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理響中國 | 改革開放為什麽“行”:向科技創新要動力

發布時間:2024-03-20 15:54:00來源: 新華網

  中國改革開放是“重要法寶”“必由之路”“關(guan) 鍵一招”,四十五餘(yu) 載激流勇進,在世界版圖上寫(xie) 下濃墨重彩的東(dong) 方傳(chuan) 奇。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推進全麵深化改革開放,深改十年,中國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新一季“思客講堂·黨(dang) 校公開課”推出《理響中國 | 以“理”服人:改革開放為(wei) 什麽(me) “行”》,五位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的資深教授,帶你解碼全麵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中國智慧”。本期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李蕾,講述“向科技創新要動力”。

  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李蕾。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改革開放為(wei) 什麽(me) “行”:向科技創新要動力。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很難想象,三四十年前中國家庭安裝電話需要花費3000元到4000元錢,相對於(yu) 當時城鎮職工每月不足500元的工資,這個(ge) 價(jia) 格可真不便宜。那麽(me) ,今天我們(men) 裝電話要花多少錢呢?答案是不花錢,而且電信公司會(hui) 免費贈送電話機、調製解調器等硬件產(chan) 品。更為(wei) 重要的是,今天的年輕人根本不想裝電話,因為(wei) 用手機通訊更為(wei) 方便快捷。改革開放之初,裝電話之所以價(jia) 格昂貴,是因為(wei) 當時我們(men) 國家的通訊技術全部依賴進口,用行業(ye) 內(nei) 的話講叫 “七國八製”,七個(ge) 國家八個(ge) 係統,可是就是沒有我們(men) 自己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我們(men) 就沒有產(chan) 品的定價(jia) 權和市場的話語權。鬥轉星移,時代變遷,今天我國的通訊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5G移動通訊核心專(zhuan) 利數量全球第一,率先實現了規模化的應用。一部小小的電話機在(改革開放)45年間(1978-2023)的變遷,折射出我們(men) 國家的科技實力由弱到強,由點的突破到係統能力的提升,從(cong) “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發展曆程。科技創新是國家賴之以強、企業(ye) 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美好的根本動力和力量源泉。

  縱觀世界的發展曆程,創新始終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人類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引擎。18世紀以蒸汽機為(wei) 代表的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ye) 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hui) 的現代化進程。19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電氣化為(wei) 特征的第二次工業(ye) 革命中機器普遍地替代了人的體(ti) 力,極大地推動了生產(chan) 力的發展。20世紀,量子論、相對論的科學突破催生了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引發了以航空、電子、核能、計算機和互聯網為(wei) 裏程碑的多輪技術革命浪潮,孕育了一大批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一些國家正是抓住了科技革命難得的機遇,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率先完成工業(ye) 化,成為(wei) 了現代化的國家。

  1978年,在改革開放大航船即將起航之際,黨(dang) 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hui) ,鄧小平同誌在大會(hui) 上作出科學技術是生產(chan) 力的重要論斷,我們(men) 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95年,黨(dang) 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hui) ,江澤民同誌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科學技術成為(wei) 國家發展的主動力。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頒布實施,提出動員全黨(dang) 全社會(hui) 的力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創新,圍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吹響了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jun) 的號角,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改革開放45年(1978-2023),我國的科技創新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顯著成就,我們(men) 已經邁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巨大的成就首先表現在一係列亮眼的數據上,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的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上升為(wei) 2022年的第11位,連續十年穩步上升,居於(yu) 36個(ge) 中高收入經濟體(ti) 之首。2022年,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投入總量超過3萬(wan) 億(yi) 元;研發投入與(yu) 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之比達到2.54%,超過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研發人員總量、科學論文發表數量和專(zhuan) 利申請數量均居世界第一。巨大的成就還表現在我國的科技競爭(zheng) 力大幅度躍升,湧現出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如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核電技術等。同時,科技創新成果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造福人民、造福社會(hui) ,“潤物細無聲”地讓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科技讓生活更加美好。

  這是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醫用重離子加速器。重離子治療設備被稱為(wei) “癌症殺手”,經過加速器加速後的重離子可以直抵病灶,然後集中釋放能量,從(cong) 而達到殺死癌細胞的作用。重離子放療對正常組織的毒副作用小,患者承受的痛苦小,是目前國際公認的先進放療方法。在甘肅武威建成的首台醫用重離子加速器裝置,95%以上的零配件都是國產(chan) 的,價(jia) 格僅(jin) 相當於(yu) 國外同類產(chan) 品的1/3,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治療成本。這是中交集團在北京市東(dong) 六環的入地改造工程,采用的超大口徑國產(chan) 盾構機將7.4公裏的道路完整地搬入地下。這台盾構機的總重量超過了4500噸,最大開挖直徑超過16米,每天可以向前掘進24米。昔日,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分割為(wei) 東(dong) 西兩(liang) 個(ge) 部分的東(dong) 六環,不知不覺間“潛入”了地下,地麵將會(hui) 被改造成市民休閑娛樂(le) 的城市公園。國產(chan) 盾構機在地下垂直方向也能大顯身手。這是上海市靜安區的城市地下智慧車庫,這個(ge) 由中鐵十五局建設的項目,采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上最大直徑的垂直掘進機,在上海市最為(wei) 繁華的城區打造出地麵1層、地下19層的立體(ti) 停車場,地麵占地麵積僅(jin) 為(wei) 286平方米,有304個(ge) 停車位,通過手機APP和AGV搬運機器人存取車輛,存取車的時間平均不超過90秒。回顧這些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們(men) 能夠看到,是科技創新為(wei) 改革開放注入強勁的動力。那麽(me) 創新的動力之源又從(cong) 何處來,為(wei) 什麽(me) 改革開放45年間(1978-2023),我國的科技創新可以從(cong) 比較低的起點在比較短的時間實現快速地追趕,後發而先至?我想,動力之源在於(yu) 以下三個(ge) 方麵。

  第一,向體(ti) 製機製要動力——堅持黨(dang) 中央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在黨(dang) 中央的領導下,通過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對科技發展的重大戰略、重大政策、重大項目、中長期和年度工作安排做出科學部署,一張“藍圖”繪到底。充分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在關(guan) 鍵領域重要環節加強科技創新資源的統籌安排,運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組織調動科技資金、人才隊伍、基礎設施和市場資源,實現科技創新前沿領域的換道超車和變道超車。以移動通訊技術為(wei) 例,2000年我國提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3G技術標準,得到國際電信聯盟的認可,成為(wei) 聯盟向全球發布的3G標準之一。但是,同美國、歐洲的標準相比,我國的3G標準起步晚、積累少,更為(wei) 困難的是缺乏產(chan) 業(ye) 配套,從(cong) 技術測試到終端產(chan) 品再到通信服務幾乎全部都是空白。當時很多人不相信,中國僅(jin) 憑技術標準就能夠實現科技創新的產(chan) 業(ye) 化。黨(dang) 中央從(cong) 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決(jue) 定,堅定不移地推進我國3G技術標準的商業(ye) 化應用,在政府的推動下,舉(ju) 全國之力,走出了一條政產(chan) 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路子,打通了從(cong) 實驗室到市場的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在3G技術發展的基礎上,我國又提前布局了4G的技術,百度、騰訊、阿裏巴巴等一大批互聯網企業(ye) 乘勢而上,成為(wei) 移動互聯時代的弄潮兒(er) 。5G時代,我國已經成為(wei) 領跑者,在技術標準、專(zhuan) 利申請和市場應用開發等方麵都是全球技術的主要推動者和實施者。

  第二,向市場應用要動力——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you) 勢。創新從(cong) 根本上來說是經濟概念而非簡單的技術範疇。經濟學家熊彼特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創新是企業(ye) 家對生產(chan) 要素的重新組合。發明新產(chan) 品、運用新工藝、找到新的供應來源、開辟新市場、推行新的生產(chan) 組織方式都是創新的形式。技術創新和技術發明不同,發明是根據實踐應用的要求找到解決(jue) 問題的方案,而技術創新則是為(wei) 技術發明找到用戶,並且用戶願意為(wei) 創新支付報酬。從(cong) 3G到4G再到5G的移動通訊科技創新中,我們(men) 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規模的國內(nei) 市場,整合協調產(chan) 業(ye) 資源,促進中國標準的快速產(chan) 業(ye) 化,形成了以中國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國際企業(ye) 積極參與(yu) 的產(chan) 業(ye) 鏈和產(chan) 業(ye) 生態,國產(chan) 化推動了國際化。

  第三,向創新主體(ti) 要動力——讓企業(ye) 真正成為(wei) 科技創新的主體(ti) 。企業(ye) 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是科技創新項目決(jue) 策、資源投入、研發組織和成果轉化的承擔者。改革開放45年間(1978-2023),以華為(wei) 公司為(wei) 代表的一大批優(you) 秀的中國企業(ye) 成長起來,無一不是把科技創新作為(wei) 企業(ye) 發展的主動力,以創新領先打造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進而實現市場競爭(zheng) 領先。政府通過強化知識產(chan) 權保護、製定和落實鼓勵企業(ye) 科技創新的政策,引導企業(ye) 重視科技創新,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的充分結合,讓機構、人才、設備、資金和項目都活躍起來,形成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強大合力。

  2020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jue) 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ge) 第一動力。”我國目前麵對人口老齡化、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等一係列新問題、新挑戰,迫切需要尋找新引擎、新動能。改革還要不斷深化,開放的大門隻會(hui) 越開越大,科技創新的動力還需不斷增強。“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我們(men) 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曆史機遇,在人工智能、低碳技術、量子技術、生命工程等前沿領域,找準突破口,下好先手棋,向科技創新要動力,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真正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