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能源轉型

發布時間:2024-03-07 15:12:00來源: 經濟日報

  開年以來,一大批新能源項目集中開工,儲(chu) 能、氫能、虛擬電廠等新業(ye) 態布局力度加大,能源轉型穩步向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製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當前全球碳中和進程加速,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加劇,全球能源供應鏈快速重構,能源安全風險依然存在。麵對多重挑戰,必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能源領域革命性變革,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新型能源體(ti) 係加快構建,能源保障基礎不斷夯實,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呈現曆史性變化,總裝機達14.5億(yi) 千瓦,在全國發電總裝機中占比過半,超過火電裝機。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成為(wei) 新增裝機和發電量雙重主體(ti) 。新型儲(chu) 能、氫能等產(chan) 業(ye) 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與(yu) 此同時,我國能源發展仍麵臨(lin) 需求壓力巨大、供給製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係列挑戰。從(cong) 內(nei) 部看,一是能源消費總量巨大且持續增長,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高,能源安全壓力顯著;二是煤炭在能源結構中所占比重依然較高,清潔能源比重仍需提高,環境汙染和溫室氣體(ti) 排放問題突出;三是能源效率相對較低,與(yu) 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節能提效空間。

  從(cong) 外部看,全球地緣政治衝(chong) 突時有發生,油氣資源供應不確定性增大。圍繞新能源產(chan) 業(ye) 展開的大國博弈更加激烈,歐美國家積極吸引海外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回流,力爭(zheng) 掌握產(chan) 業(ye) 鏈控製權。碳邊境調節機製等規則實施進入實質性階段,國際碳規則壁壘效應逐步顯現。

  應對這些挑戰,出路在於(yu) 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推動傳(chuan) 統能源清潔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以新技術引領新能源高效開發。傳(chuan) 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型,資源依賴降低,科技依賴增強,新能源領域關(guan) 鍵技術成為(wei) 國際競爭(zheng) 焦點。得益於(yu) 技術創新,我國新能源發電成本快速下降,過去10年光伏成本下降了90%,風電成本下降了50%至60%,為(wei) 替代傳(chuan) 統化石能源打下了堅實基礎。有專(zhuan) 家預測,到2030年我國電力總裝機規模可能超過42億(yi) 千瓦,其中風電、光伏裝機達17億(yi) 千瓦,占比為(wei) 40%,遠超12億(yi) 千瓦規劃目標值。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並網壓力加大,必須持續推進技術攻關(guan) ,提升係統調節支撐能力,保障電力係統平穩運行。除了風電、光伏,還要積極布局氫能、地熱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多種綠色能源產(chan) 業(ye) ,切實提升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的速度和效率。

  以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傳(chuan) 統能源轉型升級。在能源生產(chan) 領域,要增強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國家能源局提出,確保國內(nei) 原油產(chan) 量長期穩定在2億(yi) 噸水平,天然氣自給率不低於(yu) 50%。目前我國油氣開發已經推進到深海和萬(wan) 米深地領域,難度不斷加大,需要加大技術裝備研發,為(wei) 持續穩產(chan) 增產(chan) 做好保障。還要提升化石能源清潔開發利用水平。推動油氣勘探開發與(yu) 新能源融合發展,提高油氣低碳開采水平。加快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升現代煤化工綠色低碳發展能力。在能源消費領域,要推進工業(ye) 、交通、建築、農(nong) 業(ye) 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更新改造,突破一批深度脫碳應用技術,加快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CCUS)等減碳、負碳技術應用。

  以新質生產(chan) 力牽引能源跨領域深度融合創新。煤炭與(yu) 蒸汽機的結合開啟了第一次工業(ye) 革命,石油與(yu) 內(nei) 燃機的碰撞驅動了第二次工業(ye) 革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最大的特征,是新能源和數字技術的緊密融合、雙輪驅動。一方麵,要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實現能源生產(chan) 消費過程智能化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激活虛擬電廠、能源大數據平台等新業(ye) 態、新模式。另一方麵,要讓可再生能源成為(wei) 數字技術持續進化的綠色能量來源。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保障能源安全的關(guan) 鍵路徑。通過加大對新能源技術研發投入、優(you) 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數字化轉型和加強國際合作,我國能夠有效應對經濟發展與(yu) 環境約束的雙重挑戰,並為(wei) 全球能源革命貢獻中國方案。(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軼辰)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