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評析】博物館“火”起來的秘訣在哪裏

發布時間:2024-02-26 15:25:00來源: 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國家文物局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殷墟博物館新館將於(yu) 2月26日對公眾(zhong) 開放,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陳文物數量龐大、類型多樣,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貴文物屬於(yu) 首次亮相。同時,該館展陳注重多元融合、凸顯故事趣味、增強沉浸體(ti) 驗。

  正如專(zhuan) 家所言,殷墟上承四方匯集文明之趨勢,下啟連續不斷、多元一體(ti) 文明之格局,是中華文明進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殷墟博物館新館的開館關(guan) 聯著殷墟地位的無與(yu) 倫(lun) 比,關(guan) 聯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關(guan) 聯著文化自信的根脈所係,從(cong) 曆史、文化的層麵上講,意義(yi) 重大。與(yu) 此同時,也應該看到,博物館之所以為(wei) “館”,正在於(yu) 它有著公共性、開放性,它應與(yu) 千千萬(wan) 萬(wan) 普通人產(chan) 生這樣那樣的關(guan) 聯、互動乃至共鳴。

  現代意義(yi) 上的博物館不是專(zhuan) 業(ye) 人士的閉門會(hui) 議,不是少數發燒友的私人秘藏,而是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設立的公共服務機構。因此,在藏品、展覽、文物及其曆史關(guan) 聯性等宏大敘事之下,也應格外注重個(ge) 體(ti) 的感受,主動貼合公眾(zhong) 的需求,努力實現與(yu) 觀眾(zhong) 的真誠交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老專(zhuan) 家回信強調:“博物館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希望同誌們(men)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chuan) 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you) 秀成果,為(wei) 發展文博事業(ye) 、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近些年,黨(dang) 和國家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以博物館為(wei) 載體(ti) 的曆史文物空前重視,博物館也迎來“百花競放、爭(zheng) 奇鬥豔”的全新局麵。都是博物館,不同博物館的觀眾(zhong) 認可度、主動參與(yu) 度並不相同。有的博物館一票難求,節假日需要提前搶票;有的博物館門可羅雀,即便是旺季也蕭條冷清。這一冷一熱,究其原因,是觀眾(zhong) 本位意識強不強。若隻顧“自說自話”,沒有考慮到大多數觀眾(zhong) 的感受,怎麽(me) 可能看到熱鬧非凡的文博盛景?

  故宮博物院為(wei) 啥這麽(me) 火?不僅(jin) 因為(wei) 它是“舊時帝王家”,而且因為(wei) 它非常注重與(yu) 公眾(zhong) 的貼近性。拋棄了高冷範,玩起了“剪刀手”雍正,賣起了禦貓神器,推出了爆紅的口紅膠帶,做起了宮廷飲食……與(yu) 時代同頻、和年輕人同行,這樣的故宮當然更聚人氣,這樣的故宮文物展示當然更具活力,這大概就是好的公共博物館應有的樣子。

  殷墟博物館新館雖還未正式開放,但它在辦館理念、策展思路上顯然已經開始凸顯公共性、注重貼近性。媒體(ti) 報道顯示,為(wei) 了讓文物“活”起來,該館注重多元融合、凸顯故事趣味、增強沉浸體(ti) 驗,以青少年為(wei) 主體(ti) 對象,高標準開發“萌寶尋商”“字見殷商”等研學課程……相信這些親(qin) 民的努力,將會(hui) 收到公眾(zhong) 的積極回響。明明非常“高大上”,卻偏偏願意和你我促膝長談;明明相當嚴(yan) 肅板正,卻每每願意向公眾(zhong) 展示溫和親(qin) 近——公眾(zhong) 的積極回響,便是對這份真誠的呼應回饋。

  事實一再證明,公共博物館“活”起來,才能“火”起來,才能擺脫曲高和寡之困。博物館及其館藏越是厚重,越要厚積薄發;越是深沉,越要舉(ju) 重若輕。否則,哪裏來的平等對話,哪裏來的交流互動,哪裏來的文化共鳴?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我們(men) 的各類博物館都應該更加注重宏大敘事下的個(ge) 體(ti) 感受,盡力避免呆板保守,以更加輕鬆明快、可親(qin) 可近的麵貌走進大眾(zhong) 生活。

  (光明日報 作者:李思輝,係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