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瞭望·第一學習丨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談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發布時間:2024-03-06 17:18:00來源: 《瞭望》

  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各地區優(you) 秀文化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中相互競爭(zheng) 、碰撞、交流、融合、升華而形成的多元一體(ti) 的、互相關(guan) 聯的文化有機整體(ti)

  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中,始終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文明延續,這離不開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影響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與(yu) 多樣多元是共性和個(ge) 性的統一,既要堅守多樣多元基礎上的統一性,也要在尊重統一性前提下,保護發展各民族、各地區的優(you) 秀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

  2023年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明確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並深刻總結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內(nei) 涵和意義(yi) 。他強調,“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jue) 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luan)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jue) 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jue) 定了一個(ge) 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wei) 我們(men) 傳(chuan) 承發展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主要表現為(wei) 多元一體(ti) 、團結集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長期的大一統傳(chuan) 統,形成了多元一體(ti) 、團結集中的統一性”。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曆史長河裏,中華文明逐漸形成了九州共貫、多元一體(ti) 的大一統傳(chuan) 統。從(cong) 《詩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公羊傳(chuan)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到《孟子》天下將“定於(yu) 一”、《荀子》“一天下”,再到董仲舒“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等,都反映出中華文化追求統一的基因。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團結統一是福,分裂動蕩是禍,是中國人用血的代價(jia) 換來的寶貴經驗教訓”。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wei) 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夏商周時期通過“家天下”、分封製等舉(ju) 措有效維護了政權統一,各個(ge) 地區之間有了文化上的交流互動,中華文明進入早期發展階段,為(wei) 多元一體(ti) 大一統傳(chuan) 統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秦滅六國建立統一的秦王朝後,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體(ti) 製,實行“書(shu) 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lun) ”,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曆程,促使經濟往來頻繁,帶動文化交流融合,並逐漸將各地區、各民族文化融合於(yu) 一體(ti) ,初步形成了多元一體(ti) 的文化格局,中華文明初步具有了大一統的雛形。

  此後國家統一始終是曆史的主流,從(cong) 漢代“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統一到隋唐“協同內(nei) 外,混一戎華”的統一到元朝“天下一家,一視同仁”的統一再到明清“普天率土,均屬一體(ti) ”的統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這推動了中華文明大一統傳(chuan) 統的傳(chuan) 承延續。政治上的統一是文化統一的前提和基礎,中華民族政治上的大一統推動了文化上的大一統,“大一統”傳(chuan) 統一直貫穿在中國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ti) 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wei) 大祖國的曆史”。

  中國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文明則是各民族、各地區優(you) 秀文化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中相互競爭(zheng) 、碰撞、交流、融合、升華而形成的多元一體(ti) 的、互相關(guan) 聯的文化有機整體(t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華文明形成了多元一體(ti) 、團結集中的統一性,內(nei) 涵豐(feng) 富。既強調多元,又強調一體(ti) ;既突出集體(ti) ,又強調個(ge) 體(ti) ;既凸顯團結,又強調集中,包含著一體(ti) 性和多樣性兩(liang) 個(ge) 層麵的含義(yi) 。從(cong) 文明起源、文化表現、民族關(guan) 係等方麵,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一方麵,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包含了一體(ti) 性。從(cong) 文明起源看,以中原地區為(wei) 核心的文明穩定性和吸納能力強,其他文明有向中原文明聚攏的特點,體(ti) 現了一體(ti) 性。

  從(cong) 文化表現看,燦爛的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各地區的優(you) 秀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漸匯流融合形成的,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智慧結晶,集各民族文化精華於(yu) 一體(ti)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兼容並包、兼收並蓄,團結集中、牢固凝聚。

  從(cong) 民族關(guan) 係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鑄就的大家庭,各民族親(qin) 如一家。幾千年的融合發展曆程中,全體(ti) 中華兒(er) 女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形成了“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擁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園。

  另一方麵,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包含了多樣性。從(cong) 文明起源看,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都曾形成過文明形態,為(wei) 中華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從(cong) 文化表現看,各民族人民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色彩繽紛、各美其美,是各民族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具有獨特性和鮮明的民族性。

  從(cong) 民族關(guan) 係看,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風俗習(xi) 慣、傳(chuan) 統節日、日常禮儀(yi) 、衣食住行等方麵都有差異性,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意識。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推動中華民族發展

  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中,始終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文明延續,這離不開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影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將中華文明統一性的重要意義(yi) 概括為(wei) “四個(ge) 決(jue) 定”,認真學習(xi) 領會(hui) 總書(shu) 記論述的深刻內(nei) 涵,有助於(yu) 準確把握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對推動中華民族發展的重大意義(yi) 。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wei) 一體(ti) ,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qin) 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nei) 生動力。正因為(wei) 如此,中華文明才具有無與(yu) 倫(lun) 比的包容性和吸納力,才可久可大、根深葉茂。

  中華民族是由各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發展進步為(wei) 中華民族的大發展添磚加瓦,各民族文化繁榮為(wei) 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承弘揚貢獻力量,各民族人民具有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提供滋養(yang) 。

  中國在幾千年的發展曆史中,無數次經曆危難和挫折,但都能團結凝聚渡過難關(guan) ,中華優(you) 秀文化始終傳(chuan) 承、未曾中斷,這離不開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作為(wei) 連接各民族的精神紐帶,向內(nei) 凝聚力量,加強了各民族、各地區之間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為(wei) 各民族增強文化認同提供了根本遵循,為(wei) 各民族人民增強作為(wei) 中華兒(er) 女的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和榮譽感提供了精神力量。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jue) 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luan)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國土統一、國家穩定、民族團結、文明賡續,是每位中華兒(er) 女的共同追求和奮鬥動力。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jue) 定了我們(men) 任何時候都要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寸寸山河寸寸金”,任何統一都是在一定範圍內(nei) 實現的,任何政權的確立都要有屬於(yu) 自己的領土,曆史上分裂國土的行為(wei) 是沒有好下場的。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統一是我們(men) 的神聖使命,每一寸土地都不能讓步、不能分割是我們(men) 的底線。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jue) 定了我們(men) 任何時候都要堅決(jue) 反對分裂和搞亂(luan) 國家的企圖和行為(wei) 。曆史上,國家動蕩不安往往會(hui) 導致經濟文化停滯、社會(hui) 支離破碎、人民流離失所,甚至會(hui) “白骨露於(yu) 野,千裏無雞鳴”,所以中國人民自古以來都追求“九州晏如”“天下晏然”的安定繁榮。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jue) 定了任何時候我們(men) 都要維護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國各民族在長期曆史發展中團結共進,共同熔鑄形成了偉(wei) 大的中華民族。當前,各民族像石榴籽一般緊緊抱在一起,牢固不可分割,任何企圖拆散民族的行為(wei) 都將受到人民的唾棄。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jue) 定了任何時候都要推動文明賡續。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至今的偉(wei) 大文明,統一性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統一的中華文明促使全民族形成高度的文化認同,當前要繼續傳(chuan) 承發展中華文明,使其在新時代大放光彩。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jue) 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曆史經驗和教訓反複證明,國家統一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自秦朝建立“大一統”的國家之後,“大一統”思想就一直貫穿在政治格局和文化發展中,推動和加強政治上的統一,是維護國家統一的基石和動力。這種“大一統”的思想和價(jia) 值觀,一直深刻烙在中國人的血脈裏,古詩詞中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等無不反映出全體(ti) 中華兒(er) 女有認同國家統一的價(jia) 值觀,有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信仰,有追求國家統一的自覺性,這促使全民族形成了牢固的凝聚力。

  盡管統一是中國曆史的主流,但也有不少分裂動蕩的時期,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充分證明,團結統一是福,分裂動蕩是禍,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都將遭到全體(ti) 中國人民的反對。

  中華民族曆經磨難都能浴火重生,始終保持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正是在於(yu) 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賦予全體(ti) 中華兒(er) 女追求國泰民安、太平盛世、國家安定團結的理想和信念,世代中國人民普遍以國家繁榮富強為(wei) 榮,以人民安居樂(le) 業(ye) 為(wei) 福,這為(wei) 國家安定繁榮奠定了民意基礎。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jue) 定了一個(ge) 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係。國家統一是中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利於(yu) 國者愛之,害於(yu) 國者惡之”。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進程中,各民族的生存發展、安危存亡與(yu) 國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國家統一是各族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證。堅強統一的國家才能凝聚各族人民,才能形成強大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意識,形成追求團結統一的內(nei) 生動力和核心凝聚力。當遭遇挫折時能夠團結一致、萬(wan) 眾(zhong) 一心,當遇到危難時能夠奮勇向前、抗爭(zheng) 求索,當外敵入侵時能夠浴血奮戰、英勇奮鬥。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現了國家統一和民族解放,維護了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帶來幸福穩定的生活。維護國家統一始終是各民族人民堅定的意誌和神聖的使命。

  新時代要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對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指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進一步把握好統一性和多樣多元的辯證關(guan) 係,進一步挖掘、弘揚和宣傳(chuan)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正確處理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辯證統一關(guan) 係。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和多樣多元是共性和個(ge) 性的統一,要正確處理二者關(guan) 係。

  要堅守多樣性基礎上的統一性,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是蘊含在多樣多元的優(you) 秀文化之中的,是多元一體(ti) 的統一。要增強對中華文明統一性的認同,不斷豐(feng) 富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內(nei) 核。

  要尊重統一性前提下的多樣多元,多樣多元為(wei) 統一性提供了基礎,匯成並豐(feng) 富了統一性。在堅守中華文明統一性的立場上,尊重、保護和發展各民族、各地區的優(you) 秀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

  深入挖掘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演進格局”。

  要進一步挖掘和闡釋中華文明統一性的起源、發展曆程、影響等,為(wei) 新時代發展和運用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奠定基礎。

  要深刻闡釋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內(nei) 涵,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統一性的起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塑造、對中華民族大一統國家建構、對中華民族團結的影響等,並結合時代發展要求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中華文化認同。

  大力弘揚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表明我們(men) 有實現國家統一的曆史文化淵源,有實現國家統一的強大文化基礎,有實現國家統一的共同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完成祖國完全統一大業(ye) ,需要用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凝聚人心、匯聚力量、鞏固共同的思想基礎,牢記“國之大者”,牢記“國土不可分”。

  廣泛宣傳(chuan)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要大力宣傳(chuan) 中華民族統一性的起源和曆史發展、大力宣傳(chuan)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理論、大力宣傳(chuan)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創新宣傳(chuan) 方式、豐(feng) 富宣傳(chuan) 內(nei) 容、拓寬宣傳(chuan) 渠道,講好中華文明統一性的故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故事、講好各族人民大團結的故事,展現中華文明統一性的獨特魅力。

  文 | 王亞(ya) 莉(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dang) 史和文獻研究院)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