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脈春秋丨茶馬古道上的煙火巍山

發布時間:2024-03-20 15:20: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這裏

  讓寫(xie) 出《臨(lin) 江仙·滾滾長江東(dong) 逝水》的

  明代狀元楊慎流連忘返

  多條古道匯集於(yu) 此

  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交通樞紐

  這裏,是南詔古國的發源之地

  彝族女子豔麗(li) 的服裝裏有南詔王室的印記

  這裏,“一水抱孤城,煙緲有無”

  因為(wei) 東(dong) 南方向有巍寶山

  峰巒高聳、冠於(yu) 群山而得名

  這裏,就是雲(yun) 南巍山

  “歪門斜道”有門道

  星拱樓,建於(yu) 明代洪武年間

  距今已有630多年曆史

  巍山古城內(nei) 四條大街交會(hui) 於(yu) 此

  是巍山的標誌性建築

  巍山古城是方正的棋盤狀布局

  但是城門、城牆是歪的,街道是斜的

  看上去的“歪門斜道”其實有它的智慧

  巍山古城冬天由於(yu) 海拔高,比較寒冷

  傾(qing) 斜的街道有利於(yu) 化解北風直吹

  對居民生活造成的影響

  體(ti) 現了與(yu) 自然的和諧相處

  500多年前有“教授”

  經營著一間咖啡館的王澤生

  祖輩19代人一直生活在巍山

  至今500餘(yu) 年

  其先祖在明成化元年被中央政府

  派來巍山任職儒學教授

  明代教育製度

  儒學教授是專(zhuan) 事教育的基層文官

  據《明史·選舉(ju) 》記載:

  天下府、州、縣、衛所的儒學教官共4200多人

  王氏先祖或就是四千二百分之一的儒學擔當

  教化與(yu) 文明,改變著巍山的社會(hui) 風尚

  明清兩(liang) 朝,巍山先後出現了23位進士

  文舉(ju) 、武舉(ju) 、貢生達816人

  屋頂瓦片建“檔案”

  位於(yu) 古城內(nei) 的 “南詔鎮古建築群”中玉皇閣

  始建於(yu) 明代,清光緒年間重建

  玉皇閣中殿屋頂上的瓦片是建築群中

  最珍貴也最富特色的部分

  5000多片瓦片中

  每一片都有當年修建時留下的彩畫

  為(wei) 保持原構

  文物修複人員將瓦片的位置

  都進行了編號

  在修複中隻除塵、粘接

  再按照位置編號原位複原

  古老的建築

  在巍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

  南詔國的“宮廷服裝”用工20年

  琢木郎村

  位於(yu) 巍山古城城北40公裏的大山裏

  據說,琢木郎村的彝族人

  是南詔國蒙細奴邏的後裔

  村裏的女孩子一出生

  媽媽就開始給她縫製嫁衣

  純靠手工,一針一線

  需要將近20年才能完成

  相傳(chuan) ,紅與(yu) 綠是南詔宮廷服飾的主色調

  村裏女性身穿的華服

  應該就是南詔國“宮廷服裝”的樣式了

  走廊寬度依照馬肚子來修建

  東(dong) 蓮花村位於(yu) 巍山至大理之間

  至今,這裏還能見到馬幫首領們(men) 留下的大院

  馬家大院的走廊設計十分人性化

  無論刮風下雨,都不用打傘(san) 戴帽

  能從(cong) 容進入任何一個(ge) 房間

  走廊的寬度是依照馬肚子的寬度修建的

  雲(yun) 南馬在走廊裏能夠正常通行

  這也是馬幫文化

  在當地民居建築一個(ge) 有趣的體(ti) 現

  一根麵條1700多米

  今天的巍山,迎接著八方來客

  無論你是地地道道的北方漢子

  還是習(xi) 慣了嗦粉的南方姑娘

  在古城都能找到合口味的當地美食

  “一根麵”是大多數巍山人首選的早餐

  最長的一根麵條能扯至1700多米

  一碗麵條差不多有4米多長

  通過舊時龐大的食客隊伍“趕馬人”

  巍山把祖國的南北飲食元素

  融合得和諧而又美味

  和CCTV1《文脈春秋》一起

  走進“南詔古國的發源之地”

  雲(yun) 南巍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