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漲6.1%!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哪些漲了?
國家統計局29日發布《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義(yi) 增長6.3%,扣除價(jia) 格因素,實際增長6.1%,與(yu) 5.2%的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上漲的收入從(cong) 何而來?
居民可支配收入,顧名思義(yi) ,是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居民可用於(yu) 最終消費支出和儲(chu) 蓄的總和。從(cong) 收入來源看,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chan) 淨收入和轉移淨收入四大塊。
各項收入穩步提升,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提供了支撐。
首先,工資性收入增長較快。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2053元,比上年增長7.1%,快於(yu) 全國居民收入增速0.8個(ge) 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司司長張毅介紹稱,2023年經濟回升向好,就業(ye) 形勢總體(ti) 穩定,居民就業(ye) 機會(hui) 增多,從(cong) 業(ye) 時間增加,保障了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
分城鄉(xiang) 看,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長5.9%,農(nong) 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長8.4%。據全國農(nong) 民工監測調查,2023年全國農(nong) 民工規模29753萬(wan) 人,同比增長0.6%,其中外出農(nong) 民工規模增長2.7%;農(nong) 民工月均收入4780元,比上年增長3.6%。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鬆認為(wei) ,這充分體(ti) 現出農(nong) 民工增收的實際效果。
其次,經營淨收入實現穩步增長。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經營淨收入6542元,比上年增長6.0%,增速快於(yu) 上年1.2個(ge) 百分點。
張毅指出,交通出行、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行業(ye) 2023年經營形勢恢複在其中起到帶動作用。
分城鄉(xiang) 看,城鎮居民和農(nong) 村居民人均經營淨收入比上年分別增長5.7%和6.6%。其中,受農(nong) 家樂(le) 和鄉(xiang) 村旅遊持續升溫等因素帶動,農(nong) 村居民第三產(chan) 業(ye) 經營淨收入比上年增長18.5%。
此外,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轉移淨收入7261元,比上年增長5.4%。全國居民人均財產(chan) 淨收入3362元,比上年增長4.2%。
為(wei) 消費增長打開空間
作為(wei) 消費的前提和基礎,收入穩定增長也為(wei) 消費增長打開廣闊空間。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796元,比上年增長9.2%,扣除價(jia) 格因素,實際增長9.0%。
消費新業(ye) 態新亮點正不斷湧現。電商直播蓬勃發展並在2023年保持快速增長,一大批國貨煥新成為(wei) “國潮”頻頻出圈,成為(wei) 消費者的新選擇。
“冰雪文旅”也備受熱捧。亞(ya) 洲數據集團發布的《中國冰雪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報告(2023)》顯示,中國冰雪旅遊逐漸走出“門票經濟”的單一模式,帶動周邊多類業(ye) 態消費。
“國貨潮品”“冰雪文旅”等商品和服務較好滿足了居民高品質消費需求,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名義(yi) 增長14.4%,其中教育文化娛樂(le) 支出增長17.6%。銀發經濟、寵物經濟、單身經濟等新名詞層出不窮,消費市場多樣化特點也日益顯著。
此外,伴隨農(nong) 村居民收入增長,縣鄉(xiang) 消費市場發展步伐加快,市場占比穩步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包含鎮區和鄉(xiang) 村地區的縣鄉(xiang) 消費品零售額占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wei) 38.4%,比上年提高0.3個(ge) 百分點。
錢包怎麽(me) 繼續“鼓起來”?
未來如何繼續提高居民收入,讓錢包“鼓起來”?
就業(ye) 是關(guan) 鍵。目前,穩就業(ye) 的積極因素在不斷累積。王孝鬆提到,隨著疫情影響越來越小,未來資源流動和配置將會(hui) 更加合理有效,政府在促進和穩定就業(ye) 方麵經驗越來越豐(feng) 富,相關(guan) 政策會(hui) 更加精準有力。
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yi) 亦給出判斷:今年中國就業(ye) 形勢有望保持穩定。他指出,2024年中國經濟創造的增量有望大於(yu) 去年,將為(wei) 擴大就業(ye) 提供有力支撐。今年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口規模將大於(yu) 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口規模,也為(wei) 尋找工作的人們(men) 提供更多就業(ye) 空間。
康義(yi) 還提到,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擴充就業(ye) 容量,勞動密集度較高的服務業(ye) 在吸納就業(ye) 方麵優(you) 勢明顯,服務業(ye) 增長將繼續成為(wei) 帶動吸納就業(ye) 的主要力量之一。未來中國各地區各部門將更加突出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加大重點群體(ti) 就業(ye) 幫扶力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