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學意蘊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教授)
作為(we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文化篇,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dang) 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feng) 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有力鞏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ti) 性。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化的活的靈魂,加強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體(ti) 係化研究、學理化闡釋,應運用“明體(ti) 達用、體(ti) 用貫通”的思想方法,從(cong) 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層麵深刻理解其中體(ti) 現的本體(ti) 論、認識論和方法論辯證統一的哲學意蘊。
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曆史邏輯與(yu)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中華民族有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立足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曆史邏輯,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鞏固中華文化主體(ti) 性,在黨(dang) 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中汲取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並實現綜合創新,彰顯了中華民族的主體(ti) 意識和文化生命,匯聚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的強大動力。從(cong) 中華大地生長出來的現代化賡續古老文明,彰顯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在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上的裏程碑意義(yi) 。
首先,習(xi) 近平文化思想賡續中華文明的曆史根脈,體(ti) 現了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深化了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縱觀人類文明史可見,很多原生或次生的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都已中斷或湮滅在曆史的煙塵中,唯有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中華文明之所以文脈悠長,是因其具有鮮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曆史長河中將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不斷對象化並豐(feng) 富發展。以世界文明發展曆程為(wei) 參照,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綿延永續的根由,把握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就會(hui) 認識到鞏固中華文化主體(ti) 性的重要意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黨(dang) 創新理論的“根”,蘊藏著解決(jue) 當代人類麵臨(lin) 的難題的重要啟示:“隻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曆史必然、文化內(nei) 涵與(yu) 獨特優(you) 勢。”文化主體(ti) 性是一個(ge) 國家和民族自我意識的核心,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之源,是一個(ge) 不斷建構的過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視通萬(wan) 裏、融匯古今,積澱著豐(feng) 厚的文化資源,具有充盈的文化創造力,其在日常生活中具體(ti) 化,成為(wei) 體(ti) 現文化主體(ti) 性的曆史實在。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可歌可泣的中華兒(er) 女在奮力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同時,書(shu) 寫(xie) 了一部精神上自立自信自強的中華文化重煥榮光的曆史,使中華文明實現了從(cong) 傳(chuan) 統到現代的跨越。繼承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並使之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豐(feng) 富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闡明人民群眾(zhong) 日用而不覺的價(jia) 值觀具有的文明內(nei) 涵,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文化前提。
作為(wei)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發展是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接續奮鬥的結果,體(ti) 現了黨(dang) 對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實質、道德規範、價(jia) 值關(guan) 懷及其生命力和創造力的自信,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確立了深遠宏闊的文化根基。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上弘揚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優(you) 秀文化精神,體(ti) 現了新的文化生命體(ti) 的主體(ti) 性自覺,使中華文明“貞下起元”,創造了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匯聚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強大精神力量。
其次,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彰顯高度的文化自信,堅持黨(dang) 的文化領導權,深化了對黨(dang) 的創新理論的規律性認識。作為(wei) 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傳(chuan) 承者和弘揚者,我們(men) 黨(dang) 自成立起,就提出建立中華民族新文化的綱領和主張,致力於(yu) 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新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dong) 同誌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的方針,提出“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的文化建設原則,秉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文化精神,順應繁榮文化藝術、發展科學技術的時代要求,指明文藝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服務的發展方向,強調培養(yang) 有社會(hui) 主義(yi) 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倡導科學文化現代化。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誌從(cong) 戰略高度強調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將堅定文化自信視為(wei) 事關(guan) 國運興(xing) 衰、事關(guan) 文化安全、事關(guan) 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明確提出堅持黨(dang) 的文化領導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舉(ju) 什麽(me) 旗、走什麽(me) 路、堅持什麽(me) 原則、實現什麽(me) 目標等根本問題。深刻揭示了中華文化的精神標識,保護承載中華民族基因和血脈的文化遺產(chan) ,賡續曆史文脈,更好實現文明薪火相傳(chuan) 。明確為(wei) 什麽(me) 人進行文化生產(chan) 和文化創造,堅持文化發展服務於(yu) 改善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尊重人民主體(ti) 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權益,使人們(men) 平等享受文化資源,共同參與(yu) 文化創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書(shu) 寫(xie) 了新時代光耀中華的文化篇章。
最後,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展現了開闊的世界曆史視野,深化了對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第二個(ge) 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曆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文化根基”。以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激發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創造活力,弘揚革命文化的時代精神,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創造了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基礎上形成的體(ti) 現社會(hui) 主義(yi) 本質要求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為(we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場域,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實現古今文化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在此過程中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是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長期奮鬥追求的重要目標,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彰顯了主體(ti) 性自覺,使文化自信有了根本依托,呈現了中華文明從(cong) 過去之我、現在之我走向未來之我的曆史邏輯,是在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進程中努力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文化結晶。
文化守正創新的理論邏輯與(yu) “兩(liang) 個(ge) 結合”的科學方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科學回答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中豐(feng) 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是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ti) 係,運用“兩(liang) 個(ge) 結合”的科學方法,闡明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曆史必然,呈現了文化守正創新的理論邏輯,對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第一,豐(feng) 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的實踐探索中產(chan) 生的習(xi) 近平文化思想係統歸納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發展規律,表明作為(wei) 上層建築的文化由經濟基礎決(jue) 定並發揮現實的反作用,隨著社會(hui) 生產(chan) 方式的變化而變化,亦有著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守的是‘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ti) 性。”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促進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機融合,呈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文化向度,實現了以守正為(wei) 前提的文化創新發展。
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揭示了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內(nei) 在邏輯及其與(yu) 經濟和政治的關(guan) 係,表明文化的產(chan) 生和發展歸根結底是物質生產(chan) 不斷發展的結果,文化實踐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每個(ge) 時代的文化都是曆史的產(chan) 物,作為(wei) 觀念形態的文化在實踐中轉化為(wei) 文明,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產(chan) 生現實的物質力量。文化發展是合規律性與(yu) 合目的性的統一,文化實踐的目的在於(yu) 實現人的全麵發展,達此目的要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從(cong) 根本上體(ti) 現為(wei) 其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ti) 。馬克思主義(yi) 由此獲得中國文化性格,展現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注入科學理性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發展。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揭示了文化建設在“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中的獨特價(jia) 值,表明了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實現了守正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創新。“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製、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有機銜接。”這一重要理論創新彰顯了中華民族文化意義(yi) 上堅定的自我,表明中國將以更開放的姿態和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擁抱和貢獻世界,展現了內(nei) 化於(yu) 中華文明並在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進程中凝結而成的現代文化形態,表明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發展達到了新高度。
第二,深刻揭示了“兩(liang) 個(ge) 結合”的科學方法。“兩(liang) 個(ge) 結合”是黨(dang) 實現理論創新和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是進一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的科學方法。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是其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現實基礎,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其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的深層體(ti) 現。中國特色的關(guan) 鍵在於(yu) “兩(liang) 個(ge) 結合”,“第二個(ge) 結合”使“魂脈”和“根脈”相貫通,將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新的文化生命體(ti) 的結構性主體(ti) ,不僅(jin) 充盈了馬克思主義(yi) 的中國文化生命,而且讓我們(men) 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讓馬克思主義(yi) 成為(wei) 中國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現代的,使馬克思主義(yi) 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元素並彰顯時代內(nei) 涵,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智慧結晶深層次融入馬克思主義(yi) ,成為(wei) “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馬克思主義(yi) 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並為(wei) 其賦予科學理性精神,使馬克思主義(yi) 獲得中國文化性格,使經由“結合”形成的新文化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蘊含著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的要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作為(wei) “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個(ge) 結合”不僅(jin) 破除了傳(chuan) 統和現代相對立的觀念桎梏,而且在中西文明交融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文化綜合創新,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在馬克思主義(yi) “魂脈”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根脈”上培育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承擔促進中華文化繁榮興(xing) 盛的曆史使命,方能以熔鑄古今、會(hui) 通中西的思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二個(ge) 結合”破解了“古今中西之爭(zheng) ”,夯實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chuan) 統是更深沉、更內(nei) 在的具體(ti) 實際,且作為(wei) 具體(ti) 實際的深層要素彰顯其本質特征。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融入中國人精神生命的曆史實在,中國具體(ti) 實際根本上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象化的結果。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具體(ti) 化,必然要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並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現實的物質力量。隻有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的科學方法,遵循文化守正創新的理論邏輯,發揚曆史主動精神,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第三,深刻闡明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曆史必然。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在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中持續培育發展的,綿延不絕、傳(chuan) 承至今。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nei) 核,包含著崇高的理想追求,對解決(jue) 當今人類精神生活領域的複雜問題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y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其獨特的價(jia) 值體(ti) 係,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wei) 方式。彰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時代魅力,必須使之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轉化和發展的前提是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其相結合並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獲得實踐確證。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jin) 體(ti) 現為(wei) 文化觀念與(yu) 時俱進及其轉化為(wei) 文明實體(ti) 的內(nei) 在邏輯,而且體(ti) 現為(wei) 曆史必然。任何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化都是流動的活水,都隨時代發展而確定流向,其間雖或九曲十八彎,但終將大河向東(dong) 流,從(cong) 中呈現一種曆史辯證法。百餘(yu) 年來,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相貫通,聚變為(wei) 新的理論優(you) 勢,這是我們(men) 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在實踐探索中形成的思想結晶,基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的曆史經驗,成為(wei)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方法。
文化體(ti) 用貫通的實踐邏輯與(yu)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立足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全局,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麽(me) 樣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這一重大課題,強調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事關(guan) 黨(dang) 的前途命運,事關(guan) 國家長治久安,事關(guan)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不僅(jin) 指明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向,而且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shu) ,呈現了文化體(ti) 用貫通的實踐邏輯,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進一步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深刻理解這一內(nei) 涵豐(feng) 富、思想深邃、邏輯嚴(yan) 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ti) 係,領悟其中的本體(ti) 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原則,並作出原理性闡釋。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明體(ti) 達用、體(ti) 用貫通,係統闡明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核心要義(yi) ,明確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的實踐方略,表明我們(men) 黨(dang) 在領導新時代文化建設中積累了豐(feng) 富經驗,並經體(ti) 係化、學理化而升華為(wei) 科學理論。用以體(ti) 立,體(ti) 在用中。要堅持問題導向,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係,切實承擔起新的文化使命。
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時代活力,使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其相結合並發揮作用於(yu) 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這不僅(jin) 在理論創新過程中明體(ti) ,而且在實踐創造過程中達用,從(cong) 而體(ti) 用貫通,體(ti) 現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實踐的原則高度,成為(wei) 做好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必須運用好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按照“九個(ge) 堅持”“十四個(ge) 強調”“七個(ge) 著力”的要求,舉(ju) 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xing) 文化、展形象,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繁榮發展,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使全體(ti)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將提升全民族文化素養(yang) 作為(wei) 價(jia) 值指向。現代化的實質是人的現代化,不斷實現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jia) 值觀念、生活方式的現代轉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才能彰顯實體(ti) 性內(nei) 容。為(wei) 此,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更高遠的曆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推進教育現代化,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yu) 文化品格中。
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堅持胸懷天下,秉持開放包容,實現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文明基礎。中華民族自古開通的絲(si) 綢之路聞名遐邇,流傳(chuan) 著萬(wan) 裏駝鈴萬(wan) 裏波的絲(si) 路長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闡明人類文明的相處之道,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重視文明傳(chuan) 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以文明交流互鑒的主張超越中西文化體(ti) 用之辨的近代觀念束縛,使文明交融會(hui) 通並不斷吸納時代精華。今天,我們(men) 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以求同存異、開放包容的精神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麵向未來書(shu) 寫(xie) 世界文明史的多彩圖景。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明底蘊與(yu)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創造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4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