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戲裏戲外傳承中華美德——讀《京劇人的美德故事》

發布時間:2024-02-29 14: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麗(li) 穎(哈爾濱工業(ye) 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京劇是最能彰顯民族審美風範、最能凝聚中華傳(chuan) 統美德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形式。可以說,作為(wei)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京劇素有高台教化的功能,劇作蘊含的傳(chuan) 統美德如鹽入水,行無轍跡,耳濡目染,潤物無聲;而視戲德為(wei) 第二生命的京劇人,以戲為(wei) 天,崇德向善,薪火相傳(chuan) ,綿延不斷,集中展現出京劇表演者的技高德劭和德藝雙馨。由封傑和洪露兩(liang) 位學者聯袂撰寫(xie) 的《京劇人的美德故事》一書(shu) ,通過對近現代京劇人美德故事的簡要敘述、客觀鋪陳和細膩描寫(xie) ,生動傳(chuan) 達出弘揚傳(chuan) 統美德是京劇人崇高修行的深徹意旨。

  欲從(cong) 藝,先立德

  京劇人恭奉與(yu) 踐行的美德又稱為(wei) 戲德。所謂戲德,就是京劇人在表演實踐中體(ti) 現出來的價(jia) 值取向、審美旨趣、從(cong) 藝態度、演出風格和理想追求等精神元素有機統一的綜合體(ti) 。戲德融入京劇藝術作品中,會(hui) 直接影響和左右京劇作品的思想水平和藝術價(jia) 值。現代京劇著名醜(chou) 角表演藝術家蕭長華通過對自身表演實踐的梳理與(yu) 總結,鮮明地指出“藝高不如德高”。在很大程度上,此話寓指京劇人的道德水平要重於(yu) 演技水平。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京劇人的道德修養(yang) 是其藝術生命力的主要根基和根本保障。

  1790年,為(wei) 慶祝清朝乾隆皇帝80大壽,江蘇揚州的一個(ge) 著名戲曲表演劇團——三慶班,被清廷征召入京城賀壽演出,三慶班藝事精嚴(yan) 、才長藝廣,深得乾隆皇帝青睞與(yu) 賞識。此後許多徽班相繼來到京城,其中以三慶、四喜、春台與(yu) 和春最負盛名,這就是被後人交口稱譽的著名的四大徽班。京劇在道德理念和表演程式上廣泛吸收各劇種的優(you) 點與(yu) 長處,尤其是徽調、漢調逐漸合流,為(wei) 京劇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嗣後又借鑒吸納昆曲、京腔在戲德和技藝方麵的精華,遂使京劇得以正式形成。銜良涵善、增智益慧的民間文化是孕育京劇藝術的肥沃土壤,而自身兼收並蓄的襟懷和融會(hui) 貫通的氣度,賦予了京劇迅速成長勃興(xing) 的內(nei) 生動力。具體(ti) 而言,就是京劇在秦腔之激昂和昆曲之精妙間,獨創出一種哀而不傷(shang) 、樂(le) 而不淫的美學風格,其所表現的精神氣質正是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風貌和道德追求。長久以來,儒家文化中蘊含的以國為(wei) 家、舍生取義(yi) 、憐貧濟困、奮拔進取、克己奉獻、忍辱負重、知恩圖報、以義(yi) 製利、嚴(yan) 於(yu) 律己等精神質素,沉澱凝結為(wei) 京劇人的道德血液,儒家思想倡導的忠、仁、禮、智、信淬煉鍛造為(wei) 京劇人的道德規範,這些不僅(jin) 是中華民族優(you) 秀道德品格的有機構成,而且是對包括京劇界在內(nei) 的我國整個(ge) 戲曲界提出的內(nei) 在道德要求。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所提倡的“欲從(cong) 藝,先立德”“以藝為(wei) 重,以德為(wei) 先”等價(jia) 值理念,在本質上與(yu) 京劇人所秉承藝德的基本要求高度一致,在某種意義(yi) 上可以說,一部京劇發展史就是一部京劇人的藝德建設史。

  徽班進京200多年來,京劇之所以發展成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藝術寶庫中的奇珍異葩,主要原因就在於(yu) 有眾(zhong) 多既有才華又有藝德的京劇人在堅守、護佑,這些京劇人用心智和生命塑造了一個(ge) 個(ge) 京劇經典角色,用執念和情感創造了一個(ge) 個(ge) 京劇不朽形象。作為(wei) 社會(hui) 重要公眾(zhong) 人物,京劇人承擔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淬煉人格、溫潤心靈”的重要使命,憑借有道德、有溫度的藝術作品彰顯文化之美、傳(chuan) 統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呈現較強的社會(hui) 影響力和精神感召力,對廣大觀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的價(jia) 值理念和審美習(xi) 慣具有濡染功能和示範效應,他們(men) 理應成為(wei) 良好社會(hui) 風尚的引領者和正確價(jia) 值觀的踐行者。

  以德淬藝,以德礪藝

  戲劇社會(hui) 學原理表明,戲德具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核心價(jia) 值觀的鮮明特征,深刻體(ti) 現了京劇藝術演化發展的內(nei) 在法則性和先天規律性。兩(liang) 個(ge) 多世紀以來之所以能夠被梨園界廣泛認可和自覺踐行,根本原因在於(yu) 戲德沉澱和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理性思考、精神信仰、價(jia) 值觀念和文化智慧,具有源遠流長、寓意深厚、嚴(yan) 謹雅正等精神屬性,至今依然煥發著旺盛勁健的藝術生命力。作為(wei) 京劇人安身立命之根本的戲德,其內(nei) 涵是豐(feng) 贍深邃、多維多元的,而赤誠心緒、赤子情懷是京劇人最基本的操守和最核心的德行,在藝德體(ti) 係中占據著首要位置。

  《京劇人的美德故事》運用小傳(chuan) 的形式,曠達疏宕,驚鴻照影,對梅蘭(lan) 芳蓄須明誌、蓋叫天巧言拒演、周信芳編創《文天祥》、王瑤卿飾演《木蘭(lan) 從(cong) 軍(jun) 》、楊小樓編排《甘寧百騎劫魏營》、高慶奎編演《煤山恨》《史可法》等菊壇要事進行了簡要鉤沉,在國運存亡絕續、民族危在旦夕的關(guan) 鍵時刻,這些赤膽忠誠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以自己的行為(wei) 方式義(yi) 正詞嚴(yan) 地表明抗擊外敵的錚錚鐵骨和卓絕意誌。樹立民族精神、砥礪家國情懷,是京劇人戲德的核心要義(yi) 。《京劇人的美德故事》一書(shu) 自蓄新機,深中肯綮,敘述擇其要,議論端其旨,概要回溯了譚鑫培、尚和玉、郝壽臣、李萬(wan) 春、荀慧生、餘(yu) 叔岩、金少山、李多奎、裘盛戎、馬連良、譚富英等京劇大師為(wei) 支援抗美援朝和賑濟受災百姓而舉(ju) 行的多種義(yi) 演。以理性為(wei) 標尺,既不故作驚人之語,又不編織無稽之談,真切再現了京劇大師們(men) 以國為(wei) 家、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自古及今,京劇的功能是多方麵的,包括認知作用、審美作用、教育作用、娛樂(le) 作用等,是一個(ge) 完整的有機體(ti) ,而京劇的多種作用由京劇人的道德水準決(jue) 定。我國京劇界對德能潤身、德能養(yang) 生、德能樹人的重要功能十分在意和極為(wei) 推崇,建構了“樂(le) 者,通於(yu) 倫(lun) 理者也”的藝德模式,確立了藝術教育與(yu) 道德教化、藝術創作浸染與(yu) 道德修養(yang) 升華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既注重以“藝”推動“德”的教化和磨煉,更追求把道德修養(yang) 、道德教化向藝術化、審美化延伸拓展,做到以高尚道德情操詮釋“聞樂(le) 識德”。所以,對京劇藝術革故鼎新、創新發展,提升京劇教育與(yu) 審美功能,是京劇人藝德建設的重要維度。《京劇人的美德故事》起筆切題,開宗明義(yi) ,言而有文,行而有致,以簡潔文字講述了一些趣事與(yu) 諸多美談,娓娓介紹了譚鑫培、蕭長華、梅蘭(lan) 芳、奚嘯伯、言慧珠、張君秋、李和曾、雲(yun) 燕銘、言菊朋等梨園大腕,在繼承前人業(ye) 績基礎上,分別對京劇生旦淨末醜(chou) 諸行當的唱腔、念白、做功、舞蹈、服裝、化妝等進行的改革與(yu) 創新,從(cong) 而賦予了京劇藝術以無限生機和充沛活力。

   忠、仁、禮、智、信是京劇人的五種美德

  京劇,這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形式,以其卓異魅力和豐(feng) 富內(nei) 涵,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在多姿多彩的京劇藝術舞台上,人們(men) 不僅(jin) 看到京劇藝術的奪目璀璨,更感受到傳(chuan) 統美德的熠熠生輝。其中忠、仁、禮、智、信五種美德,在眾(zhong) 多京劇人身上得到充分體(ti) 現。

  作為(wei) 京劇人美德的第一要義(yi) ,忠對其他美德要素具有統攝引領作用。如前所述,忠指的是京劇人的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京劇人的美德故事》一書(shu) 鑒往知來,求訓致用,表達和體(ti) 現“忠”這一美德的事例繁複眾(zhong) 多。如小楊月樓拒絕日本高薪聘請毅然回國為(wei) 抗戰士兵進行義(yi) 演,“坤旦領袖”雪豔琴為(wei) 反滿抗日兩(liang) 度息影京劇舞台,馬連良改編並主演的反戰劇目《串龍珠》經過交涉協調在位於(yu) 上海法租界的黃金大戲院接連上演,唐派藝術創始人唐韻笙傾(qing) 情編寫(xie) 並親(qin) 自登台表演《掃除日害》等。這些鮮活生動的事例充分表明,忠誠報國是諸多京劇人無可推卸的責任與(yu) 擔當。

  仁愛既是傳(chuan) 統和現代京劇常見的主題內(nei) 容,也是京劇人秉持的道德操守。《京劇人的美德故事》一書(shu) 扼要記述了尚派武生創始人尚和玉連續六次參加賑災義(yi) 演,簡明敘寫(xie) 了著名老生演員李桂春不顧年老體(ti) 弱積極參加籌款演出,書(shu) 中還有眾(zhong) 多扶危濟困、仗義(yi) 疏財的故事,見證和體(ti) 現了京劇人心懷蒼生、心濟天下的淳樸美德。

  禮是很多京劇劇目的題材,也是京劇人最基本的道德素養(yang) 。不與(yu) 人爭(zheng) 戲碼、爭(zheng) 排次、爭(zheng) 戲份的“青衣泰鬥”——陳德霖,不爭(zheng) 角色、甘當綠葉的“京劇紅生”——李洪春,信奉“戲比天大”“救場如救火”的著名武生——高盛麟,謙遜質樸、敦厚善良的著名小生——薑妙香,梨園行裏大腕的高風亮節,淋漓盡致地呈現在《京劇人的美德故事》的字裏行間。聆聽欣賞這些京劇名伶登台唱戲,不僅(jin) 是一種聽覺上的美妙享受,更是一種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刻熏陶。

  智是京劇藝術不可或缺的美德要素,也是京劇演員先天稟賦與(yu) 後天經驗交匯而成的高超素質。吸納前輩藝人唱法之大成、練就一條“雲(yun) 遮月”嗓子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吐字清脆挺拔、行腔圓潤樸實、表達角色感情準確真切”的“武生泰鬥”楊小樓,“文武兼備、昆亂(luan) 不擋、既會(hui) 唱戲又會(hui) 拍戲”的京劇史上的焦點人物王瑤卿……這些京劇大家以自己的藝術智慧和藝術創見,為(wei) 京劇藝術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誠信是京劇藝術表現的重要領域,也是京劇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則。《京劇人的美德故事》本然純摯,簡潔省豁,簡要記載了梅蘭(lan) 芳祖父梅巧玲在故交好友病故之後,在眾(zhong) 人麵前將逝者生前的多張借款欠條付之一炬,扼要記述了著名旦角李慧芳以誠為(wei) 基、以信為(wei) 本,將畢生所學全部傳(chuan) 授給弟子學生,對專(zhuan) 業(ye) 演員和京劇愛好者一視同仁。正是眾(zhong) 多京劇演員以自身言行踐信守諾,才使得他們(men) 成為(wei) 廣大觀眾(zhong) 的道德楷模和精神標杆。

  德藝雙馨是京劇人的精神底色

  京劇是民族優(you) 秀文化的典範,代表了在曆史和現實交匯中形成的思想結晶和精神粹質,既是時代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希求和期許,也是傳(chuan) 統文化對時代的斂結與(yu) 回應。京劇不僅(jin) 具有程式上的美學規範和形式上的美學價(jia) 值,還能從(cong) 表演主體(ti) 體(ti) 現民族的傳(chuan) 統美德。許多彪炳梨園、名垂青史的京劇大師,人們(men) 也許僅(jin) 僅(jin) 知道他們(men) 的舞台輝煌和梨園傳(chuan) 奇,卻並不知曉他們(men) 背後的辛酸苦辣和坎坷艱辛。《京劇人的美德故事》一書(shu) ,以時間為(wei) 軸,以簡潔明快的表達方式和通俗易懂的演說理路,講述了近代、現代、當代300餘(yu) 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學藝勵德的主要經曆,綿密淳厚地再現了京劇人傳(chuan) 承弘揚京劇美德的真實故事,平和通達地展現了京劇藝術家們(men) 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價(jia) 值取向和道德追求。書(shu) 中故事篇幅雖然簡短精悍,但意蘊厚重深長,讀者從(cong) 中可以感受到京劇人濃鬱的道德情結和堅執的道德探尋。傳(chuan) 統藝德觀主張“藝”是外在的審美形式和手段,“德”是內(nei) 在的精神內(nei) 涵和根本,“藝”隻有承載“德”的內(nei) 容,才能達到至高的審美境界。閱讀《京劇人的美德故事》,讀者不僅(jin) 能感受到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而且會(hui) 產(chan) 生諸多感悟。為(wei) 藝先做人,從(cong) 藝德為(wei) 先。該書(shu) 告訴我們(men) ,京劇表演者隻有道德高尚、人格正直、趣味健康,才能使作品溢光增輝,增強觀眾(zhong) 的帶入感、共情感和沉浸感;反之,如果京劇表演者道德卑下、人格猥瑣、趣味庸俗、精神貧瘠,隻能導致作品品位低劣、名聲掃地,被觀眾(zhong) 拒斥和唾棄。由此可見,作為(wei) 公眾(zhong) 人物的京劇表演者,無論何時何地,都應把藝德建設作為(wei) 從(cong) 藝的第一要務,都應把德藝雙馨作為(wei) 從(cong) 業(ye) 的精神底色,敬畏傳(chuan) 統、感恩先輩,尊師重道、提攜晚生,敦厚嚴(yan) 謹、謙卑熱忱。唯其如此,才能贏得觀眾(zhong) 的持久關(guan) 注和真心尊重。

  美德是一種由內(nei) 及外產(chan) 生的精神力量,無論是一個(ge) 普通人,還是一位京劇大師,隻要他心中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對萬(wan) 事萬(wan) 物的珍惜,就會(hui) 不由自主地生發出美德力量。《京劇人的美德故事》在精心采擷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對京劇文化精神進行了打量、聚焦和提煉,對京劇傳(chuan) 統美德進行了發掘、賡續和弘揚。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9日 11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