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全國人大代表馬慧娟: 希望更多有才幹的人來鄉村

發布時間:2024-03-11 15:42:00來源: 光明網

  崔 娜 李曉萌 段語澤

  “文化是鄉(xiang) 村的靈魂。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實施,我越來越體(ti) 會(hui) 到發展鄉(xiang) 村文化的重要意義(yi)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移民博物館名譽館長馬慧娟說。

  一轉眼,這已是馬慧娟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第七個(ge) 年頭。馬慧娟一次次走進人民大會(hui) 堂,將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心聲帶到全國兩(liang) 會(hui) ,也一次次地回到田間地頭,將全國兩(liang) 會(hui) 精神傳(chuan) 遞給身邊的群眾(zhong) 。回望履職路,馬慧娟始終紮根基層、關(guan) 注基層,記錄基層百姓的所思所想、所念所盼,為(wei) 父老鄉(xiang) 親(qin) 代言、為(wei) 地方發展建言。她一直關(guan) 注農(nong) 民精神文化生活如何提升,以及移民文化和曆史的發掘保護等課題,圍繞鄉(xiang) 村文化發展提出了多項建議。

  馬慧娟上世紀80年代出生於(yu) 寧夏固原一個(ge) 名叫黑眼灣的小山村,那裏四麵環山,常年幹旱少雨,農(nong) 民靠天吃飯。2000年,依靠著黨(dang) 和政府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黑眼灣全村20多戶陸續搬遷到寧夏中部的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馬慧娟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走出大山,到紅寺堡安家落戶。

  “新生活帶來新希望,我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越來越好,這樣一場山鄉(xiang) 巨變給了我實現自我價(jia) 值的底氣。”2008年,馬慧娟用打工賺的500塊錢買(mai) 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機,幹農(nong) 活間隙,她坐在田間地頭寫(xie) 作;做完家務、喂完牛羊,她坐在自家的屋簷下寫(xie) 作;夜裏她趴在炕頭上寫(xie) 作……目前,馬慧娟已經創作完成了6本書(shu) ,被人們(men) 親(qin) 切地譽為(wei) “拇指作家”。她寫(xie) 自己、寫(xie) 身邊人,寫(xie) 農(nong) 村女性如何解放思想、尋找自我、獲得成長。她希望自己的書(shu) 能讓更多的人從(cong) 中獲得啟發。

  馬慧娟一直關(guan) 注豐(feng) 富農(nong) 村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和村裏的姐妹們(men) 一起幹農(nong) 活兒(er) 、讀書(shu) 學習(xi) 時,她總說:“‘婦女能頂半邊天’,現代婦女承擔的社會(hui) 責任非常大。我們(men) 一定要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更好地實現自我價(jia) 值。”

  “過去,農(nong) 民的生活比較困難,很少關(guan) 注文化,認為(wei) 這些事與(yu) 自己無關(guan) 。”馬慧娟說,這些年,村裏開辟了文化活動場地,配備了農(nong) 家書(shu) 屋、電子閱覽室等文化設施。她還利用村裏的農(nong) 家書(shu) 屋創辦了“泥土書(shu) 香讀書(shu) 社”,並響應村民的要求,每年組織各種文化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

  隨著鄉(xiang) 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日漸完善,村民的文化生活進一步豐(feng) 富,鄉(xiang) 村的活力也大大增強。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馬慧娟的建議仍與(yu) 鄉(xiang) 村文化發展有關(guan) 。“鄉(xiang) 村文化承載著村民對美的追求、對曆史的追尋、對精神富有的渴望,走上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征程,必須把鄉(xiang) 村文化發展好、建設好。希望未來有更多有學曆、有才藝、有幹勁的人才加入到鄉(xiang) 村文化建設中來。”馬慧娟表示。

  為(wei) 此,馬慧娟還擔任了寧夏移民博物館名譽館長,深入發掘、整理、記錄紅寺堡乃至寧夏獨特的移民文化和曆史,將移民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把這種寶貴的精神代代傳(chuan) 承下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