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豪情滿懷向春天丨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科創動力

發布時間:2024-03-11 15:07:00來源: 大洋網

  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創新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就科技創新作出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會(hui) 場內(nei) 代表委員深入討論,為(wei) 以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獻計出力。

  暢通大平台建設,打造灣區科創新高地

  在科研院所、高校實驗室,乘著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浩蕩東(dong) 風,科技創新在南粵大地前進的腳步也愈發輕快。

  基礎研究能力是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在全球科技競爭(zheng) 加劇、產(chan) 業(ye) 鏈加速重組的大背景下,強化基礎研究對於(yu) 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的創新以及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尤其重要。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分黨(dang) 組書(shu) 記陳廣浩表示,聚焦原始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打造中國的科技創新高地,特別是多個(ge) 大科學裝置加速落地,如中國散裂中子源、大亞(ya) 灣中微子實驗、惠州加速器驅動嬗變係統研究裝置、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裝置等,為(wei) 大灣區提供硬核科技支撐。“此外,大灣區要建設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大科學裝置集群,通過國家統一部署,協同推進大科學裝置建設和運行機製,支持大灣區在相關(guan) 重點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自主技術創新部署。同時支持香港、澳門深度參與(yu)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運行,融入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國家創新體(ti) 係,聯動灣區雄厚的科創基礎,形成大科學裝置集群優(you) 勢,更好服務於(yu) 大灣區國家戰略和人才高地的建設。”陳廣浩說。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可以把科技自立自強的地基打得更牢,把科技創新的大廈築得更高。“國家實驗室作為(wei) 體(ti) 現國家意誌,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核心戰略科技力量,是中國在高科技發展方麵發揮龍頭和支柱作用的重要科技支撐。”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實驗室研究員蔣太交表示,進一步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需要加快推動經濟生產(chan) 力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加大科技源頭供給,為(wei) 實現在原始創新重大突破上不懈努力。

  蔣太交建議,要不斷完善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ti) 係,建立“核心+基地+網絡”的協作研發模式,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持續推動“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建設,對照國際一流組建平台集群,形成強核心多基地網絡化的協同創新和集成創新格局。“還應該堅持總平台、總鏈長的定位,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完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實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一體(ti) 化推進部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實現新技術,培育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業(ye) 態、新動能,引領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實現生產(chan) 力躍遷。”蔣太交說。

  解決(jue) 科技成果轉化真問題,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新質生產(chan) 力”是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熱詞,會(hui) 場傳(chuan) 遞出以新質生產(chan) 力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作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領頭羊”之一,廣州如何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動能,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能級?

  “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應有之義(yi) ,也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表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關(guan) 鍵是建立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需求為(wei) 牽引,產(chan) 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ti) 係。他建議,加快完善“創業(ye) 者成長鏈、企業(ye) 育成鏈、成果轉化鏈”三螺旋支撐體(ti) 係,打通科技成果從(cong) 樣品到產(chan) 品再到商品的演化路徑,推動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

  具體(ti) 而言,王桂林提出,完善創業(ye) 者成長鏈,需要培育一批勇於(yu) 創新、敢於(yu) 冒險的創業(ye) 人才,孕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踐行者;完善企業(ye) 育成鏈,需要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世界一流企業(ye) ,提升科技成果吸納能力;完善成果轉化鏈,需要構建多元協同的高效轉化體(ti) 係,實現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的高效匹配。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祈福集團副董事長孟麗(li) 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有良好的科技創新基礎和環境,擁有重要機遇,應在科創的前沿勇擔重擔、勇挑大梁。她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可圍繞重大科技攻堅、生產(chan) 要素創新配置、人才資源優(you) 化組合,搭建港澳與(yu) 內(nei) 地“發展橋”,推動港澳在內(nei) 地布局科創“飛地”、青年創新創業(ye) 基地等重大載體(ti) 平台,共同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賦能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和數字經濟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新體(ti) 係,以港澳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作為(wei) 一名醫務工作者,全國政協委員,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nei) 科主任劉思德提出,科技創新成果從(cong) 基礎研究到產(chan) 業(ye) 化麵臨(lin) 多個(ge) 難題。“以我們(men) 研發的胃腸病變圖像識別技術為(wei) 例,前期的基礎研究耗時很長,直到引入商業(ye) 運作,研發速度才大幅提升。我建議,成立專(zhuan) 業(ye) 機構,在研發的初始階段幫忙把關(guan) ,讓研發可以更‘接地氣’。”劉思德提出,應以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大膽設想,鼓勵更多科研人員去驗證探索,才能有助於(yu) 更好的想法落地。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朝露、方晴、賈政、徐雯雯、何瑞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