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建起五座“裏程碑” 中國躋身全球極地研究“第一梯隊”
2月7日,中國第五個(ge) 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填補了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信表示熱烈祝賀,指出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40年來,在黨(dang) 的領導下,我國極地事業(ye) 從(cong) 無到有、由弱到強,一代代極地工作者勇鬥極寒、堅忍不拔、拚搏奉獻、嚴(yan) 謹求實、辛勤工作,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首先,我們(men) 來認識一下秦嶺站。
羅斯海被喻為(wei) “最後的海洋”。這裏保存了地球最後一塊完整的海洋生態係統,這裏岩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相互作用,是科學家們(men) 開展南極科學研究的理想之地。秦嶺站的建成將為(wei) 我國和全世界科學工作者持續探索自然奧秘、勇攀科學高峰提供有力保障。
中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院總建築師、中國南極泰山站建設項目總設計師 王中軍(jun) :首先我們(men) 的設計理念是先進的,用模塊加上裝配,我們(men) 用了兩(liang) 個(ge) 月左右時間,一年之內(nei) 主體(ti) 就施工完畢了。羅斯海站(秦嶺站)應該也是國際上最先進的科考站了。
秦嶺站主體(ti) 設計為(wei) 南十字星造型,設計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用來導航的南十字星。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考察站管理中心副主任 王燾:形狀像中國結,又像南十字星,有中國自己的文化,又非常有南極的特點。羅斯海新站是5000多平的一個(ge) 建築一體(ti) 化,體(ti) 現了在南極工程建設的實力。
秦嶺站是中國極地事業(ye) 的又一個(ge) 裏程碑,建成之後,這裏將是全球領先的南極科研平台,支撐我國南極科考開辟全新領域。從(cong) 無到有,由弱到強,中國極地科考事業(ye) 已經走過40年。
1983年6月8日,中國正式成為(wei) 南極條約的締約國。同年9月,中國政府正式派出代表團出席了第十二屆南極條約協商會(hui) 議。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原黨(dang) 委書(shu) 記、首次南極越冬考察隊隊長 顏其德:你是締約國要盡義(yi) 務,每年要交錢,但是沒有權利,沒有發言權,特別是在南極條約協商國開會(hui) 的時候,締約國都得請到外麵去喝咖啡、喝茶去。
在國際南極俱樂(le) 部裏,有締約國與(yu) 協商國之分,隻有後者才在國際南極事務中具備發言權和決(jue) 策權。成為(wei) 南極條約協商國必須滿足兩(liang) 個(ge) 條件:在南極建立科考站,並進行過實質性科學研究活動。
形勢緊迫,時不我待。一份南極科學考察總體(ti) 規劃和一封王富葆、孫鴻烈等32位中國科學家的聯名信,同時報送中央,信的題目是《向南極進軍(jun) 》。地質學家劉小漢已近古稀之年,通過各種媒體(ti) 關(guan) 注南極羅斯海的新聞是他每天最大的樂(le) 趣。40年前,剛剛從(cong) 法國學成歸國的他接到了參加南極科考的邀請。
1984年11月20日,“向陽紅10號”啟航。曆經40天的海上漂泊,抵達南極洲喬(qiao) 治王島。五星紅旗第一次插在這片冰雪大陸上。南極的暖季氣溫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太陽夜裏10點落下,淩晨1點升起。攝影機記錄下了當時建站的艱辛。
物資碼頭被風浪一次次衝(chong) 毀,那就重起爐灶。帆布帳篷遮不住風雪,那就枕著冰雪休息。冰鎬刨不開永久凍土,那就加班加點一點點較量。不論是科學家、士兵,還是技術人員,每個(ge) 參與(yu) 者都竭盡全力。
僅(jin) 用27天,長城站建設完成。中國人創造出了各國在南極建站的最快速度。長城站落成之後,8名隊員被留在這裏,度過漫長冬季。他們(men) 的任務是完成有關(guan) 科學觀測,這是加入南極條約協商國的另一個(ge) 必要條件。
南極7月極夜,作為(wei) 隊長,顏其德最早起床,趁著星光到海邊查看冰情變化。暴風雪不期而至。在南極,最大風速可以高達每秒75米,室外遭遇暴風,生死一線之間。當時其他隊員還在休息,顏其德隻能自救,距離他匍匐的位置20幾米遠的發電棟是他唯一的生機。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原黨(dang) 委書(shu) 記、首次南極越冬考察隊隊長 顏其德:我無論如何要倒過來往發電棟的方向匍匐前進,因為(wei) 發電棟有一定的溫度。連爬帶滾的情況下堅持了10來分鍾的樣子,一下就滾到發電棟,我心裏踏實了,我想有救了。
這次險死還生是老人家永生難忘的回憶。憑借著長城站的建成和8名越冬隊員10個(ge) 月的科研成果,當年在布魯塞爾召開的第十三次南極條約協商工作會(hui) 上,中國被接納為(wei) 南極條約協商國,正式獲得對南極國際事務的決(jue) 策權和發言權。
在東(dong) 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中山站現已成為(wei) 中國規模最大的南極科考基地,這裏是中國南極科考向內(nei) 陸冰蓋進軍(jun) 的前進基地。一直以來,南極內(nei) 陸科考的進度和水平是一個(ge) 國家科考實力的最好呈現。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精心準備,考察隊迎來了出發的時刻。他們(men) 的任務是尋找到南極冰蓋海拔最高點DOME-A點。
從(cong) 中山站向南是地球上最大冰蓋。在麵積達110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陸地上,壓蓋著平均厚度接近2500米的冰,冰蓋海拔最高的DOME-A區域更是曾被稱為(wei) 人類不可接近之極。這裏潛藏著解開諸多前沿科學領域謎題的機遇,攻克DOME-A區域,就能拿到打開這座科學寶藏的鑰匙。
車輛的任何微小故障,都可能給整支隊伍帶來生存危機。不斷攀升的海拔高度,讓滿載車隊的行進也變得越來越吃力,隨之而來的則是隊員們(men) 陸續出現了高原反應。當考察隊艱難地跋涉到距離目標點不到百公裏的範圍時,還是發生了意外。
中國南極深冰芯領域開拓者、中國南極昆侖(lun) 站首任站長 李院生:4033米海拔,緯度不到80度,機械師老蓋高原反應。
送走隊友的隊員們(men) 開始了向目標點的最後衝(chong) 擊,這支曆經艱辛的中國考察隊迎來了曆史性時刻。經過反複測繪,科考隊確認了南極冰蓋最高點位置——南緯80度22分00秒,東(dong) 經77度21分11秒,高程為(wei) 4093米。DOME-A點與(yu) 南極極點、南極磁點、南極冰點,並列為(wei) 南極地區的四個(ge) 有最高科學價(jia) 值和戰略意義(yi) 的坐標點。
中國南極深冰芯領域開拓者、中國南極昆侖(lun) 站首任站長 李院生:是獨一無二的觀測點,氣候環境觀測的話,代表了地球的平均狀態,在地球上找一個(ge) 能代表地球平均狀態的點,我覺得DOME-A是唯一的一點。
不僅(jin) 僅(jin) 是氣候環境觀測,這裏鑽取的冰芯潛藏著百萬(wan) 年來地球氣候變化的線索;這裏具備地球上最好的大氣透明度,被國際天文界公認為(wei) 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
中國南極深冰芯領域開拓者、中國南極昆侖(lun) 站首任站長 李院生:DOME-A這幾個(ge) 科學上麵的點非常耀眼,而且都是非常前沿的東(dong) 西。中國南極考察隊占據了一個(ge) 非常好、非常高水準的平台。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原黨(dang) 委書(shu) 記、首次南極越冬考察隊隊長 顏其德: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登上了南極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中國人首次涉足了,中國擠進了南極先進考察行列。
5年後,在DOME-A,中國第三座南極科學考察站建成,站名“昆侖(lun) ”。昆侖(lun) 站是世界第六座南極內(nei) 陸科考站,實現了中國南極科考從(cong) 南極大陸邊緣向南極內(nei) 陸擴展的曆史性跨越。
隨著泰山站和羅斯海秦嶺站的陸續建成,三座沿海常年考察站和兩(liang) 座內(nei) 陸夏季站就是五座裏程碑。從(cong) 這裏出發,中國科學家與(yu) 已經從(cong) 事了近百年極地科學研究的西方同行同場競技,躋身全球極地研究的“第一梯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希望廣大極地工作者繼續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同國際社會(hui) 一道,更好地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為(wei) 造福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據了解,接下來,秦嶺站還將進行內(nei) 部裝飾裝修、機電安裝等工作。極地考察,中國是後來者,但絕不是落後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