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代表委員履職故事】靠實幹書寫美好篇章
【築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代表委員履職故事】
編者按
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持續提升,強化義(yi) 務教育薄弱環節建設,推動文化傳(chuan) 承發展……過去的一年,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依靠實幹取得累累碩果。其中浸透著廣大代表委員們(men) 履職盡責、匯聚民意,兢兢業(ye) 業(ye) 、工作出彩。本刊特邀請來自教育、科學、文化領域的三位代表委員,講述履職故事,分享思考感悟。
讓科研成果落地開花
講述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 劉忠範委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調“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激勵企業(ye) 加大創新投入,深化產(chan) 學研用結合,支持有實力的企業(ye) 牽頭重大攻關(guan) 任務”。對此,我深有感觸。
我是做石墨烯材料的,以前在高校做這方麵的研究。這幾年,從(cong) 事石墨烯技術的工程化和產(chan) 業(ye) 化工作後,我有一個(ge) 切身的體(ti) 會(hui) ——實驗室裏的成果,離產(chan) 業(ye) 落地還差著一段距離呢!
不僅(jin) 僅(jin) 是我,這也是許多科技工作者麵臨(lin) 的狀況。實驗室裏的科研成果要轉化落地,還需繼續往前走——進行可行性驗證,提高規模化、工程化程度,最終實現產(chan) 業(ye) 落地。而這個(ge) 環節,目前是最薄弱的。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是近年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我們(men) 與(yu) 相關(guan) 企業(ye) 建立“一對一孵化”機製,並與(yu) 北京大學石墨烯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構成“三位一體(ti) ”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機製。在這種產(chan) 學研用相結合的機製下,我們(men) 實現了從(cong) 基礎研究、規模化製備到產(chan) 業(ye) 落地的快速發展,一些成果已應用於(yu) 地鐵、衛星等領域。
近年來,“卡脖子”問題廣受關(guan) 注。“卡脖子”的根源究竟在哪裏?結合自己的實踐探索,以及對科技領域的調查研究,我提出了關(guan) 於(yu) 補全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鏈條的提案。我認為(wei) ,我們(men) 不能局限於(yu) 技術層麵的思考,應深入研究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機製、創新土壤、人才評價(jia) 機製等問題。
我建議,在建立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創新中心等眾(zhong) 多研發平台的基礎上,應著重從(cong) 體(ti) 製機製設計上布局產(chan) 業(ye) 落地環節。這是科技成果走進市場的關(guan) 鍵所在。以國家實驗室為(wei) 例,可探索類似於(yu) “一對一孵化”的企業(ye) 捆綁機製,依靠企業(ye) 最終讓產(chan) 業(ye) 落地。
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有兩(liang) 種組織模式:一種是擁有自己的科研人員、工程師和企業(ye) 家的單一利益主體(ti) 的科創企業(ye) 模式;另一種是政府主導的、由多個(ge) 利益主體(ti) 構成的創新平台模式。企業(ye) 是“一台機器運轉”模式,而創新平台是“多台機器協調運轉”模式,操作難度和效率完全不同。我們(men) 需要培育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zheng) 力的骨幹企業(ye) 。
作為(wei) 一名全國政協委員和科技工作者,我將繼續為(wei) 科技創新鼓與(yu) 呼,更加重視企業(ye) 的創新主體(ti) 作用,為(wei) 更好地助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陳海波采訪整理)
從(cong) 生活中挖掘文化“富礦”
講述人:貴州省文聯主席、省作協主席 歐陽黔森代表
作為(wei) 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常年走村過寨,新時代的山鄉(xiang) 巨變不斷給予我創作的靈感和動力。去年,我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出了關(guan) 於(yu) 紅色文化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建議。今年,我的關(guan) 注點仍在如何深入挖掘貴州這座文化“富礦”,助力文藝繁榮發展。
經過一線走訪調研,我發現,在以往的采風創作中,仍有部分作家局限於(yu) 個(ge) 人理解、觀察和感悟,對現實關(guan) 注不夠,作品立不住;與(yu) 此同時,民族文化特色題材方麵的精品也不多。而我在與(yu) 其他藝術家交流中發現,一些人對貴州的認知,還停留在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的刻板印象上。
其實,真正站在高原上眺望貴州“文化千島”,便會(hui) 發現,以遵義(yi) 會(hui) 議精神為(wei) 代表的紅色文化,以陽明文化為(wei) 精華的傳(chuan) 統文化,體(ti) 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特點的多彩民族文化,蘊涵著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價(jia) 值的屯堡文化等,無一不是貴州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的“富礦”。文藝工作者隻有紮根人民、紮根生活,“常在鄉(xiang) 下走、腳上沾滿泥”,才能挖掘好這些“富礦”。
圍繞新的文化使命,貴州文藝界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兩(liang) 個(ge) 結合”特別是“第二個(ge) 結合”的重大意義(yi) ,加快推動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發展。此前,貴州省提出大力實施紅色文化重點建設、陽明文化轉化運用、民族文化傳(chuan) 承弘揚、屯堡文化等曆史文化研究推廣的“四大文化工程”。以“四大文化工程”為(wei) 抓手,我們(men) 將繼續努力做好“富礦精開”這篇大文章。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今年,貴州省文聯將繼續組織全省文藝工作者,開展文藝惠民演出、誌願服務活動等文藝實踐,深紮貴州大地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邀請全國繪畫、音樂(le) 等領域名家開展采風創作,深入挖掘多彩貴州文化資源。
譬如,我們(men) 正在組織創作關(guan) 於(yu) 新時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長篇電視連續劇。貴州省文聯還將繼續圍繞“四大文化工程”,打造多個(ge) 重點項目,推出更多具有貴州特色、全國知名的文化精品、文化品牌,努力以高質量文化供給不斷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光明日報記者陳冠合、邱玥采訪整理)
為(wei) 學生成長為(wei) 創新人才鋪路
講述人: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倫(lun) 貝爾市海拉爾第二中學教師 胡海娟代表
我是一名有33年教齡的中學教師。從(cong) 去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建議關(guan) 注教師群體(ti) 的心理健康,到今年建議從(cong) 基礎教育階段培養(yang) 科技特長生,我始終關(guan) 注著教育領域的熱點焦點話題。就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召開前,我還專(zhuan) 門跑到呼倫(lun) 貝爾市海拉爾區南開路中學,就科學教育作了調研。
南開路中學成功入選了教育部184個(ge) 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作為(wei) 內(nei) 蒙古自治區入選的6所學校之一,這所學校在科學教育方麵如此有聲有色,原因是什麽(me) ?
走進南開路中學的科技樓,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隻見同學們(men) 的科創作品占據了好幾間教室,獲獎證書(shu) 和獎品擺滿一麵牆。對處於(yu) 海拉爾這座邊陲小城的南開路中學而言,硬件方麵不能跟發達地區的中學比,也沒有專(zhuan) 門的科學教育老師,但得益於(yu) 校長和老師們(men) 的先進理念和教學熱情,同學們(men) 對發展科技特長興(xing) 趣盎然。
在與(yu) 老師們(men) 交流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當下的成就感並不能抵消大家的疑惑和焦慮。有老師感歎,盡管孩子們(men) 在發展科技興(xing) 趣方麵收獲很大,但在中考麵前,不少有科技創新天賦但綜合成績差一點的同學可能無法順利升入重點高中,他們(men) 以後通過高考進入重點高校進行係統性學習(xi) 的可能性也較低。
結合當前大力實施的科教興(xing) 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一條“從(cong) 基礎教育階段培養(yang) 科技特長生,為(wei)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基礎”的建議,在我的頭腦中逐漸形成。我認為(wei) ,培養(yang) 科技特長生有利於(yu) 為(wei) 科技創新備足優(you) 質新生力量。
現場聆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時,我的心情非常激動。“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弘揚教育家精神,建設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教師隊伍”,這些內(nei) 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一步,我將積極履職、認真工作,不斷加強自身素養(yang) ,做好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工作,更加積極地為(wei) 教育事業(ye) 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徐譚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1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