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發布 中青年立遺囑數量猛增 虛擬財產受關注

發布時間:2024-03-21 16:21: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3月21日,中華遺囑庫發布2023年度《中華遺囑庫白皮書(shu) 》。白皮書(shu) 顯示,截止至2023年12月31日,中華遺囑庫遺囑谘詢數量達478850人次,遺囑登記保管數量達311868份,百姓對訂立遺囑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中青年遺囑數量激增 十年增長24倍

  白皮書(shu) 對比曆年所統計的遺囑人平均年齡,發現訂立遺囑的人群平均年齡持續下降。根據今年公布的白皮書(shu) 數據顯示,遺囑人平均年齡已經從(cong) 2018年所統計的77.43歲降低至2023年所統計的67.82歲,遺囑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

  與(yu) 此同時,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的中青年人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遺囑正在被更多年輕群體(ti) 所接納。

  2017年在中華遺囑庫進行遺囑谘詢的中青年人數量為(wei) 931人,而到了2023年,谘詢量就已達到17101人,谘詢量上漲了17.3倍。同樣,2017年在中華遺囑庫進行遺囑保管的中青年人數量為(wei) 279人,在2023年這一數量達到了7124人,7年上漲了24.5倍。

  此外,從(cong) 2017年至2023年間,“80後”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的人數上漲了21.5倍;“90後”訂立遺囑的人數上漲了11.2倍。同樣,“00後”訂立遺囑的人數也在不斷上升,根據白皮書(shu) 統計,2023年共有167名“00後”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相較於(yu) 2020年時,增長率達到了24.62%。

  遺囑人戶均資產(chan) 達744萬(wan) 元 房產(chan) 歸屬最受老年人關(guan) 注

  受益於(yu) 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和經濟發展,我國居民家庭財富在過去幾十年持續積累。在此背景下,遺囑作為(wei) 家庭財產(chan) 分配的工具,越來越受到大家重視。

  白皮書(shu) 數據顯示,近三年來,立遺囑人的戶均資產(chan) 量呈明顯增長態勢。已由2021年的626.5萬(wan) 元,上漲到2023年的744.1萬(wan) 元,漲幅比例高達18.8%。

  與(yu) 此同時,遺囑中的財產(chan) 類型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根據白皮書(shu) 數據顯示,60歲以上中老年群體(ti) 的主要財產(chan) 類型包括了:不動產(chan) 、銀行存款、公司股權、證券基金、理財合同以及名貴收藏品等。其中不動產(chan) 為(wei) 主要財產(chan) 類型,2023年占比高達99.78%,其次是銀行存款,占比15.82%。

  而在中青年群體(ti) 中,主要財產(chan) 類型為(wei) :不動產(chan) 、銀行存款、公司股權、理財合同、證券基金、保險單、車輛等。根據2023年統計數據顯示,不動產(chan) 在中青年人群遺囑登記財產(chan) 類型占比97.14%,其次也是銀行存款,占比35.54%。

  未婚者立遺囑數量持續上漲 女性占比近70%

  當前,受社會(hui) 環境和文化因素影響,越來越多人的婚姻觀念發生轉變。婚姻,已經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未婚、不婚族逐漸增多。

  據白皮書(shu) 統計,從(cong) 2017年開始,每年在中華遺囑庫登記保管遺囑的未婚、不婚人群呈顯著增長態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有2077名未婚、不婚人群在中華遺囑庫登記並保管遺囑。其中,女性訂立遺囑比例最高,達到69.86%,而男性占比僅(jin) 為(wei) 30.14%。

  虛擬財產(chan) 可以立遺囑

  隨著互聯網的深度普及發展,虛擬財產(chan) 逐漸成為(wei) 人們(men)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訂立遺囑時,將虛擬財產(chan) 納入其中並進行合理分配,已成為(wei) 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白皮書(shu) 統計,從(cong) 2017年至2023年,中華遺囑庫一共收到488份涉及虛擬財產(chan) 的遺囑。其中,北京、上海、廣東(dong) 三地數量最多,分別達到了162份、147份、129份,占到總數89%以上。

  微信賬號、QQ、支付寶、遊戲賬號、多樣化的虛擬貨幣等已經成了立遺囑人群的重要資產(chan) 。對於(yu) 虛擬財產(chan) 如何保護,已成為(wei) 關(guan) 注度極高的問題。

  遺產(chan) 捐贈人數增加 80%受贈者為(wei) 公益組織

  白皮書(shu) 還對遺產(chan) 捐贈的相關(guan) 數據進行了統計。2021年起,中華遺囑庫推出遺產(chan) 捐贈服務,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有381人在遺囑中決(jue) 定將財產(chan) 進行慈善捐贈。在所有受贈對象中,公益組織占比超過80%,其餘(yu) 的受贈對象還包括:黨(dang) 組織、企業(ye) 事業(ye) 單位、基層組織等。

  微信遺囑數量達到9.7萬(wan)

  自2020年3月推出微信訂立遺囑服務後,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華遺囑庫共收到97347份微信遺囑。最高峰時,“幸福留言小程序”一天就能收到上千份微信遺囑。

  通過對微信遺囑內(nei) 容分析發現,有34.89%的市民是向愛人、配偶表白;也有36.15%的市民在遺囑中為(wei) 愛人、家人祝福祈禱;另有18.41%的市民寫(xie) 下了人生經曆與(yu) 未來期望。此外,有71.13%的市民,在微信遺囑附上自己和愛人、家人合照。

  據統計,訂立“微信遺囑”多以年輕群體(ti) 為(wei) 主。其中,20歲以下占比26.06%,20至29歲年齡段占比35.04%,30至39歲年齡段占比22.44%。

  從(cong) 微信遺囑傳(chuan) 遞的對象看,有38.51%是寫(xie) 給愛人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寫(xie) 給子女與(yu) 父母的,這兩(liang) 者占比分別為(wei) 25.81%、21.52%。通過白皮書(shu) 的深度分析,20歲以內(nei) 年輕人大多是通過微信遺囑給父母留言,感恩父母養(yang) 育之恩。而20至29歲群體(ti) ,大部分是給愛人的留言,表達自己珍惜彼此的愛情。微信遺囑中另有4.14%的人是寫(xie) 給“未來自己”的留言,內(nei) 容也大多數是希望通過努力,讓未來的自己變得更好。

  (總台央視記者 冀成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