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 | 金牌思政課】陳世鋒: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路徑探討
陳世鋒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院長
如果說有一門課程,陪伴時間最長、涉及人數最多、對人的一生最為(wei) 重要,這門課程一定就是思政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向來重視一個(ge) 人德性的培養(yang) ,梁啟超先生以《論語》中之“修己安人”、《莊子》中之“內(nei) 聖外王”來加以概括。進入現代社會(hui) ,我們(men) 可以講,一所大學不僅(jin) 要育才,更要育人,無德性之偏才不僅(jin) 自己難以成長,還可能危害社會(hui) ,而一個(ge) 民族沒有同心同德之理想信念的凝聚,更難以實現民族之發展,所以思政課的建設,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新時代快速發展,那麽(me) ,如何建設一個(ge) 與(yu) 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思政課呢?下麵,我就以三麵鏡子做比喻,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可能的創新路徑,進行一個(ge) 探討。
一、以廣角鏡開門辦思政、打好組合拳
第一麵鏡子,就是廣角鏡。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全麵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在方案的開篇就指出現在思政課建設的一個(ge) 總體(ti) 性問題,即一些地方和學校“開門辦思政課、調動各種社會(hui) 資源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強”。要堅持開門辦思政、要辦好大思政,首先就是“視野要廣”。
思政課相比專(zhuan) 業(ye) 課,特質在於(yu) 綜合性,比如“馬原課”涉及哲學、政經、科社,其他課程也廣泛涉及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生態、軍(jun) 事和外交等各個(ge) 領域。一門課程一個(ge) 學院要完成全學科鏈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思政課不能關(guan) 門搞建設,而要開門引智,要善於(yu) 把專(zhuan) 業(ye) 的研究成果作為(wei) 支撐有機引入思政課備課授課中來。武漢大學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概論”課程建設中,曾一度組織全校12個(ge) 學院180餘(yu) 名專(zhuan) 家學者聯合共建,這一個(ge) 跨學科的大工程實質也促進了不同學科思想的交流砥礪,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思政課廣角鏡的另一維度是要觀照豐(feng) 富的社會(hui) 實踐,要在思政小課堂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有效對接中,引導學生在祖國大地上真切感悟真理力量、不斷厚植家國情懷。一個(ge) 人走過家鄉(xiang) 的小路、聞過鄉(xiang) 野的氣息,聽過鄉(xiang) 音,吃過家鄉(xiang) 飯,才會(hui) 有一個(ge) 可感可愛的故鄉(xiang) ,故鄉(xiang) 也才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抽象的概念。一個(ge) 人隻有觸摸了祖國的萬(wan) 裏河山、人文曆史、可愛的人民,以及社會(hui) 發展的不易,祖國才是可感可愛的。毛澤東(dong) 同誌1917年夏便同蕭子升一道“遊學”長沙、寧鄉(xiang) 等五縣,考察廣大農(nong) 村和城鎮的生產(chan) 生活情況,其後更有《寧岡(gang) 調查》《永新調查》《尋烏(wu) 調查》,以及《湖南農(nong) 民運動考察報告》等名篇,隻有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理論研究才會(hui) 有源頭活水。
思政課廣角鏡之廣當然還有更多維度,比如要看到新媒體(ti) 新技術,學生成為(wei) 網絡的原住民思政課也就一定要抵達網絡,2023年武漢大學承辦的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大賽,就不僅(jin) 要求作品要上傳(chuan) B站,而且把點擊量關(guan) 注量作為(wei) 了評審的重要依據。再比如思政課既要縱向看到源遠流長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做好結合,又要橫向堅持胸懷天下、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洞察人類發展進步的潮流、關(guan) 切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等。
聯係的觀點是辯證法的一個(ge) 總特征,在萬(wan) 物互聯的時代,思政課不能成為(wei) 封閉的孤島,思政課要建設一座教師與(yu) 學生、線上與(yu) 線下、校內(nei) 與(yu) 校外、理論與(yu) 實踐、曆史與(yu) 現實、中國與(yu) 世界等多維開放聯結的思政育人立交橋,以培育新一代青年。
二、以顯微鏡做好思政課細節敘事
第二麵鏡子,就是顯微鏡。沈壯海教授等發表論文《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細節敘事》,細節敘事就是顯微鏡。思政課要講深、講透、講活,就不能隻停留於(yu) 宏觀的抽象理論,甲乙丙丁開中藥鋪式的教條宣講、隻從(cong) 教條到教條的比照推演,都會(hui) 變成幹巴巴的道理說教,是不能吸引人的。要講好細節,就要用顯微鏡去觀察一個(ge) 觀點的理論來源、實踐來源、曆史來源,乃至競爭(zheng) 來源,要把一個(ge) 抽象出來的觀點,還原到具體(ti) 的理論發展語境、實踐基礎上去,講清楚它曆史上的來龍去脈,最好再能把與(yu) 之競爭(zheng) 的觀點也做一個(ge) 比較,這樣才能把問題說清說透,從(cong) 而增加思政課的“思想深度、趣味程度、信息密度和情感溫度”。
當然,顯微鏡和廣角鏡不能夠看成對立的,顯微鏡反過來看就是廣角鏡,兩(liang) 者相輔相成。無論是跨學科課程思政與(yu) 思政課程的協同,還是新時代實踐的鮮活發展,都可以提供豐(feng) 富細致的案例,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倒過來又呼求寬廣視角的協同思考和解決(jue) 方案。我們(men) 既要用顯微鏡從(cong) 理論到實踐進行廣角觀察,又要用廣角鏡把顯微鏡的細節升華到全麵係統的理論、實現大情懷的價(jia) 值引領。所以思政課教師要有一種變焦的能力,備課授課時要能用廣角鏡放出去,使學生的學習(xi) “先立乎其大者”,又能時不時地用顯微鏡收回來,使學生能“見微知著”“原始察終”,從(cong) 而把問題掰開了、把道理揉碎了,達到“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學習(xi) 境界。
三、以修身鏡立誌做“大先生”
最後還有第三麵鏡子,就是反觀自身的修身之鏡。辦好思政課關(guan) 鍵在教師,思政課今天發展的主要矛盾就是學生、社會(hui) 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與(yu) 思政課教師教學體(ti) 製高質量發展不足的矛盾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麵正在於(yu) 思政課教師的發展問題。從(cong) 孔夫子到今天,教書(shu) 育人從(cong) 來就是一件光榮的職業(ye) ,但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職業(ye) 。我們(men) 想把學生培養(yang) 成什麽(me) 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wei) 什麽(me) 樣的人,不僅(jin) 要成為(wei) 精通專(zhuan) 業(ye) 知識的“經師”,更要涵養(yang) 德行成為(wei) “人師”,從(cong) “心有大我、堅定政治立場”,到“以文化人、堅定弘道追求”,我們(men) 要時常在修身鏡前反身自省。如何適應思政課綜合性的特征上好思政課,就要求教師花更多精力讀萬(wan) 卷書(shu) ,與(yu) 多學科學者交朋友、常交流,立誌成為(wei) “書(shu) 底子厚”的“大先生”;如何做好學生的實踐教學超越打卡式的參觀,首先就要求教師先親(qin) 身學會(hui) 實踐調研;如何在網絡競品豐(feng) 富的時代提升思政課滿意度,就要求教師超越單打獨鬥善於(yu) 團隊合作出精品等。
隻要建設一支素質優(you) 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就抓住了問題的關(guan) 鍵,我們(men) 就有信心辦好思政課,培養(yang) 好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ang) 好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