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墨重彩繪寫長城畫卷(堅持“兩創” 鑄就輝煌)
濃墨重彩繪寫(xie) 長城畫卷(堅持“兩(liang) 創” 鑄就輝煌)
吳雪杉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4日 第 08 版)
壁畫《長城頌》,王穎生、董卓、王之言、李丹、嶽陽、馬鑫、馬亞(ya) 萍、張培健、張留鑫、曹洋、郝鯤鵬、崔曉旭、陳宇婷、張豐(feng) 一、宋安依等集體(ti) 創作。
萬(wan) 裏長城成為(wei) 藝術家歌詠描繪的對象,迄今已有千餘(yu) 年曆史。近代以來,長城逐漸成為(wei) 藝術創作的重大主題。關(guan) 山月、黃新波、張仃、吳冠中等著名畫家,均有膾炙人口的長城主題作品傳(chuan) 世。近年來,伴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以長城為(wei) 主題的美術創作蓬勃展開,美術工作者以豐(feng) 富的視覺語言深入挖掘和表現長城的精神內(nei) 涵、曆史文脈與(yu) 時代新貌,濃墨重彩繪寫(xie) 長城畫卷,從(cong) 不同方麵彰顯長城在新時代的文化意義(yi) 。
弘揚長城精神
長城的文化意義(yi) 首先在於(yu) 它的精神性,它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zhong) 誌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謳歌長城、讚頌祖國是長城主題美術創作的主旋律。近些年湧現不少相關(guan) 主題佳作,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陳列的兩(liang) 件作品尤為(wei) 突出。
作為(wei) 近年新落成的重要紅色場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內(nei) 外陳列有大量美術作品,無聲地講述百年大黨(dang) 的光輝曆程。其中,序廳和紅色大廳內(nei) 各有一幅名為(wei) 《長城頌》的大型壁畫,兩(liang) 幅作品均以獨特的藝術手法突出了長城的雄偉(wei) 壯闊,並在人們(men) 熟悉的長城形象基礎上,著力體(ti) 現其精神性和象征性。序廳的漆壁畫《長城頌》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程向軍(jun) 教授領銜創作。自20世紀80年代起,程向軍(jun) 便帶領學生前往北京懷柔、密雲(yun) 等地的長城寫(xie) 生,近年還以長城為(wei) 素材創作有《東(dong) 方欲曉》等作品。畫家在黨(dang) 史館特定視覺環境中,充分利用漆畫的材料肌理特性,將長城的自然景觀與(yu) 新中國美術史中的“紅岩”圖像傳(chuan) 統相結合,使民族精神的象征物與(yu) 黨(dang) 的紅色光輝融合無間,畫麵氣勢恢宏而不失華美。紅色大廳的壁畫《長城頌》由中央美術學院王穎生教授領銜創作,采用中國傳(chuan) 統金碧山水手法繪製,以鮮豔的礦物顏料層層渲染,結合貼金、描金、堆粉等工藝技法,使逶迤的長城輝煌奪目。一座座烽火台與(yu) 燦爛霞光交相輝映,意境宏闊。這兩(liang) 幅主題性美術創作,不僅(jin) 在實踐中探索了如何實現傳(chuan) 統題材的藝術創新,使具象的長城與(yu) 精神的長城融為(wei) 一體(ti) ,更在大型集體(ti) 創作中彰顯團隊合作精神,以“同一支筆”完成的巨幅長城壁畫,正是眾(zhong) 誌成城精神的視覺表征。
如何更好地表現長城特有的精神內(nei) 涵?許多美術工作者通過實地考察、查閱相關(guan) 文獻等方式,將所見、所感、所思結合起來,創作出內(nei) 蘊深厚的長城意象。在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傳(chuan) 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的“長城文化主題美術作品與(yu) 文獻研究展”上,不少作品反映了美術工作者對長城文化、長城精神的深入思考。比如,楊金祥版畫《中華魂》以豎構圖形式將人牆、長城、黃河三個(ge) 代表性意象組合在一起,用刀筆鐫刻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使作品具有厚重人文底蘊。閆貴儒油畫《民族之魂》、王珂與(yu) 邱琳合作的油畫《紅耀金山嶺》等作品,也通過個(ge) 性化的風格形式展現了長城的精神麵貌。
長城的雄壯氣象與(yu) 文化底蘊在畫卷中綻放新光彩。在抒寫(xie) 長城文化精神的過程中,美術工作者對中華文明的高度認同、對祖國大地的無限熱愛流淌於(yu) 筆端,為(wei) 長城題材美術作品注入澎湃的精神能量。
傳(chuan) 承長城文化
2000多年來,萬(wan) 裏長城上發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梳理、描繪長城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所荷載的重要事件、人物、故事,成為(wei) 發掘長城曆史價(jia) 值、傳(chuan) 承長城文化的有效方式。
以長城故事為(wei) 主題的連環畫出版,是近年來長城主題美術創作活動中的亮點。2022年,連環畫出版社組織出版《國家文化公園主題連環畫·長城》,集納5部長城主題優(you) 秀連環畫作品,分別是胡明軍(jun) 繪《趙武靈王攘地出長城》、楊宏富繪《華夏大地上第一道萬(wan) 裏長城》、蒲慧華繪《昭君出塞》、水天宏繪《戚繼光長城建功》和丁世弼繪《平型關(guan) 大捷》。這5部各自獨立的連環畫作品此前已出版發行,此次再版時,不僅(jin) 重新梳理了故事情節,對畫麵亦有所增刪,深入淺出地講述長城的曆史文化源流。在繪畫方麵,作品的藝術風格各不相同,多以簡練的線條勾勒複雜的形象,於(yu) 咫尺之間演繹剛與(yu) 柔、力與(yu) 美的交響。在文字方麵,精編腳本並配發導讀文章,使作品更符合青少年閱讀習(xi) 慣。燕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連環畫《長城抗戰第一槍》,同樣聚焦發生在長城上的曆史故事,以生動的藝術敘事激發讀者的愛國情懷。
長城曆經風霜雨雪,形成了大氣蒼茫的自然麵貌。呈現長城曆史、傳(chuan) 承長城文化的另一種方式,是發揮美術在塑造藝術形象方麵的獨特優(you) 勢,通過豐(feng) 富多變的視角和繪畫語言展現長城的滄桑之美與(yu) 雄渾氣魄。在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陽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印象長城主題文化交流展”上,劉伯務油畫《屹立千秋》以夕陽下的嘉峪關(guan) 長城為(wei) 表現對象,暖色調的城牆與(yu) 遠處冷色調的雪山形成對比,突顯“天下第一雄關(guan) ”的瑰麗(li) 奇偉(wei) 。李世玲中國畫《古塞千秋》以三聯畫形式展現夯土長城曆經風雨依然昂首屹立的景象,並通過色彩變幻反映滄海桑田的曆史變遷。在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長城長河湟美”青海明長城文化主題采風創作係列活動中,美術工作者多次前往長城沿線體(ti) 驗生活,抒寫(xie) 長城古韻,像汪珍係列版畫《長城長河湟美》等作品,以不同視角、立意、造型,藝術地表現長城上的時間印記,展示了長城深沉悠遠的詩意與(yu) 韻味。
有關(guan) 長城的曆史圖像凝結著時代的視覺記憶,然而在時間長河的衝(chong) 刷中,不少珍貴的長城圖像未能流傳(chuan) 至今。一些美術工作者試圖通過對長城曆史的深入挖掘,以畫筆重新為(wei) 長城立傳(chuan) 。《明朝大同鎮城堡圖》就是一例。畫家從(cong) 查閱輿圖文獻到完成創作曆時一年之久。手卷運用地圖畫法,創造性地再現了明代大同鎮城堡群落,既為(wei) 重構大同明長城的全貌提供了圖像支撐,也折射出圖繪在曆史研究中的特殊價(jia) 值。
展現長城新貌
長城沿線有許多關(guan) 堡城鎮、傳(chuan) 統村落、曆史文化街區,不同文化在長城腳下交融共生。隨著各地更加重視維護長城沿線人文自然風貌,同時以旅遊驅動沿線經濟社會(hui) 發展,如今,長城周邊環境更加優(you) 美,人民生活越來越好。美術工作者以畫筆記錄下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
為(wei) 描繪長城的時代新貌,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立足本地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有計劃、有組織地舉(ju) 辦各類寫(xie) 生采風活動,掀起長城主題美術創作熱潮。比如,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於(yu) 2020年、2023年先後開展“行走長城”和“畫說長城”寫(xie) 生采風創作活動,邀請各地美術工作者深入秦皇島市山海關(guan) 長城、承德市金山嶺長城、張家口市大境門等地,感受長城沿線傳(chuan) 統村落的淳樸民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勃勃脈動並展開創作。一批新作有效豐(feng) 富了長城主題美術創作麵貌。長城如同一條紐帶,既連接起各地美術工作者,促進各地創研機構之間的資源整合,也匯聚起中外遠道而來的遊客,在文旅深度融合中增進文化交流。
在長城沿線居民看來,長城是他們(men)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美術工作者試圖將長城的這種平凡之美體(ti) 現在作品中。陳平中國畫《長城腳下》、蔣世國中國畫《家住長城溪水邊》等作品,均以俯瞰視角描繪長城腳下人家的閑適生活。在畫家筆下,長城並非抽象之物,而是許多人從(cong) 小生活的地方,是帶著煙火氣、承載著鄉(xiang) 愁的古跡。王合群油畫《長城腳下的鄰居》更是別出心裁,聚焦生活在長城腳下的老兩(liang) 口的新生活,屋內(nei) 幹淨整潔,窗外長城巍峨,畫麵生動,意趣盎然。這些作品共同呈現了長城親(qin) 切而鮮活的一麵。
在更多人的日常經驗中,長城是熱門旅遊打卡地。紛至遝來的遊客賦予長城新的活力,許多美術工作者也是遊客中的一員,他們(men) 在遊覽中記錄新時代長城風采。比如,劉根版畫《金山嶺上的王冠》構思巧妙,通過對一副綠色墨鏡的特寫(xie) ,映射出金山嶺長城上的烽火台。戴著這副墨鏡的,或許就是畫家本人。白春禹油畫《金山嶺迎來高原的陽光》則描繪了高原地區的孩子們(men) 登上長城時的喜悅之情,明快的色調渲染出愉悅溫馨的氛圍。此外,劉克功油畫《祖孫倆(lia) 》等作品通過小切口詮釋“文旅融合”大主題,展現了長城主題美術創作的時代風貌。
(作者為(wei)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版式設計:蔡華偉(wei)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