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新規落地十日 暢通“最後100米”服務還得更精細
《快遞市場管理辦法》落地十日,執行情況如何?記者探訪發現,一些市民已感受到快遞服務質量的提升,但行業(ye) 全麵落實新規仍需時間。麵對消費者的個(ge) 性化需求,企業(ye) 要在數量增長和服務提升之間實現平衡。
探訪
已有市民感受到新規效果
快遞新規落地一周,部分市民已感到新變化。“平時都是直接放門口,這幾天經常接到快遞電話,看來新規還是很有效的。”家住朝陽區的高女士網購下單兩(liang) 天後,她接到兩(liang) 個(ge) 快遞電話。
市民楊女士認為(wei) 新政帶來了便利。“以前都是直接放快遞櫃裏。現在接到快遞員電話後,還是會(hui) 讓他放快遞櫃,但這種事先詢問的形式更能讓我掌握物流進展。”楊女士說。
不過,新規的執行情況目前還參差不齊。上周五,家住豐(feng) 台區的葛女士下班進小區,就小跑直奔快遞驛站,終於(yu) 趕在驛站晚9時關(guan) 門前取到了快遞。“新規不是說放驛站要征求同意嗎?”葛女士感到不解。對此,驛站負責人解釋,站點每天要接收約600件快遞,挨個(ge) 打電話通知不太現實,如果居民有送貨上門的需求可以單獨通知驛站。
也有居民的快遞依舊被默認為(wei) “門口簽收”。“之前不在家,讓快遞員放過幾次門口,後來他就默認給放門口了。”家住團結湖附近的李先生表示,快遞新規執行後,情況依然沒有改變。
探因
精力有限 設施不足
記者調查發現,巨大的業(ye) 務量和快遞員人手有限的矛盾,是部分網點無法及時落實快遞新規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cong) 業(ye) 近13年的快遞員小張告訴記者,他平均每天要配送約400件快遞,按每件快遞通話1分鍾來計算,撥打400通電話需6個(ge) 多小時。“光是打電話半天就過去了,何況常遇到電話沒人接的情況,需要反複打好幾次。”小張無奈地說,除了時間成本,因撥打電話產(chan) 生的費用也是快遞員顧慮的問題。
此外,還有快遞員反映,由於(yu) 頻繁撥打電話與(yu) 用戶溝通,被係統誤判定為(wei) “詐騙電話”,導致手機號在短時間內(nei) 被封禁三次。
快遞末端基礎設施布局仍顯不足也造成了新規在部分網點尚未迅速落實。市民薑女士常要去外地出差,收快遞對於(yu) 她來說是個(ge) 困擾。“小區沒有快遞櫃,附近也沒有快遞驛站,隻能選擇家門口簽收。”薑女士多次麻煩住在附近的朋友幫忙取件保管。
該社區工作人員表示,小區原先有智能快遞櫃,但由於(yu) 利用率不高,已被公司拆除。豐(feng) 巢快遞櫃工作人員稱,公司會(hui) 對片區的快遞量進行評估,如果快遞投放量少,櫃機會(hui) 被撤出。快遞驛站的設立也有門檻,不僅(jin) 有麵積要求,也要考察附近的快遞量等情況。
建議
智能客服把選擇權交給用戶
業(ye) 內(nei) 普遍認為(wei) ,新規實行後,相應的配套措施還需完善。“不應將責任完全推給快遞員,更不能將矛盾轉移到快遞員和消費者之間,快遞公司總部應承擔起責任,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物流行業(ye) 專(zhuan) 家趙小敏表示。
實際上,新規的核心要求是將快遞接收方式的選擇權交給消費者。因此,如何更好地獲取消費者的選擇,是首要問題。
記者注意到,已有快遞企業(ye) 推出了智能客服或者微信小程序。順豐(feng) 在快遞即將抵達時,會(hui) 通過微信公號推送“準備派件通知”,用戶可在線選擇收件方式。
此外,快遞員也可讓智能客服代替自己撥打電話。“我曾接到快遞的智能客服電話,提示我按下不同的數字選擇投遞方式,這種方法挺方便的。”市民宮先生說。
一些上班族表示,在工作日更喜歡線上溝通,建議快遞企業(ye) 在官方微信平台設置收件方式的選項,在快遞抵達前主動通知收件人在線選擇收件方式。
去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印發的《全麵推進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提到,將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等納入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隨著整個(ge) 社會(hui) 對快遞服務更加重視以及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提速,快遞末端設施有望逐步完善,滿足居民個(ge) 性化收件需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