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高質量發展大家談

發布時間:2024-03-07 11:33:00來源: 人民日報

  溫樞剛委員——

  加強碳排放標準體(ti) 係建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ti) 係,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ye) 覆蓋範圍。“我國正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亟須加強重點行業(ye) 碳排放監測、產(chan) 品碳足跡核算、碳排放標準體(ti) 係等建設。”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組書(shu) 記、董事長溫樞剛委員認為(wei) 。

  溫樞剛委員建議,加快建設碳排放連續監測體(ti) 係,組織產(chan) 學研聯合攻關(guan) ,加快研發高準確度煙氣流量測量技術,健全監測數據質量控製評價(jia) 體(ti) 係。全麵加強碳排放標準體(ti) 係建設,抓緊研製火電碳監測和產(chan) 品碳足跡核算標準,逐步建立重點產(chan) 品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加快建立健全產(chan) 品碳足跡核算認證體(ti) 係,規範碳足跡核算認證機構市場準入管理,支持將碳足跡納入政府綠色采購、企業(ye) 綠色供應鏈建設和產(chan) 品市場準入體(ti) 係。

  (本報記者冉永平整理)

  楊劍宇代表——

  加快國產(chan) 大模型技術攻關(guan)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大模型作為(wei)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礎,日益成為(wei) 國際科技競爭(zheng) 的焦點。”中國移動浙江公司總經理楊劍宇代表說,要加快國產(chan) 大模型發展,壯大我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楊劍宇代表建議,加快國產(chan) 大模型技術攻關(guan) ,鼓勵產(chan) 學研協同打造國產(chan) 開源開放基礎大模型;進一步優(you) 化算力資源布局,完善全國算力網絡一體(ti) 化規劃,適度超前統籌建設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完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市場機製,加速大模型產(chan) 品孵化和規模應用;堅持數據開放和安全並舉(ju) ,推進數據要素交換平台建設,強化數據的合規使用和監管。

  (本報記者亓玉昆整理)

  金力代表——

  構建一流大學創新體(ti) 係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服務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高校是重要力量,要著力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深化改革,一體(ti) 推進。”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校長金力代表說,要把構建一流大學創新體(ti) 係作為(wei) 主攻方向,努力實現向綜合性研究型創新型大學的新跨越。

  金力代表說,高校要大力培養(yang) 創新者,加快走融合創新之路。要發揮高校基礎學科優(you) 勢,與(yu) 頭部企業(ye) 合作辦新工科,協同攻關(guan) 、合力育人,增強引領產(chan) 業(ye) 創新的核心競爭(zheng) 力。他建議,支持高校構建長周期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試驗區,把產(chan) 教融合納入深化國有企業(ye) 改革,推動高校與(yu) 企業(ye) 協同發揮創新主體(ti) 作用。

  (本報記者常欽、薑泓冰整理)

  於(yu) 旭波代表——

  完善產(chan) 教融合人才培養(yang) 方式

  “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要充分發揮人才作為(wei) 第一資源的作用。”通用技術集團黨(dang) 組書(shu) 記、董事長於(yu) 旭波代表說,企業(ye) 站在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前沿,要進一步完善產(chan) 教融合人才培養(yang) 方式,支持製造業(ye) 轉製院所、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開展高端人才培養(yang) ,更好發揮企業(ye) 創新主體(ti) 作用。

  於(yu) 旭波代表表示,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開展高端人才培養(yang) 優(you) 勢明顯,既能有效解決(jue) 產(chan) 教脫節問題,培養(yang) 更貼近企業(ye) 、行業(ye) 、產(chan) 業(ye) 需求的人才,又能係統提升重點行業(ye) 領域科技人才的基礎理論水平和科研創新實踐能力,還能倒逼企業(ye) 加強科研能力建設,在提升自身學術水平和研究實力的同時,為(wei) 國家輸送更多卓越工程師,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本報記者羅珊珊整理)

  王樹新代表——

  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代表說,高校要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積極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主動擔當起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職責使命,深化愛國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著力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

  “重慶大學將以深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為(wei) 引領,紮實推進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積極探索新時代大學文化育人新機製新模式,促進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高質量立德樹人。”王樹新代表說。

  (本報記者閆伊喬(qiao) 、王亮整理)

  張興(xing) 凱委員——

  提升全社會(hui) 安全應急意識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逃生通道、安全出口是發生災害事故等緊急情況時的疏散通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安全生產(chan) 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張興(xing) 凱說。

  張興(xing) 凱委員建議,注重事前風險預防工作,強化日常的應急演練和培訓宣傳(chuan) 。人員集聚、黑暗不易辨識的場所應在顯著位置設立指示燈,運維者絕不能封堵逃生通道,不能封閉安全出口;檢查人員要重點監督逃生通道不合格、不暢通等情況。加強應急知識宣傳(chuan) ,提升全民應急素養(yang) ,形成“人人講安全、個(ge) 個(ge) 會(hui) 應急”的氛圍,不斷提升全社會(hui) 安全應急意識和能力水平。

  (本報記者劉溫馨、李林蔚整理)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