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遊客廣西河池體驗“非遺”盛宴壯族“螞拐節”
中新社河池3月11日電 題:海內(nei) 外遊客廣西河池體(ti) 驗“非遺”盛宴壯族“螞拐節”
作者 林浩 陳沿佑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壯族民眾(zhong) 祭祀螞拐,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的震撼場景,各個(ge) 環節儀(yi) 式感滿滿,在交流體(ti) 驗中,感覺自己也得到祝福。”海峽兩(liang) 岸經貿文化發展交流協會(hui) 理事長包蕾對記者說。
3月11日,農(nong) 曆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在壯族“螞拐節”文化發祥地——廣西河池市東(dong) 蘭(lan) 縣巴疇鄉(xiang) 巴英村,上萬(wan) 民眾(zhong) 齊聚一堂,敲銅鼓,唱山歌,敬螞拐,歡慶極具神秘色彩的“螞拐節”。
當天,包蕾和100多名台胞一道,來到巴英村體(ti) 驗節日的盛況,和當地民眾(zhong) 一起跳竹竿舞,並獻上《拍手歌》和《回家吧》等精彩節目。
“這裏太好玩了,讓我看到了一個(ge) 完全不一樣的壯鄉(xiang) ,我要把這一別具特色的廣西民俗向更多人推介。”包蕾說。
活動中,在現場工作人員引導下,台灣南投縣信義(yi) 鄉(xiang) 代表會(hui) 鄉(xiang) 民代表鬆東(dong) 隆體(ti) 驗了一把“打銅鼓”的樂(le) 趣。他說,壯族銅鼓音色渾厚,大家圍成一圈共同敲鼓,非常歡快而且有節奏感,令人產(chan) 生共鳴。
壯族“螞拐節”,也稱青蛙節,盛行於(yu) 廣西紅水河流域,2006年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壯族“螞拐節”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廖克江介紹,“螞拐節”起源於(yu) 400多年前,當地人按照壯族始祖“布洛陀”的囑咐,敲銅鼓,請青蛙女神回村過年,為(wei) 死去的青蛙送葬,孝敬之心感動上天,壯族村寨得以風調雨順,人畜興(xing) 旺。
如今“螞拐節”已成為(wei) 紅水河流域盛大的傳(chuan) 統節日。當天舉(ju) 行的葬螞拐儀(yi) 式上,廖克江帶領村民們(men) 祭祀蛙王,隨後,合著音樂(le) 跳起螞拐舞、耕耘舞,他們(men) 或頭戴麵具,或身塗油彩,精彩的節目彰顯出濃鬱的民俗文化氣息,吸引眾(zhong) 多遊客駐足觀看。
廖克江告訴記者,螞拐舞格調歡快,剛健有力,是壯族民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的敘事詩。近年來,為(wei) 傳(chuan) 承好“螞拐節”文化,當地建成了銅鼓廣場、螞拐廣場、風雨橋等項目,並通過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壯族“螞拐節”。
來自美國、泰國、印度尼西亞(ya) 等國家的留學生們(men) 也慕名參加此次活動,他們(men) 在現場舞起祥龍,向當地民眾(zhong) 和遊客獻祝福。
“真的非常熱鬧,壯族服飾很漂亮,歌聲十分動聽,雖然我不懂他們(men) 在唱什麽(me) ,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尼茲(zi) 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