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跑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速度”

發布時間:2024-03-07 14:4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兩(liang) 會(hui) 專(zhuan) 訪

  跑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速度”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代表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要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培養(yang) 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各類人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代表對此深有感觸。在他看來,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是發展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培育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的關(guan) 鍵交匯點。因此,應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能級,跑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加速度”。

  如何有效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能級?丁奎嶺代表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建議在資源投入上“跟跑”,在校企合作上“並跑”,在搶占製高點上“領跑”。

  “跟跑”指的是穩定投入增長速度要跟上高等教育發展速度,發揮調結構的“杠杆”作用,推進高校有組織科研。丁奎嶺代表認為(wei) ,穩定的科研資助是高校科技創新的“壓艙石”,是科學家投身科技攻關(guan) 的“定心丸”。過多的競爭(zheng) 性經費會(hui) 影響有組織科研長期性、係統性的布局,不利於(yu) 形成原創性、顛覆性的創新成果。建議進一步加強統籌中央、地方、高校、企業(ye) 等多元化資源投入,構建涵蓋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群體(ti) 的穩定資助體(ti) 係。

  “並跑”指的是深化高校與(yu) 創新型企業(ye) 的協作融合,發揮強耦合的“雙主體(ti) ”作用,共同促進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guan) ”“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深化產(chan) 學研用結合”。丁奎嶺代表表示,同為(wei)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和企業(ye) 應該打開邊界,形成“目標共識、人事共通、任務共擔、成果共享”的協作機製。“高校和企業(ye) 首先要找好切入點,對目標達成共識。其次,雙方要突破人才流動與(yu) 考核的傳(chuan) 統限製,讓人才能夠以靈活的方式兼顧校內(nei) 研究與(yu) 產(chan) 業(ye) 落地。再次,雙方應各司其職、各展其長,讓高校老師更多地專(zhuan) 注於(yu) 解決(jue) 科技問題,企業(ye) 解決(jue) 工程驗證與(yu) 迭代問題,縮短創新周期,加大創新效能。最後,高校和企業(ye) 要有較為(wei) 成熟且彈性的成果共享機製。”丁奎嶺代表說。

  “領跑”指的是準確把握科技製高點的戰略重點,發揮指方向的“頭雁”作用,引領高校科技創新進程。丁奎嶺代表說,科技創新要找準需要攻克的製高點。科技製高點的本質就是在某個(ge) 領域形成競爭(zheng) 壁壘,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ou) 、人優(you) 我特。比如,當前外貿“新三樣”的鋰電池“領跑”出口,中國鋰電池專(zhuan) 利數量在全球範圍內(nei) 遙遙領先。調研發現,中國鋰電池的領先很大程度上得益於(yu) 國內(nei) 電化學的持續發展。“找製高點不僅(jin) 要盯著全球科技領域的熱點、空白點,也要有自己的戰略布局與(yu) 戰略定力,堅持走結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貫通‘0到1’和‘1到100’的創新鏈,從(cong) 多個(ge) 維度搶占科技製高點,切實提升國家的綜合競爭(zheng) 力。”丁奎嶺代表表示。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7日 10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