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丨人勤春早 萬象“耕”新

發布時間:2024-03-15 15:28: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農(nong) 時不等人,春耕正當時。眼下,春耕春管已經由南向北逐漸展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抓好糧食生產(chan) 保供作為(wei) 重點,明確了穩麵積、增單產(chan) 的主攻方向,提出了確保糧食產(chan) 量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的任務目標。而要想把地種好,把春耕管好,為(wei) 豐(feng) 收打下基礎,並不是那麽(me) 容易。最近,記者就來到了幾個(ge) 產(chan) 糧大省,了解那裏的春耕情況。

  眼下河北省小麥正值返青,進入春季管理的關(guan) 鍵時期。在河北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仙莊片區的麥田裏,村民劉玉鎖在農(nong) 技人員的指導下,正在給返青小麥進行施肥、鎮壓。

  劉玉鎖家有25畝(mu) 地,今年種的還是捷麥19,這是一種耐鹽堿、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是專(zhuan) 門針對鹽堿地研發的。這種小麥在當地推廣已經五年了,去年畝(mu) 產(chan) 量240多公斤。

  河北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地處渤海之濱,土壤鹽堿化程度高,全市有耕地143萬(wan) 畝(mu) ,其中130.2萬(wan) 畝(mu) 是鹽堿地。“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這首當地的民謠正是過去鹽堿地的真實寫(xie) 照。劉玉鎖早些年就在地裏隨意撒上種子,靠天收。

  我國鹽堿地麵積約15億(yi) 畝(mu) ,其中可利用的鹽堿地約5億(yi) 畝(mu) 。鹽堿地綜合利用,究竟有怎樣的戰略意義(yi)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耕地利用得怎麽(me) 樣,始終是關(guan) 係到十幾億(yi) 人吃飯的大事。因此喚醒這一“沉睡”的資源,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

  2013年,科技部、中國科學院聯合環渤海河北、山東(dong) 、遼寧、天津4省(市),啟動了“渤海糧倉(cang) 科技示範工程”,通過鹹水結冰灌溉、微鹹水灌溉等多水源技術,改良土壤。

  2023年夏收,黃驊市小麥種植60.98萬(wan) 畝(mu) ,單產(chan) 240.1公斤,單產(chan) 比2022年增加7.9%,全市總產(chan) 量 14.64萬(wan) 噸,較2022年增長近兩(liang) 成。2023年秋天,黃驊市完成83萬(wan) 畝(mu) 小麥播種任務,比上一年多種22萬(wan) 畝(mu) 。同樣還是那25畝(mu) 地,這些年劉玉鎖家種地的收入有了不小的變化。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抓好糧食生產(chan) 保供作為(wei) 重點,明確了穩麵積、增單產(chan) 的主攻方向。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護和改良的重要方麵,另外,實施現代標準農(nong) 田建設,則對於(yu) 緩解耕地資源緊張矛盾,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有著深遠的意義(yi) 。確保糧食產(chan) 量,穩定播種麵積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提高糧食單產(chan) 。2023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啟動實施主要農(nong) 作物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行動。

  眼下,河南的小麥進入拔節期,正是預防小麥紋枯病和紅蜘蛛的關(guan) 鍵期。

  村民劉各彬家的小麥有一部分得了紋枯病,科技特派員正在指導他進行防治。

  劉各彬是種莊稼的老把式了,但今年的冬小麥,對於(yu) 他來說,與(yu) 往年有很多不同。第一個(ge) 不同就是去年他家的100畝(mu) 地被劃入了縣裏的小麥單產(chan) 提升示範區。整個(ge) 單產(chan) 提升示範區有10萬(wan) 畝(mu) 良田。目標是畝(mu) 產(chan) 700公斤以上,每畝(mu) 平均增產(chan) 100公斤以上,節本增效200元以上。

  提高糧食單產(chan) ,地力是關(guan) 鍵。

  在去年小麥播種之前,新鄉(xiang) 對耕地全麵進行了深耕,同時增施有機肥。這些有機肥來自當地新建的多個(ge) “地力加油站”,它將當地農(nong) 業(ye) 廢棄物和畜禽糞汙集中處理後進行糞肥還田,不僅(jin) 減少了化肥使用,還改善了土壤結構。

  施肥前,種糧大戶還能到智能終端配肥站,免費進行土壤檢測分析,根據檢測結果精準配肥。

  提升單產(chan) 、挖掘糧食產(chan) 能的潛力,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是重點。從(cong) 2022年開始,河南省開始規劃三年建設1500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示範區,原陽縣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標準提升,排水係統進一步硬化,從(cong) 1米拓寬到4米,排澇能力增強,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

  對劉各彬來說,最大的不同就是這些年種田運用的科技手段越來越多了。為(wei) 了提高防災減災能力,2023年,示範田裏新建了智慧農(nong) 田綜合服務平台。大田監測站裏麵設有蟲情測報燈、氣象監測站、土壤墒情站等現代化農(nong) 業(ye) 裝備,它們(men) 將農(nong) 田墒情、苗情、蟲情等信息實時傳(chuan) 輸到智慧農(nong) 田綜合服務平台,直接連通到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和農(nong) 民的手機,用科技手段來防災減災,為(wei) 小麥生產(chan) 保駕護航。

  產(chan) 量要提升,種子是核心。劉各彬家這兩(liang) 年種的是高產(chan) 的小麥新品種。新品種是中原農(nong) 穀培育的。在中原農(nong) 穀,53個(ge) 國家級、省級科研機構,74家種業(ye) 企業(ye) 已經入駐,形成了以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為(wei) 主體(ti) 、關(guan) 鍵平台和檢驗檢測平台為(wei) 支撐、種業(ye) 企業(ye) 總部基地為(wei) 基礎的創新體(ti) 係。去年,這裏研發的品種,通過小麥、玉米品種國審的就有126個(ge) ,源源不斷的新品良種成為(wei) 當地小麥單產(chan) 提升的重要支撐。

  除了冬小麥,我國春季田管的另一個(ge) 主要農(nong) 作物是冬油菜。2022年,我國開始實施大豆和油料產(chan) 能提升工程,油菜擴種也成為(wei) 這幾年一號文件的一個(ge) 重點內(nei) 容。

  2024年年初的兩(liang) 場冰凍雨雪給付曉軍(jun) 的油菜造成了部分凍傷(shang) ,現在氣溫回升,付曉軍(jun) 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正忙著清溝排漬,降低田間濕度,促進油菜根係恢複生長。

  2011年,付曉軍(jun) 流轉了400畝(mu) 土地,種植油菜和水稻。剛開始,付曉軍(jun) 種植技術不過關(guan) ,油菜產(chan) 量低,加上油菜品種普通,售價(jia) 不高;兩(liang) 年下來,付曉軍(jun) 沒賺到錢,他幹脆放棄了油菜,專(zhuan) 心種水稻。

  免費提供機械作業(ye) 和推廣高油酸油菜品種,實際上是當地政府為(wei) 了鼓勵農(nong) 戶種植油菜而采取的措施,高油酸油菜品種是當地政府、油脂加工企業(ye) 聯合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開發的新品種。

  付曉軍(jun) 又開始嚐試種新品種油菜。除了在種植端提供補助、推廣更高附加值的新品種,當地政府還聯合油脂加工企業(ye) 開展“訂單種植”,也就是由油脂加工企業(ye) 提供油菜新品種的種子,農(nong) 戶種植之後,油脂加工企業(ye) 保證以高於(yu) 普通油菜籽市場價(jia) 每斤1塊錢收購達標高油酸油菜籽,用這種方式來穩定種植農(nong) 戶的收益預期。

  “訂單種植”讓沙洋縣高油酸品種油菜麵積從(cong) 2018年的2000畝(mu) 達到現在的22萬(wan) 畝(mu) ;而全縣的油菜種植麵積從(cong) 56萬(wan) 畝(mu) 擴展到現在的80萬(wan) 畝(mu) 。

  除了采取措施保證油菜擴產(chan) 提質之外,沙洋縣還在提升油菜產(chan) 業(ye) 鏈上做文章。

  今年51歲的劉曉梅是一名職業(ye) 養(yang) 蜂人,在此前的二十多年中,她與(yu) 丈夫隨著蜜蜂走南闖北,追花逐蜜。2020年回鄉(xiang) 探親(qin) 的時候,家鄉(xiang) 的油菜花開得正豔,劉曉梅動了回鄉(xiang) 養(yang) 蜂的念頭,親(qin) 朋好友也勸兩(liang) 口子穩定下來。

  劉曉梅拿出120畝(mu) 地種上了新品種,沒想到試一試的效果超出預期。

  一株小小的油菜,讓劉曉梅有了三份收入:新鮮菜薹、蜜蜂采蜜,最後還可以賣油菜籽。實打實的收益讓劉曉梅更加有信心,隨後兩(liang) 年又流轉了80畝(mu) 土地,現在,她家油菜種植麵積達到了460畝(mu) 。

  目前,我國春播已由南向北陸續展開。南方地區早稻育秧過三成,北方春小麥開始播種,東(dong) 北水稻育秧大棚正在清雪扣棚,預計4月上旬開始育秧。

  人勤春早,萬(wan) 象“耕”新。這樣的景象,讓我們(men) 對於(yu) 今年的豐(feng) 收又多了一份底氣。近日,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討論通過《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會(hui) 議指出,要按照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全麵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紮實推進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落實分品種增產(chan) 任務和分區域增產(chan) 布局,謀劃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種業(ye) 振興(xing) 等支撐性重大工程,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chan) ,隻能一茬壓著一茬進,一程接著一程趕,絕對不能鬆勁。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