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向新求變才能大有可為
【文化評析】
作者:張子雲(yun) (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委員、副總經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檔案等事業(ye)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邁上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新征程,出版事業(ye) 的使命也有了新的豐(feng) 富和發展。出版人在新時代要勇於(yu) 擔當新使命,堅持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引領,與(yu) 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wei) 中心,用更多新時代精品奉獻人民。
新時代背景下的出版事業(ye) ,是對傳(chuan) 統出版的變革、重構、優(you) 化、升級和提質。這不僅(jin) 是技術手段的新舊更替、包裝形式的迭代升級、宣傳(chuan) 手段的多元發展、營銷渠道的格局細化,更應該包括出版主題的鮮明時代性、出版流程的深度重構、出版內(nei) 容的經典流傳(chuan) 、發展模式的創新規範等。推動出版事業(ye) 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核心與(yu) 本質仍在內(nei) 容,所有的生產(chan) 要素都圍繞內(nei) 容展開,一旦形式大於(yu) 內(nei) 容,甚至忽視內(nei) 容質量,那麽(me) 產(chan) 品本身就不能真正反映時代特征和人民需求,無法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精神文化的向往。這樣的出版缺乏靈魂、喪(sang) 失原則、丟(diu) 掉精神,自然也經不住時間的檢驗,沒有生命力。
新時代的出版事業(ye) ,必然鐫刻新時代的烙印,跟隨新征程的步伐。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建設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指引下,從(cong) 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到深入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中國出版業(ye) 跟隨新時代發展進程,在自我變革和自我創新中顯露出新特征。產(chan) 品形態多元化,在傳(chuan) 統紙質圖書(shu) 產(chan) 品基礎上以數字化形式展現多種內(nei) 容形態;聚合新的生產(chan) 要素,在以內(nei) 容為(wei) 重要生產(chan) 資料的基礎之上,創新原有的生產(chan) 力和生產(chan) 關(guan) 係;契合新的讀者需求,滿足公眾(zhong) 在內(nei) 容載體(ti) 、閱讀分層以及高質量閱讀等方麵的多維需求。新時代出版業(ye) 的新特征,預示著出版未來的發展趨勢。
首先是融合出版。融合出版即實現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內(nei) 容資源的深度融合,傳(chuan) 統出版技術與(yu) 5G、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等不同新興(xing) 技術的立體(ti) 融合,編審校、編印發等不同業(ye) 務流程的重組融合,圖書(shu) 、期刊、音像、網絡出版物等出版產(chan) 業(ye) 之間的內(nei) 部融合,出版產(chan) 業(ye) 與(yu) 教育、影視、遊戲等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之間的外部融合。這種融合,是一種動態的、係統的、有機的融合,是一種全過程、全方位、全周期的融合。在這種融合下,內(nei) 容得以豐(feng) 富、產(chan) 品得以優(you) 化、渠道得以擴充、組織得以重構、流程得以再造;在這種融合下,載體(ti) 邊界逐漸模糊、媒體(ti) 邊界逐漸突破、受眾(zhong) 邊界逐漸互滲、業(ye) 務邊界逐漸淡化、產(chan) 業(ye) 邊界逐漸交融。
其次是創新出版。創新出版即推進內(nei) 容創造方式、表達語態、呈現方式上的創新,技術研究開發、成果轉化、應用推廣上的創新,管理理念、組織製度、體(ti) 製機製上的創新,細分業(ye) 態、運營範式、發展生態上的創新。這種創新,是戰略化、體(ti) 係化、全局化的創新,既可以是“無中生有”的原始創新,也可以是“有中更優(you) ”的借鑒創新;既可以是自力更生的自主創新,也可以是群策群力的合作創新。在這種創新下,創意熱情得以激發、要素組合得以優(you) 化、經營方式得以轉變、出版生態得以改善;在這種創新下,內(nei) 容更高質量、生產(chan) 更有效率、機製更具活力、發展更可持續。
再次是高質量出版。高質量出版即堅持政治導向、價(jia) 值取向、內(nei) 容題材的高站位,思想境界、意境內(nei) 涵、風韻格調的高品位,文字編校、裝幀設計、印刷裝訂的高品質,編輯出版、複製生產(chan) 、營銷推廣的高效率,資源配置、結構優(you) 化、升級轉型的高水平。這種高質量,蘊藏文化自信、體(ti) 現集約型增長、內(nei) 含創新驅動、融合技術賦能。堅持高質量發展,出版人既要善於(yu) 開拓、勇於(yu) 進取,又要保持定力、久久為(wei) 功;既要不忘初心、堅守傳(chuan) 統,又要審時度勢、與(yu) 時俱進。要以問題為(wei) 導向,積極破解出版業(ye) 瓶頸問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解決(jue) 好出版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繁榮文化產(chan) 業(ye) 事業(ye)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8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