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培養大國工匠,實實在在辦好職業教育

發布時間:2024-03-18 14:5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3月5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曾表示,“大國工匠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我們(men) 要實實在在地把職業(ye) 教育搞好,要樹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一批培養(yang) 出來。這是頂梁柱,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

  在今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來自職業(ye) 教育領域的代表委員對此展開熱議,且紛紛表示:總書(shu) 記的這一重要講話,把大國工匠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對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充分肯定,更是對發展高質量的職業(ye) 教育、培養(yang) 更多支撐民族大廈的基石和棟梁,寄予了更高的期待。

  3月9日下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舉(ju) 行的民生主題記者會(hui) 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創新是核心要素,基礎和先導靠教育,通過教育來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既需要牽引源頭創新的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xing) 學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務新型工業(ye) 化道路的工程技術人才和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懷進鵬說。

  這一表述概括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既要培養(yang) 拔尖人才,也要培養(yang) 大國工匠、技術技能人才,需要“實實在在辦好職業(ye) 教育”。

  當前,如何推動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如何提高職業(ye) 教育的社會(hui) 認可度,弘揚工匠精神?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guan) 的代表委員及學者。

  設立“中國工匠日”,營造爭(zheng) 當大國工匠氛圍

  “這幾年,我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的建議非常契合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大國工匠和職業(ye) 教育的論述。”這是浙江省中華職業(ye) 教育社社務委員會(hui) 副主任、浙江財經大學副校長鄭亞(ya) 莉最值得高興(xing) 的事,她曾擔任過全國人大代表,如今是全國政協委員,曾於(yu) 2022-2023年連續兩(liang) 年提出《設立全國“工匠日”》的建議。她今年的提案是《加快設立“中國工匠日”》。

  “加快設立‘中國工匠日’,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hui) 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ye) 風氣,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具有重要的現實價(jia) 值和社會(hui) 意義(yi) 。”鄭亞(ya) 莉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一直以來,鄭亞(ya) 莉都關(guan) 注職業(ye) 教育,致力於(yu) 推動設立“中國工匠日”。在今年的提案中,她寫(xie) 到了具體(ti) 的路徑:在借鑒地方及企業(ye) 實踐基礎上,按照法定程序,由人社部牽頭推進設立“中國工匠日”,中華全國總工會(hui) 、中華職業(ye) 教育社等協同進行調研論證、工作推進。在現有國家工匠主題活動基礎上,加強中國工匠培育和表彰工作,形成工匠相關(guan) 的製度支撐。

  她希望以加快設立“中國工匠日”為(wei) 契機,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工匠內(nei) 涵,樹立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中的工匠典型,推動中國特色工匠文化建設,營造出尊重工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社會(hui) 氛圍。

  全國人大代表、順德職業(ye) 技術學院副校長羅丹同樣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問題十分關(guan) 注。

  “從(cong) 研究型人才到轉化型人才再到實施型人才的鏈條,構成了現代社會(hui) 人才結構的重要部分。在這個(ge) 鏈條中,職業(ye) 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占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他們(men) 中的大部分致力於(yu) 將理念轉化為(wei) 實際成果,同時,也有一部分人參與(yu) 到了原創性研究與(yu) 實際應用之間的橋梁構建。”羅丹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推動社會(hui) 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men) 在一線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於(yu) 社會(hui) 對這一群體(ti) 的認知不足,他們(men) 的價(jia) 值和貢獻往往被忽視。”鄭亞(ya) 莉對記者感慨。

  鄭亞(ya) 莉希望通過設立中國工匠日,營造尊重技能的氛圍,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發廣大勞動者在工作崗位上執著專(zhuan) 注、精益求精、一絲(si) 不苟、追求卓越,“最大限度地實現個(ge) 體(ti) 的社會(hui) 價(jia) 值,吸引更多的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學習(xi) 工匠、爭(zheng) 當工匠”。

  羅丹認為(wei) ,對於(yu) 技能人才培養(yang) 來說,工匠精神的培養(yang) 尤為(wei) 重要,要引導學生樹立起技能報國、技能成才的理想,讓他們(men) 看到技能人才的發展道路是寬廣的,能夠實現個(ge) 人的夢想和自我價(jia) 值的提升。

  “隻有當學生們(men) 真正認同並願意選擇這條道路時,我們(men) 才能夠更好地培養(yang) 他們(men) 的工匠精神。”羅丹對記者說,“總之,弘揚工匠精神、培養(yang) 高技能人才需要我們(men) 全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我們(men) 需要從(cong) 製度、環境、教育等多個(ge) 方麵入手,為(wei) 年輕人提供一條充滿希望和機遇的技能成才之路”。

  建立國家資格框架,樹立“大人才觀”

  隨著我國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不斷加速,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凸顯了社會(hui) 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用羅丹的話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wei) 人才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作用已經不容忽視。

  鄭亞(ya) 莉也提到,2024年浙江省“新春第一會(hui) ”提出,全麵加強高素質幹部隊伍、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和企業(ye) 家隊伍、高素養(yang) 勞動者隊伍這“三支隊伍”的建設,以“大人才觀”全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者大軍(jun) 。“這不僅(jin) 體(ti) 現了對人才的全麵關(guan) 注,也符合全要素生產(chan) 力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之間的內(nei) 在聯係。”鄭亞(ya) 莉說。

  鄭亞(ya) 莉認為(wei) ,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這在一係列政策文件中都得到了體(ti) 現。但是,盡管從(cong) 國家層麵而言已經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在全社會(hui) 範圍內(nei) ,距離“全社會(hui) 落地和真正重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一線產(chan) 業(ye) 工人,還有路要走”。

  在今年的兩(liang) 會(hui) 上,羅丹提出了加快國家資格框架建設的建議,以此實現學曆、學位證書(shu) 與(yu) 職業(ye) 資格等級的“等值互認”。“我們(men) 必須認識到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並努力構建一個(ge) 不會(hui) 歧視這類人才的社會(hui) 氛圍。”在羅丹看來,要實現這一目標,關(guan) 鍵在於(yu) 要建立一個(ge) 與(yu) 學曆證書(shu) 等值但不同類的體(ti) 係,即以職業(ye) 技術技能等級證書(shu) 為(wei) 標識的體(ti) 係。

  “如果這樣一個(ge) 體(ti) 係能夠建立起來,它將真正解放具有不同稟賦的人力資源,讓適合技術技能的人和喜歡這條路的人能夠在自己的領域看到發展空間。這樣,社會(hui) 就不會(hui) 再僅(jin) 僅(jin) 以學曆證書(shu) 作為(wei) 評價(jia) 人才的唯一標準,而是能夠更全麵地考慮人才的多元性和差異性。”羅丹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事實上,羅丹已經連續兩(liang) 年關(guan) 注這一議題。她提到,全世界已經有160多個(ge) 國家建立了類似的技能等級體(ti) 係,並且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國家的實踐證明了這一製度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基礎性作用。

  “如果我們(men) 能夠建立起符合國情的技能等級體(ti) 係,將真正能夠解放一批具有不同稟賦的人才,讓他們(men) 為(wei) 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羅丹說,“在不同序列之間構建通用標準,進而實現這些標準的等值互認。這不僅(jin) 關(guan) 乎職業(ye) 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的發展,更關(guan) 乎整個(ge) 社會(hui) 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們(men) 必須對此進行深思熟慮,確保各項標準與(yu) 製度能夠相互銜接,為(wei) 人才培養(yang) 提供有力的製度保障。”

  在她看來,一旦國家資格框架建立起來,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xing) 趣和擅長的領域進行選擇。例如,有些人可能更喜歡技術技能方麵的工作,他們(men) 可以通過獲得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shu) 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這樣,即使他們(men) 沒有高學曆,也能在社會(hui) 中獲得認可和相應的待遇。同時,對於(yu) 那些更適合從(cong) 事技術技能工作的人來說,他們(men) 可以選擇在這一領域深耕細作,通過不斷提升技能水平獲得更高的社會(hui) 地位和待遇。如果他們(men) 選擇走學曆證書(shu) 體(ti) 係,可能隻能達到較低的教育水平,而在技術技能領域,他們(men) 有可能達到更高的水平。

  改變社會(hui) “刻板印象”,實實在在辦好職業(ye) 教育

  然而,在從(cong) 事職業(ye) 教育的過程中,羅丹注意到,一些學生家長乃至企業(ye) ,覺得職業(ye) 教育就像是一條“斷頭路”。一旦走到職業(ye) 教育這條路上,似乎就“沒有更高的文憑可以追求了”。

  “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在中考分流時,許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分流到中職學校。他們(men) 擔心孩子進入中職學校後,未來的發展前景會(hui) 受到很大限製。”羅丹對記者感慨道,這種擔憂在民間非常普遍,他們(men) 用最簡單、最直白的話來表達,認為(wei) 職業(ye) 教育缺乏上升通道。

  現實情況也是,在很多企業(ye) 招聘和公務員考試中,本科學曆往往被視為(wei) 一個(ge) 基本門檻。沒有本科學曆,很多機會(hui) 可能就直接被關(guan) 閉了。“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技術技能人才常常感到被歧視和不願意選擇這條道路的原因。”羅丹說。

  “同時,一部分人對職業(ye) 教育的辦學質量存在著一種莫名其妙的擔憂。”羅丹說,社會(hui) 的這種“刻板印象”還非常頑固。其實,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ye) 教育與(yu) 繼續教育研究所發布的《2023中國職業(ye) 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22屆中職畢業(ye) 生339.27萬(wan) 人,總體(ti) 畢業(ye) 去向落實率為(wei) 94.44%;2022屆高職畢業(ye) 生495.69萬(wan) 人,總體(ti) 畢業(ye) 去向落實率為(wei) 91.88%。“雖然我們(men) 對職業(ye) 教育的發展還有更高的追求,但這麽(me) 高的就業(ye) 率說明職業(ye) 教育的辦學質量是值得信任的。”

  “我們(men) 需要努力改變這種現狀,讓技術技能人才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待遇。隻有當職業(ye) 教育真正得到社會(hui) 的認可和尊重時,人們(men) 才會(hui) 願意選擇這條道路,並為(wei) 之努力奮鬥。”羅丹對記者感慨道。

  邱懿是教育部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司教學與(yu) 質量處副處長,目前在常州鐵道高等職業(ye) 技術學校掛職副校長。去年首個(ge) 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在江蘇常州成立以來,她主動請纓到學校。

  她認為(wei) ,作為(wei) 一線職業(ye) 院校,未來要準確把握行業(ye) 發展大勢和人才需求規律,積極適應產(chan) 業(ye) 轉型需要,將行業(ye) 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學實踐,著力打造一批“金專(zhuan) 、金課、金師、金地、金教材”,讓學生學到真東(dong) 西、掌握真本領。

  邱懿表示,要“實實在在辦好職業(ye) 教育”,就要以共同體(ti) 、聯合體(ti) 為(wei) 載體(ti) ,建立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機製化對接的途徑,不斷總結形成以新型組織形態推進產(chan) 教融合的方法論和高質量人才培養(yang) 的標準建設、評價(jia) 製度。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壯大、未來產(chan) 業(ye) 培育中提前進行專(zhuan) 業(ye) 布局,充分發揮大國工匠頂梁柱支撐作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