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聽要有大格局
【文藝觀潮】
作者:楊洪濤(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中國視協視聽節目傳(chuan) 播委員會(hui) 顧問)
“百城千屏”看春晚,讓總台春晚從(cong) 電視熒屏走上戶外地標大屏,在全國各地公共區域被看見;微短劇《風月變》、網絡電影《勇士連》等登陸電視台,為(wei) 網絡視聽市場開辟新賽道……互聯網時代,傳(chuan) 播渠道之間的壁壘被不斷突破,傳(chuan) 統媒體(ti) 和新興(xing) 媒體(ti) 的傳(chuan) 播介質、傳(chuan) 播樣態和傳(chuan) 播方式深度融合,電視台、視頻網站、短視頻平台等媒介從(cong) 傳(chuan) 統的競爭(zheng) 關(guan) 係轉變為(wei) 聯結互滲的新型關(guan) 係,以多渠道、立體(ti) 化的觸達方式為(wei) 受眾(zhong) 提供多樣化的信息入口,初步形成大視聽產(chan) 業(ye) 生態。
所謂大視聽是指以視聽產(chan) 業(ye) 為(wei) 引擎構築起的全產(chan) 業(ye) 鏈條,以視聽藝術創作、視聽文旅協作、視聽文創製作和視聽產(chan) 業(ye) 園區建設等為(wei) 核心業(ye) 務,還延伸到教育、醫療、科技等公共服務體(ti) 係的各個(ge) 領域。既然是大視聽,就要有大格局、大視野和大情懷,不僅(jin) 可以在藝術創作方麵大有可為(wei) ,其所帶來的可視化、智能化、場景化、交互化和沉浸化的感知體(ti) 驗還應為(wei) 文旅開發、公共服務乃至經濟社會(hui) 的眾(zhong) 多領域提供豐(feng) 富的應用場景與(yu) 創意空間。
長短視頻競合共生
無論大視聽如何發展,長短視頻始終是視聽產(chan) 業(ye) 的核心業(ye) 務。所以,促進長短視頻互利共生,是落實大視聽產(chan) 業(ye) 布局的重中之重。影視劇、紀錄片等長視頻的文化底蘊、藝術質感、影像風格、故事結構和角色塑造是短視頻難以比擬的。像《大江大河》《漫長的季節》《繁花》等作品需要相對較長的篇幅來講述靜水流深、意味雋永的故事。但是長視頻創作有時容易走入主題分散、內(nei) 容注水、節奏緩慢、敘事冗長的創作窠臼。微短劇、微綜藝等所呈現的話題性、網感化、年輕態,能直接戳中目標受眾(zhong) 的痛點、爽點和關(guan) 注點,快節奏、碎片化、伴隨式的觀看體(ti) 驗又強化了信息的傳(chuan) 播效果。像《逃出大英博物館》《大媽的世界》《親(qin) 愛的乘客,你好》等用簡約凝練的敘事話語直奔主題,在短時間內(nei) 引起關(guan) 注、引發熱議。但短視頻創作為(wei) 了降低成本、吸引眼球、賺取流量,有時容易走入故事套路化、情節極端化、人物扁平化、製作粗糙化的誤區。
須知,長視頻和短視頻各具優(you) 長、各有賽道,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guan) 係,而是相互促進的競合關(guan) 係。所以,從(cong) 業(ye) 者應該打開思路,跳出某一種模式的局限,汲取長短視頻的創作優(you) 長、規避創作短板,站在視聽產(chan) 業(ye) 發展的高度上,針對不同的敘事主題和內(nei) 容運用最適合的篇幅和藝術手法完成創作、實現傳(chuan) 播。
此外,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大視聽還延伸至網絡直播、有聲書(shu) 、播客等新媒介生態中,各個(ge) 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結點可以實現資源要素的共享與(yu) 聯結,為(wei) 觀眾(zhong) 奉上品類更加豐(feng) 富的視聽菜單。央視春晚就是大視聽格局全麵鋪展的一個(ge) 典型案例。“豎屏看春晚”讓春晚直播實現從(cong) 大屏到小屏、從(cong) 橫屏到豎屏,以多樣的視角提升觀眾(zhong) 觀賞體(ti) 驗;“雲(yun) 聽”聽春晚,則從(cong) 聽覺維度入手,展示春晚的豐(feng) 富聲音,滿足廣大受眾(zhong) 的不同需求。
視聽、文旅融合發展
隨著大視聽產(chan) 業(ye) 迅猛發展,作為(wei) 傳(chuan) 統層麵和核心層麵的“廣播電視+網絡視聽”概念已難以囊括大視聽的所有內(nei) 容並解釋大視聽的產(chan) 業(ye) 邏輯,“視聽+”逐漸成為(wei) 這一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重要概念。《2023年廣電全媒體(ti) 藍皮書(shu) 數據報告》顯示,大視聽產(chan) 業(ye) 正成為(wei) 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中最具增長性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之一,全年實際創收收入超過萬(wan) 億(yi) 元。而大視聽的外圍層“視聽+”產(chan) 業(ye) 規模和邊界不斷擴大,形成另一個(ge) 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新版圖。在“視聽+”的產(chan) 業(ye) 布局裏,“視聽+文旅”可謂最具聲量的探索方向。
在視聽創作中,選景往往是拍攝前期重要的環節。不同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城市樣貌能呈現不一樣的視覺質感,溫暖、奔放、遼闊、華麗(li) 、質樸、冷峻、神秘等種種氣質,在劇情的加持下被自然而然地融入作品,讓觀眾(zhong) 心向往之,為(wei) 文旅發展提質增效、引流攬客。隨著《去有風的地方》《風起洛陽》《繁花》等長視頻作品的熱播,影視作品中的取景地成為(wei) 網紅景點。雲(yun) 南大理的詩意恬靜,“神都”洛陽的盛世繁華,大上海的時尚摩登,在攝影鏡頭的匠心捕捉下展現出獨特魅力。西安根據網劇《長安十二時辰》打造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以對唐風文化的高度還原和場景沉浸式體(ti) 驗成為(wei) 城市文旅的新標誌。長沙以《夢華錄》為(wei) 背景,推出線下古風沉浸展,複刻劇中大宋街市場景和市井文化的繁華,成為(wei) 視聽維度中“沉浸城市”的又一成功經驗,使一部劇帶火一座城成為(wei) 時下火熱的文化現象。
短視頻在助力文旅發展方麵也表現不俗。繼淄博燒烤旅遊、哈爾濱冰雪旅遊被短視頻帶火後,各地紛紛借助短視頻掀起一波引流帶貨熱潮。各地把最具代表性的旅遊景點、最具文化價(jia) 值的民俗風貌拍成短視頻,用短視頻打造城市名片。近期,國家廣電總局發布“跟著微短劇去旅行”的創作計劃,推動一批實體(ti) 取景地跟隨微短劇的熱播“出圈”,塑造一批古今輝映、聯通中外的文化標識和符號通過微短劇全球傳(chuan) 播,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微短劇+文旅”融合消費新模式,努力在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曆史文化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文物名勝古跡、公共文化場館、生態旅遊景區等方麵挖掘新故事、塑造新形象、展現新風尚。
此外,許多景區推出VR沉浸式旅遊項目,用視聽技術複原年代景觀,觀眾(zhong) 能夠通過可穿戴設備甚至裸眼3D技術感受思接千載、視通萬(wan) 裏的奇妙體(ti) 驗。像《又見平遙》等文旅演出都運用視聽藝術與(yu) 大型實景表演相結合的方式,助推視聽與(yu) 文旅融合發展走向縱深。所以,視聽行業(ye) 充分利用視聽藝術的傳(chuan) 播優(you) 勢,實現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發展;文旅行業(ye) 則為(wei) 視聽藝術創作提供豐(feng) 富的自然與(yu) 文化景觀。推動視聽與(yu) 文旅協同發展,將成為(wei) 大視聽產(chan) 業(ye) 在夯實核心業(ye) 務的基礎上拓展產(chan) 業(ye) 賽道、拓寬產(chan) 業(ye) 邊界的關(guan) 鍵一招。
“視聽+”賦能公共服務
除了“視聽+文旅”,視聽產(chan) 業(ye) 還可以在教育、醫療、科技、交通、購物、策展等廣闊領域發揮作用。比如,變“看電視”為(wei) “用電視”,彰顯電視頻道的服務功能。山東(dong) 老年大學廣電雲(yun) 課堂平台,讓老年用戶足不出戶實現“大學夢”;山東(dong) 省醫養(yang) 健康智慧服務平台向群眾(zhong) 提供健康養(yang) 護服務,讓“打開電視看醫問診”成為(wei) 現實。比如,從(cong) 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著手,打造線上和線下連接、現實和虛擬互動、資源與(yu) 空間聯動的公共服務體(ti) 係。“北京時間”客戶端等推出“暖心驛站”,聯合京津冀三地的街邊店鋪,為(wei) 戶外工作者提供簡單的飲水、充電和休息等服務。
接下來,各地應進一步推動大視聽與(yu) 公共服務有機結合,助力移動電視、樓宇電視、戶外大屏等完成智能化、數字化升級改造,提供包括視聽節目、教育培訓、健康診療、社會(hui) 治理、應急防控在內(nei) 多功能於(yu) 一體(ti) 的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努力實現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數字化和便捷化,挖掘大視聽賦能公共服務的深度、力度、廣度。
從(cong) 單向度的廣播電視到多向度的大視聽,概念流變的背後關(guan) 涉著媒介邏輯、產(chan) 業(ye) 邏輯的更新。麵對這些變化,從(cong) 業(ye) 者不斷探索,總結出寶貴的實踐經驗,但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體(ti) 製機製方麵,相應的人才培養(yang) 機製還未能及時跟上,致使產(chan) 業(ye) 缺少複合型人才;在生產(chan) 流程方麵,很多長短視頻還處於(yu) 各自努力、各自為(wei) 戰的狀態。這就要求大家打開格局,勇於(yu) 創新,讓大視聽乃至“視聽+”持續釋放新的能量、拓展新的空間、發揮新的優(you) 勢、探索新的模式,推動行業(ye) 的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8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