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雷鋒船隊”:讓雷鋒精神奔湧不息

發布時間:2024-03-04 11: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銳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欣然 朱金波

  長江之濱,春光明媚。一個(ge) 綠色崗亭、兩(liang) 個(ge) 筆挺身影引人注目。“雷鋒哨”是印在崗亭上的標識,也是“雷鋒船隊”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紮根長江兩(liang) 岸,守護萬(wan) 家燈火。

  武漢長江大橋旁停泊的躉船,是武警湖北總隊武漢支隊船艇大隊的所在地。這是一個(ge) 擁有光輝曆史的英雄大隊,先後被授予“全國學雷鋒先進集體(ti) ”“抗洪搶險英雄船艇大隊”等稱號,有萬(wan) 裏長江上的“雷鋒船隊”之譽。

  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dong) 主席乘坐船艇大隊“W506”艇,勉勵官兵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像雷鋒那樣當好人民的子弟兵。此後,“W506”艇被重新命名為(wei) “66-716”艇。退役後,該艇停泊在漢口江灘陳列平台,成為(wei) 連接曆史與(yu) 新時代的一扇窗。

  當時的船艇駕駛員就是船艇大隊“雷鋒班”的第一任班長胡建平。服役37年,他先後參加搶險救災15次,救助溺水群眾(zhong) 760餘(yu) 人,被群眾(zhong) 親(qin) 切地稱為(wei) “萬(wan) 裏長江活雷鋒”。即使是退役後,每逢新兵下連,他也會(hui) 特意回來,講講雷鋒班的往事。

  “可以說,每一個(ge) 船艇大隊的兵都聽過老班長的故事,我也很受觸動,希望把雷鋒精神一直傳(chuan) 承下去。”現任“雷鋒班”班長程佩說。

  船艇是船隊的關(guan) 鍵,機艙是船艇的心髒,“雷鋒崗”就設在這個(ge) 位置。一級警士長楊建豐(feng) 是1998年入伍的老兵,對這裏的每一顆螺絲(si) 釘都了如指掌。

  “在啟動前要對器件外觀進行檢查,水是不是足夠,油箱有沒有加滿,做好充足的準備,保證在航行過程中不出任何紕漏。”說起機電崗的工作,楊建豐(feng) 如數家珍。

  機電崗是船艇大隊最艱辛的崗位,空間小、溫度高,夏季艙內(nei) 溫度近50攝氏度。船開起來,艙內(nei) 噪聲達90分貝。“工作兩(liang) 個(ge) 小時,再到甲板上來根本聽不見別人說話。”楊建豐(feng) 說。

  “雷鋒崗”詮釋著堅守機電崗的不易,也無言地訴說著這些年的變與(yu) 不變。機器在不斷更新迭代,楊建豐(feng) 的專(zhuan) 業(ye) 技能也跟著進步。他不但自己本事硬,還做研究、寫(xie) 教材,希望培養(yang) 出專(zhuan) 業(ye) 強、肯吃苦、能堅持的好機電兵。“我們(men) 要像一個(ge) 螺絲(si) 釘,愛崗敬業(ye) ;像一滴水,團結協作;像一團火,樂(le) 於(yu) 奉獻;像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最後成為(wei) 一片葉,懂得感恩。”楊建豐(feng) 對“雷鋒崗”有著深刻的理解。

  紮根崗位的同時,船艇大隊還組建起了一支特別的“兵哥哥誌願服務隊”。

  “奶奶,家裏最近還缺不缺什麽(me) 呀?有事您說話!”戰士嶽華榮熟絡地拉起79歲馮(feng) 寅生奶奶的手。

  馮(feng) 奶奶的老房子有上百年的曆史,和船艇大隊營區同屬彭劉楊社區,現在家裏隻有她和孫女兩(liang) 個(ge) 人住。30歲的孫女因患病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我孫女體(ti) 重得有150斤,沒法帶她出門,頭發長了看著亂(luan) 糟糟的,理發是個(ge) 大問題。”

  得知馮(feng) 奶奶家的情況後,社區工作人員向“兵哥哥誌願服務隊”反映,會(hui) 理發的“兵哥哥”帶著工具,上門給馮(feng) 奶奶的孫女理發,其他“兵哥哥”幫著家裏打掃衛生。“每個(ge) 月28日他們(men) 都會(hui) 過來。”約定好的日子馮(feng) 奶奶記得清楚,“船隊的孩子們(men) 好,兵娃娃們(men) 好!”

  理發、修家電、打掃衛生、除冰鏟雪……“兵哥哥誌願服務隊”和老百姓的聯係越發緊密。

  “我希望能把更多熱情奉獻給社區居民。看著我的努力能實實在在給他們(men) 帶來幫助,我感到開心極了!”00後新兵呂龍慶滿臉自豪,“等我能帶新兵的時候,也要把雷鋒精神傳(chuan) 承下去,讓它煥發新的光彩!”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4日 04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