觀視野中,全人類的首要生產(chan) 力是人的勞動。換言之,最基本的生產(chan) 力是人類本身,是生產(chan) 力係統中最具決(jue) 定意義(yi) 、最活躍的能動主體(ti) 。新質生產(chan) 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chan) 力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人才、依賴於(yu) 人才的創新能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you) 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yang) 模式,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yang) 急需人才。”隻有解放人才這一根本生產(chan) 力,才能充分迸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釋放人才紅利,充分發揮人才效能,從(cong) 而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進而實現新的躍升持續注入澎湃人才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求縮小科技、教育、人才、經濟之間的時空距離。必須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ti) 製機製障礙,著力打通束縛人才助推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加快形成可感知可觸摸的生產(chan) 力。特別是要加快轉變人才管理職能和辦法,向用人主體(ti) 放權,使各方麵人才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各展其長。發揮多元評價(jia) 主體(ti) 作用,加快建立科學化、社會(hui) 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jia) 製度。加大對創新人才激勵力度,加強創新成果知識產(chan) 權保護,鼓勵和支持人才創新創業(ye) 。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求優(you) 化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調整高等教育學科設置,明確人才成長政治要求和價(jia) 值導向,堅持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在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全局中思考和把握育人的政治使命。按照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標準和新要求,創建產(chan) 教融合的複合型人才培養(yang) 新方式,加快培養(yang) 儲(chu) 備與(yu)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相適應的複合型專(zhuan) 業(ye) 人才和急需人才。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引進世界優(you) 質教學資源,拓寬國際交流渠道,讓高水平、複合型人才充分湧流。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求創造適合人才培育、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優(you) 質人文生態環境。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要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建設公平、包容、誠信的科技創新生態文化,倡導崇尚學術民主、百家爭(zheng) 鳴,富有生氣、敢於(yu) 發明和創造的學術氛圍,以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助推新質生產(chan) 力更加蓬勃發展。隻有人才發展環境良好,人文生態風清氣正,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才能更好發揮,人才創新潛能才能得到充分釋放,新質生產(chan) 力才能真正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著力點。
(作者係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東(dong) 北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