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現場速遞丨惠民生、紓民困、解民憂——四部門主要負責人回應民生熱點問題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題:惠民生、紓民困、解民憂——四部門主要負責人回應民生熱點問題
新華社記者吳雨、黃垚、馮(feng) 家順
如何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2024年從(cong) 哪些方麵重點推進穩就業(ye) ?怎樣破解房地產(chan) 發展難題?疾控體(ti) 係建設有哪些新變化……在約1小時40分鍾的時間裏,4位部門主要負責人集中解答了12位記者提出的問題。
9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民生主題記者會(hui) 在北京梅地亞(ya) 中心舉(ju) 行。來自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國家疾病預防控製局的主要負責人,回應民生熱點,介紹惠民利民舉(ju) 措。
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 推進基礎教育擴優(you) 提質
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作出部署。教育部門在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支持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方麵將如何發力?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教育階段,去年底毛入學率超60%。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建成教育強國、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需要在拔尖創新人才和人才自主培養(yang) 能力上發力。“這也是滿足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對人才需求的關(guan) 鍵一招。”
“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要從(cong) 發現、選拔、培養(yang) 和評價(jia) 全過程來理解和推進。”懷進鵬說,在打牢基礎方麵,教育部門將在基礎教育中推進基於(yu) 探究實踐的科學教育,把科技工作者、科學家請進校園;在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中,鼓勵高校各展優(you) 勢特色,圍繞經濟社會(hui) 急需人才加強培養(yang) 。
懷進鵬表示,教育部門將加大對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其學術生涯起步階段就開始提供長周期、高強度、穩定支持。
為(wei) 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迫切“上好學”的願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基礎教育擴優(you) 提質行動。懷進鵬說,這旨在讓整個(ge) 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適齡兒(er) 童和青少年,真正實現從(cong) “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根本性轉變。
他介紹了一係列針對性舉(ju) 措:適應人口變化和新型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優(you) 化學校布局;加快縮小城鄉(xiang) 、區域、校際辦學質量差距,進一步增加優(you) 質學位;把德智體(ti) 美勞全麵培養(yang) 的教育體(ti) 係和優(you) 質教材建設作為(wei) 重要任務,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
懷進鵬說,今年在推進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設方麵,將選擇一些應用急需、條件具備的地方來建設示範應用平台,同時向中西部、邊遠地區加大國家資源整合力度,從(cong) 而更好因材施教,提高學校治理能力。
五方麵發力穩就業(ye) 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就業(ye) 牽動千家萬(wan) 戶的生活,也關(guan) 係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2023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ye) 1244萬(wan) 人,今年人社部門將從(cong) 哪些方麵重點推進穩就業(ye) ?
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部長王曉萍介紹,今年就業(ye) 市場開局良好,企業(ye) 開工複產(chan) 、農(nong) 民工返崗流動平穩有序,求職招聘活躍度上升。“我們(men) 對保持就業(ye) 局勢持續穩定有信心、有底氣。”王曉萍說。
但她同時提到,當前就業(ye) 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仍待破解,穩就業(ye) 還需付出更多努力。人社部門將會(hui) 同有關(guan) 方麵,認真落實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更加突出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重點從(cong) 穩定就業(ye) 崗位、拓寬就業(ye) 渠道、提升就業(ye) 技能、優(you) 化就業(ye) 服務、保障重點群體(ti) 五方麵發力,全力以赴穩就業(ye) 、惠民生、促發展。
具體(ti) 包括延續降低失業(ye) 、工傷(shang) 保險費率政策,進一步加大擔保貸款、稅費減免、場地安排等扶持力度,打造“家門口”就業(ye) 服務站,紮實做好退役軍(jun) 人、農(nong) 民工等重點群體(ti) 就業(ye) 工作……
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是解決(jue) 結構性就業(ye) 矛盾的關(guan) 鍵舉(ju) 措。王曉萍說,當前適應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的數字型、創新型、複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仍然稀缺,鉗工、焊工、養(yang) 老護理員等一線技工普遍短缺。
據介紹,人社部門將在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創新培養(yang) 方式、暢通發展通道、營造良好環境等方麵采取措施,加快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jun) 。
針對大家普遍關(guan) 心的社保卡問題,王曉萍表示,人社部門將聯合相關(guan) 部門進一步做實做細社保卡居民服務應用,推出更多數字化應用場景,逐步實現全國“一卡通”,為(wei)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提供更便捷、更廣泛的社保卡服務。
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多措並舉(ju) 破解房地產(chan) 發展難題
如何找準城市更新需要重點解決(jue) 的問題?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部長倪虹用為(wei) 城市“體(ti) 檢”打比方:要從(cong) 住房到小區,從(cong) 社區到城區,查找群眾(zhong) 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查找影響城市競爭(zheng) 力、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弱項。
“‘體(ti) 檢’找出來的問題,就是城市更新要重點解決(jue) 的問題。”倪虹表示,城市更新的目的,就是讓城市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讓人民群眾(zhong) 生活在城市裏能夠更舒心、更安心、更幸福。
他介紹,今年全國將再改造5萬(wan) 個(ge) 城鎮老舊小區,建設一批完整社區;再改造10萬(wan) 公裏以上城市地下管網,再啟動100個(ge) 城市、1000個(ge) 以上易澇點的整治。
談及破解房地產(chan) 發展難題、促進房地產(chan) 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倪虹強調“房住不炒”的定位,並表示要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的新機製,從(cong) 要素資源科學配置入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錢,指導各地編製好住房發展規劃。
倪虹說,一方麵,要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推進“平急兩(liang) 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城中村改造;另一方麵,要下力氣建設好房子,讓群眾(zhong) 能夠住得健康、用得安全方便。
倪虹表示,城市政府要用好調控自主權,根據人口情況、供需情況以及保障需求,編製好、實施好住房發展規劃,因城施策優(you) 化房地產(chan) 政策,穩定房地產(chan) 市場。
“要一視同仁支持不同所有製房地產(chan) 企業(ye) 合理融資需求。”倪虹介紹,目前,全國31個(ge) 省份312個(ge) 城市建立了城市房地產(chan) 融資協調機製,報送“白名單”項目6000多個(ge) 。其中,有82.8%是民營企業(ye) 和混合所有製企業(ye) 的項目。截至2月底,商業(ye) 銀行已經審批貸款超過2000億(yi) 元。
倪虹表示,要一手抓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設,一手抓租賃型保障性住房供給,以“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等多樣化、多元化方式,著力解決(jue) 好新市民、青年人和農(nong) 民工等住房問題。
傳(chuan) 染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 築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
監測預警更加靈敏、應急處置更加有效、技術手段更加先進、綜合監督更加有力、科普宣教更加接地氣——國家疾病預防控製局局長王賀勝用五個(ge) “更加”總結了國家疾控局成立以來在疾控體(ti) 係建設方麵取得的成績。
“不管哪個(ge) 地方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都能第一時間派出國家隊支援。”王賀勝介紹,全國已建成20支國家突發急性傳(chuan) 染病防控隊,應急處置更加有效。
據介紹,去年12月甘肅積石山地震發生後,甘肅和青海承建的3支國家隊立即趕到災區,助力實現災後無大疫。
“我們(men) 還將新建5支國家隊,並且在全國所有市、縣建設基層應急小分隊,進一步提高傳(chuan) 染病應對處置的能力和水平。”王賀勝說。
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傳(chuan) 染病網絡直報係統,平均報告時間從(cong) 5天縮短到4個(ge) 小時;國家層麵建立了72小時內(nei) 快速鑒定300種病原體(ti) 的技術體(ti) 係……我國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信息技術,提升防控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中國瘧疾感染病例減少至零;結核病的發病率穩步下降,成功治療率保持在90%以上;麻疹、乙腦、流腦等疫苗可預防的多種傳(chuan) 染病發病率降至曆史最低水平……一係列數據顯示,我國在遏製重大傳(chuan) 染病、改善人民群眾(zhong) 健康水平方麵所做的努力,取得顯著成效。
“下一步,我們(men) 將堅持以人民健康為(wei) 中心,加快推動疾控事業(ye) 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築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切實為(wei) 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維護經濟社會(hui) 穩定提供有力保障。”王賀勝說。
“傳(chuan) 染病流行沒有國界,防範應對全球傳(chuan) 染病大流行需要國際社會(hui) 共同努力,攜手同行。”王賀勝表示,疾控部門將積極參與(yu) 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推動與(yu) 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以及其他國家的合作,為(wei) 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ti) 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