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藝紮根在“時代的技術階段”
■張 生
Sora橫空出世,引發各界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的諸多思考與(yu) 討論。寫(xie) 詩、作畫、譜曲、跳舞、開演唱會(hui) 、當主持人……近年來,人工智能持續介入文藝創作活動,在豐(feng) 富文藝創作手段和文藝表現形式的同時,也對傳(chuan) 統的文藝觀念、藝術形態等產(chan) 生巨大影響。人工智能文藝能否成為(wei) 與(yu) 人類文藝並駕齊驅的新文藝類型?能否成為(wei) 一種擺脫人類指令的主體(ti) 性創造?從(cong) 目前來看,人工智能雖然帶來了清新的文藝風景,但人工智能文藝的未來依然道阻且長。
文化積累何其漫長,技術更新又何其快速。這兩(liang) 個(ge) 變量的相互頡頏中,技術理性與(yu) 審美教化的對壘,無時無刻不把人挾持到選擇的鋒線。至於(yu) 推而廣之,傳(chuan) 統與(yu) 當下的矛盾,數字化世界與(yu) 地域文化乃至文明的矛盾,更是全球化時代任何藝術創造都無法回避的問題。故麵對數字技術對藝術生產(chan) 及更為(wei) 廣泛的人類社會(hui) 生活影響日漸加大的現實,人類更需要認真審視技術的社會(hui) 屬性,以便其在與(yu) 文化的融合中既不受製於(yu) 工具和載體(ti) 的身份,又能以後者為(wei) 核心和靈魂。如此技與(yu) 藝俱、藝與(yu) 道合,才可以從(cong) 根本上避免將技術絕對化、理想化的“技術樂(le) 觀主義(yi) ”迷失,避免一味肯定其社會(hui) 價(jia) 值與(yu) 發展前景,簡單地將技術進步視作社會(hui) 發展的決(jue) 定力量,乃至認為(wei) 這種進步可以決(jue) 定人的命運的認知錯誤。同時,也可以避免掉入由於(yu) 新技術革命的高度發展而一味放大技術的社會(hui) 功能,認為(wei) 其可消除各種社會(hui) 問題,帶來無邊幸福的“技術救世主義(yi) ”的泥淖。
技術時代的到來,文藝的命運和意義(yi) 總是被叩問,但其依然不屈不撓地存在於(yu) 我們(men) 的生活之中。例如,動畫片《長安三萬(wan) 裏》上映時,出現了觀眾(zhong) 與(yu) 劇中主人公李白和高適一起背誦他們(men) 的不朽詩作的動人情景,讓人在動容之餘(yu) ,也不禁對千餘(yu) 年前的詩歌竟然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感人肺腑的力量讚歎不已。
一
文藝之所以有遺世獨立的力量,可以克服時間的變化和空間的變遷,是文學或藝術自身的內(nei) 在屬性所致。康德曾將人的認識能力分為(wei) 三種,尋求純粹知識的理論理性、尋求實踐知識的實踐理性、溝通二者的情感知識的判斷力。這三種能力就是所謂的知、情、意,知識對應於(yu) 求真的哲學,意誌對應於(yu) 求善的倫(lun) 理學,情感對應於(yu) 求美的感性學,而文藝就屬於(yu) 愉悅情感的感性學,即美學。康德認為(wei) 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人的認識能力。對於(yu) 每個(ge) 人來說,這三種能力也是與(yu) 生俱來的,盡管具體(ti) 到每個(ge) 人知、情、意或有偏頗,但不可或缺。從(cong) 古至今,有哲學或科學對真知的尋求,有宗教或道德對於(yu) 至善的追求,也有執著於(yu) 美的文藝始終與(yu) 其並肩而立,為(wei) 一“完善的人”所共融和共需。
因此,對於(yu) 一個(ge) 人來說,乃至對於(yu) 一個(ge) 民族、一個(ge) 時代來說,文藝不僅(jin) 不是可有可無之物,而是不可沒有之物。魯迅在1925年所寫(xie) 的《論睜了眼看》中認為(wei) :“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出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這更是把文藝置於(yu) 至關(guan) 重要的地位。
二
有意思的是,對於(yu) 技術時代的文藝存在的意義(yi) ,魯迅也早有思考。而他也因此可能是第一個(ge) 對技術時代文藝何為(wei) 進行思考的中國作家。作為(wei) 學習(xi) 科學出身又熱愛文藝的他來說,對這個(ge) 問題的思考除了有其切身的體(ti) 驗之外,還有對於(yu) 科學和文學二者性質及關(guan) 係的深入的認識。
1907年,魯迅在《摩羅詩力說》裏就指出了我們(men) 所生活的這個(ge) 時代的技術特征及其以理性的計算和功利性為(wei) 目標的特點。“近世文明,無不以科學為(wei) 術,合理為(wei) 神,功利為(wei) 鵠。”他同時指出,盡管這個(ge) “科學為(wei) 術”的時代已經到來,但人們(men) 對於(yu) 文藝的重視有過之而無不及,即其所言的“大勢如是,而文章之用益神”。他認為(wei) 其中的原因有兩(liang) 個(ge) ,首先,是康德所說的文藝涵養(yang) 情感的功能。“以能涵養(yang) 吾人之神思耳。涵養(yang) 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職與(yu) 用也。”其次,是文藝所具有的可以啟示人生的職用。“蓋世界大文,無不能啟人生之閟機,而直語其事實法則,為(wei) 科學所不能言者。所謂閟機,即人生之誠理是已。”
魯迅認為(wei) 對人講述這種“人生之誠理”,就像給未見過冰的熱帶人描述冰一樣,是不能通過科學來描述的,隻能通過文章來予以表達,才能使人明白。而且,如果社會(hui) 偏於(yu) 科學一極,則會(hui) 導致神思枯竭、文藝枯萎,如此,科學的發展也不會(hui) 長久。他在1907年作的《科學史教篇》裏重申了這個(ge) 觀點,即文藝與(yu) 科學一榮俱榮,一毀俱毀。他特別談到西方科學的源頭在希臘,與(yu) 之同時,希臘的文學藝術與(yu) 哲學也交相輝映,可以說,希臘科學之繁榮也與(yu) 文藝的繁榮有關(guan) 。
三
那麽(me) ,技術時代的文藝何去何從(cong) ?
首先,要認識到文學藝術自身就是一種技術,必須隨著時代的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如我們(men) 常說文學本身就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而最早的藝術和技術並不可分,古希臘藝術和技術是同一個(ge) 詞。藝術的“藝”字所要表達的就是一種種植的技術,因此,就文藝的功能來說,它就是一種表達人的情感的技術,是一種“情感技術”或“美的技術”。它一直與(yu) 時俱進,不斷因應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們(men) 常說的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文體(ti) 的變化,就是文學技術變化的明證。歐洲文藝複興(xing) 時期的繪畫藝術,因為(wei) 采用透視法而使得繪畫藝術為(wei) 之一變,現在的動畫片也因為(wei) 采用電腦技術而3D化,給觀眾(zhong) 提供了身臨(lin) 其境的感覺等等,都是文藝技術改變後創造的新的文藝形式,它們(men) 也表達了人們(men) 所生活的時代更為(wei) 複雜的情感與(yu) 美的觀點。所以,文藝的技術在這個(ge) 數碼時代,也要勇敢地擁抱新的技術,使其隨“數”為(wei) 變,創造和表達出這個(ge) 時代人們(men) 獨特的情感和美的理想。
其次,文藝也需要關(guan) 注這個(ge) 數碼技術的時代給人們(men) 帶來的新的生存狀態。如今人們(men) 處在一個(ge) 加速時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對文藝的需求也在變化。文藝在主動改變自身技術的同時,也要對當下這個(ge) 數碼技術的時代予以表現,去感受和抓住這個(ge) 時代人們(men) 生活的特點、情感的波動和存在的意義(yi) 。如,過去的文學作品更多關(guan) 注局限於(yu) 固定時空中人們(men) 的生存狀態,鄉(xiang) 村生活和都市生活猶如兩(liang) 個(ge) 不同的世界,尤其在“鄉(xiang) 土中國”時代,鄉(xiang) 土小說一直被視為(wei) 文學的時代主流,而其所描述出來的鄉(xiang) 村價(jia) 值觀與(yu) 現代的、都市的價(jia) 值觀的衝(chong) 突也成為(wei) 主旋律。現在,因為(wei) 互聯網技術的出現,鄉(xiang) 村和都市都被置於(yu) 互聯互通的既虛擬又真實的網絡世界,人們(men) 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很難再用傳(chuan) 統的“都市/鄉(xiang) 村”或“進步/落後”進行二分。
當然,文學更要關(guan) 注技術本身在未來給人們(men) 帶來的可能性影響。這方麵文學之前做得不夠,既是因為(wei) 在“鄉(xiang) 土中國”時代從(cong) 事文學寫(xie) 作的大部分作家缺乏科學的素養(yang) ,也是因為(wei) 在此之前我們(men) 並未步入真正的技術時代,沒有與(yu) 技術真正相遇,因此這方麵的文學作品更多以先進入發達技術時代的歐美作家的作品為(wei) 主。近年來,我國雖然有不少作家已經開始涉足這個(ge) 領域並且已經取得成績,但與(yu) 更多寫(xie) 作者熱衷於(yu) 創作穿越到古代的爽文的數量相比,還需要予以更多的努力。畢竟,在未來造夢比在曆史裏做夢,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氣。
最後,我想引用可能是我國最早考慮到技術問題的美學家宗白華在《論文藝的空靈與(yu) 充實》裏的一段話,來作為(wei) 這篇文章的結尾:“文藝站在道德和哲學旁邊能並立而無愧。它的根基卻深深地植在時代的技術階段和社會(hui) 政治的意識上麵,它要有土腥氣,要有時代的血肉,縱然它的頭須伸進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境。”任何時代,文藝隻有努力紮根在“時代的技術階段”,以“社會(hui) 政治的意識”為(wei) 基礎,才能深入接觸大地的根基,吸收充足的時代養(yang) 料,從(cong) 而向精神的世界伸展得更高,顯現出生命的價(jia) 值和存在的意義(yi) 。
(作者係同濟大學中文係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