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儀式感,讓傳統節日更鮮活
【圓桌訪談】
編者按
傳(chuan) 統節日是特殊的時間節點,也是中國文化基因的表征。如何深入挖掘傳(chuan) 統節日的文化內(nei) 涵,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浸潤人心?在新春佳節到來之際,我們(men) 特邀專(zhuan) 家學者探討傳(chuan) 統節日在當今社會(hui) 的守與(yu) 創,並請儀(yi) 式參與(yu) 者、文藝創造者共同講述動人的節慶故事。
訪談嘉賓:
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 劉曉峰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學院教授 蕭 放
武漢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 陳 波
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
1 儀(yi) 式感賦予節日新活力
記者:逛燈會(hui) 、賞非遺、買(mai) 國潮、寫(xie) 春聯等正逐漸成為(wei) 部分人慶祝傳(chuan) 統佳節的儀(yi) 式。根據您的觀察,如今的傳(chuan) 統節日體(ti) 驗中,湧現出哪些新形式、新樣態?
蕭放:傳(chuan) 統節日是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時間製度設計,它服務於(yu) 傳(chuan) 統社會(hui) 時間節奏,是傳(chuan) 統文化的特別呈現。當代社會(hui) 的傳(chuan) 統節日,首先是當代人的節日,是人們(men) 日常生活訴求的集中表達。人們(men) 在傳(chuan) 承節日習(xi) 俗內(nei) 涵的同時,會(hui) 不斷融入新元素、增加新過法,如春節期間的手機拜年、微信紅包、電子煙花、賀歲電影、鄉(xiang) 村春晚、旅行過年等。在新媒介時代,當代傳(chuan) 統節日保持了家庭團聚的功能,同時,人們(men) 更重視跨越時空的社會(hui) 交往,網絡問候成為(wei) 新的節日習(xi) 慣。一些傳(chuan) 統節日用品也因技術手段與(yu) 審美意趣的提升,從(cong) 實用的形態變成了藝術作品。比如,山西花饃本用於(yu) 祭祖祈福,如今製作得精美絕倫(lun) ,其審美需求遠大於(yu) 實用需求。這些節日用品既服務了節日生活,又讓節日更加可視、可感,提升了節日影響力。
陳波:國潮是指“中國文化元素+當代潮流時尚”。傳(chuan) 統節日中湧現的國潮熱是我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表現,是文化精髓的立體(ti) 呈現、文化傳(chuan) 播的重要依托、文化敘事的重要支撐。各類文化產(chan) 品的形式、內(nei) 容創新賦予傳(chuan) 統節日新活力。在文旅融合層麵,城市、景區借助當地特色文化資源,以傳(chuan) 統節日為(wei) 契機開展節慶活動,打造中秋燈會(hui) 、創意市集等沉浸式的空間,為(wei) 遊客創造了交互體(ti) 驗式的文化場景。在傳(chuan) 播層麵,各大平台通過推出地域性、創新性、互動性內(nei) 容和打造IP的方式,借助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和多元的傳(chuan) 播渠道,讓網友足不出戶就能感知傳(chuan) 統文化。此外,群眾(zhong) 的自發性文化行為(wei) 也推動了節慶習(xi) 俗的傳(chuan) 承發展,人們(men) 身著傳(chuan) 統服裝遊園林、唱昆曲慶花朝,以文化自覺為(wei) 內(nei) 生力推動文藝民俗步入大眾(zhong) 視野,以古典的中式美學喚醒大眾(zhong) 的民族記憶。
劉曉峰:節日儀(yi) 式感是個(ge) 非常值得關(guan) 注的話題。記得在一次春節聚會(hui) 上,一位老年人提議:“古人過年飲屠蘇酒,有個(ge) 規矩是自幼齒飲起。我們(men) 今天也仿效前賢,從(cong) 年輕人開始飲起。”這個(ge) 節慶儀(yi) 式的變動產(chan) 生了非凡效果——年輕人站起來提酒、神采飛揚,年長者感懷多多,講起一生經曆的難忘往事。我想,“敘齒之飲”賦予春節聚會(hui) 的就是這種儀(yi) 式感。傳(chuan) 統節日的習(xi) 俗都經曆過千錘百煉,如果認真研究便會(hui) 發現其中很多合理內(nei) 核是能夠活用到當代的。
2 傳(chuan) 統節日迎來複蘇,更多的是文化需求
記者:除了一些耳熟能詳的節日外,寒食、花朝、中元等節日越來越受關(guan) 注。這些傳(chuan) 統節日的回歸,反映出人民群眾(zhong) 怎樣的期待與(yu) 訴求?
蕭放:中國傳(chuan) 統節日是一個(ge) 完整的體(ti) 係,我們(men) 往往關(guan) 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大節日,忽略了一些有情調、有趣味的小節日。這些相對“冷門”的節日中,有些節日曾是大節,如寒食、上巳都是春天祭掃與(yu) 郊遊的重要時間。壯族、佘族、黎族都將農(nong) 曆三月初三作為(wei) 地方重要節會(hui) ,廣西南寧“三月三”歌會(hui) 成為(wei) 城市名片。花朝節是傳(chuan) 統百花生日,年輕人穿著漂亮的春衫,徜徉於(yu) 郊野,春愁與(yu) 春乏,一遊了之。中元節主要集中在南方秋收之際,人們(men) 除了傳(chuan) 統祭祀外,如今也看重家庭聚會(hui) 與(yu) 放河燈活動。在經濟發展、社會(hui) 富裕的背景下,人們(men) 期待更多地親(qin) 近自然、溝通交流,因此各色傳(chuan) 統節日被翻出來,古為(wei) 今用。總之,節日發揮著調劑情緒、表達情感、溝通社會(hui) 的功能,對節日的重視體(ti) 現了人們(men) 的新期待與(yu) 新訴求。
劉曉峰:2021年,我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有關(guan) 花朝節的文章,後來被網絡平台轉載,並獲得大量轉發。我認識到,人們(men) 不僅(jin) 歡度盛大的節日,還開始關(guan) 注一些小節日,這些傳(chuan) 統節日亟待人們(men) 深入認識、理解和傳(chuan) 播。大家對傳(chuan) 統節日的重視源自新時代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這種現象的推動力來自人民群眾(zhong) 對文化傳(chuan) 統再認識的意願——想賦予生活新的意義(yi) ,想給予重要時間節點以文化解釋。隨著社會(hui) 發展,人民群眾(zhong) 既要物質富裕,也要精神富有。關(guan) 注中國文化的出發點、尋找自己文化的“根”,是來自中國當今社會(hui) 內(nei) 部的一種巨大的原動力。
陳波:人民群眾(zhong) 對傳(chuan) 統節慶的需求和重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現代主義(yi) 文化浪潮中順勢而上的具體(ti) 呈現。傳(chuan) 統節日迎來複蘇,大眾(zhong) 對節慶形式所蘊含的文化內(nei) 涵給予了更多的關(guan) 注。傳(chuan) 統節慶為(wei) 大眾(zhong) 塑造了開放的儀(yi) 式空間,人們(men) 更加專(zhuan) 注自身感知,從(cong) 濃厚的節日氛圍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環境中獲得精神慰藉。此外,全球化浪潮為(wei) 人們(men) 帶來了高頻度的空間轉移和深度的文化交融,難免會(hui) 引致心理疏離、身份認同缺失。因此,人們(men) 期待在傳(chuan) 統節慶中獲得集中的情感價(jia) 值與(yu) 情感體(ti) 驗,通過共尋、共享民族傳(chuan) 統與(yu) 風尚,加深中華民族的身份歸屬,促進主體(ti) 間的互通共情、文化共鳴和情感連接。
3 守與(yu) 創,讓傳(chuan) 統節日“活”在當下
記者: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有人感歎“節味淡了”,缺乏節日的參與(yu) 度和體(ti) 驗感。激活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力量,讓傳(chuan) 統節日更好地融入當下生活,您有哪些建議?
蕭放:傳(chuan) 統節日在當代沒有以前的熱度是可以理解的。生活富裕、社會(hui) 穩定之後,人們(men) 對節日的期待降低,網絡時代人們(men) 交往方式的改變,人際關(guan) 係減弱,這些都影響到節日氛圍。如何讓傳(chuan) 統文化對接當代生活,需要我們(men) 認真思考。首先,我們(men) 要準確把握傳(chuan) 統節日的精神內(nei) 涵,節日是一種調適與(yu) 增進人與(yu) 自我、社會(hui) 、自然三種關(guan) 係而形成的節俗儀(yi) 式與(yu) 行為(wei) 。其次,我們(men) 根據現代社會(hui) 人們(men) 的新生活形態,運用新技術手段,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形式多樣、具有參與(yu) 性的節俗形式,讓節日習(xi) 俗更貼合今天生活的需要。比如,可以開發保健的年節屠蘇酒、清新自然的清明團、驅邪祈福的端午五毒餅、造型各異的七夕巧果等更精致、更有創意的節日傳(chuan) 統飲食。人們(men) 在節日用品、節日環境、節日互動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選擇與(yu) 更廣闊的空間。節日不同於(yu) 常日,節日是生活的波瀾,我們(men) 用心對傳(chuan) 統節日進行觀與(yu) 賞,自然就會(hui) 體(ti) 味到節日的樂(le) 與(yu) 趣。
陳波:互聯網等科技的普及一方麵便捷了人們(men) 的生活,另一方麵也導致了節慶行為(wei) 的變遷,消減了逢年過節時歡慶忙碌的節日氛圍。在宏觀層麵,需要建立起中華文明的本位立場,增強文化、民族、國家認同。在微觀層麵,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特別關(guan) 注一些瀕臨(lin) 消失的傳(chuan) 統節日活動或技藝,防止文化遺失。一些文化產(chan) 品新形態雖推動了大眾(zhong) 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視,但如漢服、民族曲藝等活動形式仍主要停留在亞(ya) 文化社區內(nei) 部,亟須進行知識普及、實踐、傳(chuan) 播的體(ti) 係化建設,實現全民性的文化參與(yu) 。各類文化主體(ti) 應多措並舉(ju) ,在保持傳(chuan) 統節日核心意義(yi) 的同時,營造節慶氛圍。媒體(ti) 、文化機構需要順應節日傳(chuan) 統,以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精髓打造符合大眾(zhong) 審美的創新型文化產(chan) 品。此外,應注重將家族節慶與(yu) 社區節慶相結合,重拾傳(chuan) 統節俗中凝聚親(qin) 情的重要內(nei) 核。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陳冠合、呂慎、顏維琦、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孫櫻芝)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7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