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創新藥 創新藥受關注傳遞哪些信息
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創新藥
創新藥受關(guan) 注 傳(chuan) 遞哪些信息
7位全球頂尖醫藥企業(ye) 的領導者,每人1分鍾,發表對“中國健康產(chan) 業(ye) 發展”的建議,其中5位提到了創新藥。
這個(ge) 場麵出現在近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一場專(zhuan) 題研討會(hui) 上。因為(wei) 時間還有富餘(yu) ,研討會(hui) 主持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hui) 和文化發展研究部部長李建偉(wei) 現場增加討論環節,邀請諾華公司、國藥集團、阿斯利康等7家醫藥企業(ye) 的首席執行官,在1分鍾內(nei) “談最重要的建議”。
諾華公司首席執行官萬(wan) 思瀚說“要加速創新藥的研發”,百時美施貴寶首席執行官博科思呼籲“重新定義(yi) 創新藥”,國藥集團董事長劉敬楨建議“完善激勵創新藥發展的體(ti) 製機製和政策”,武田製藥總裁衛博科表示“保護知識產(chan) 權才能鼓勵創新”……“創新藥”成為(wei) 這組發言的高頻詞。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加快創新藥等產(chan) 業(ye) 發展,還提到積極打造生物製造等新增長引擎、開辟生命科學新賽道等。醫藥行業(ye) 普遍認為(wei) ,這是國家層麵要推動中國從(cong) 醫藥生產(chan) 大國向醫藥強國轉變。
萬(wan) 思瀚在發言中特別提到了這一點,他認為(wei) ,中國政府將生物製藥產(chan) 業(ye) 列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點領域,凸顯了該領域的創新在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hui) 進步中的關(guan) 鍵作用。
針對中國創新藥研發的增長潛力,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提到了一組數據:2011年以來,中國批準上市新藥有500多種,占到全球的14%,在研新藥項目3500多種,占到全球的33%。跨國公司購買(mai) 中國企業(ye) 研發項目在2022年有44起,成交額275億(yi) 美元,2023年以來有70多起,成交額近400多億(yi) 美元。
畢井泉強調,創新藥包括能解決(jue) 未被滿足的臨(lin) 床需求,屬於(yu) 全球首創、填補空白的創新;臨(lin) 床研究結果證明比現有標準治療藥物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創新;雖然療效和安全性相當,但能夠打破壟斷、促進競爭(zheng) 、給患者更多選擇的創新等。
中國對創新藥的重視,還體(ti) 現在很多具體(ti) 的層麵,畢井泉介紹,近年來,創新藥進入醫保報銷目錄的速度大大加快,進入醫院的障礙也在逐步排除。今年1月2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浦東(dong) 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對發展創新藥產(chan) 業(ye) 提出一係列先行先試的政策措施。
圍繞“完善創新藥產(chan) 業(ye) 發展的生態環境”,畢井泉的建議包括:深化創新藥臨(lin) 床價(jia) 值的認識、加強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改革創新藥價(jia) 格形成機製和醫保支付辦法、研究建立老年人基本醫療保障製度、深化公立醫院補償(chang) 機製改革、進一步完善藥品審評審批製度、切實落實知識產(chan) 權保護的各項政策和加強創新藥的國際合作。
他記得,美國禮來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曾向他展示1923年北京協和醫院開出的第一張“禮來”胰島素處方;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1936年就開始在中國本土生產(chan) ;默沙東(dong) 公司在1989年把乙肝疫苗生產(chan) 技術轉讓給中國。與(yu) 此同時,中國科學家發現的青蒿素、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慢粒性白血病等,也為(wei) 世界醫學和人類福祉作出重要貢獻。
“生物醫藥是造福全人類的事業(ye) 。要鼓勵科學家、醫學界和生物醫藥企業(ye) 之間的國際交流,促進生產(chan) 要素全球流動。要研究放寬醫療市場準入,促進生物醫藥國際合作。”畢井泉說。
輝瑞公司首席執行官、董事長艾伯樂(le) 研究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在與(yu) 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社會(hui) 科學學院教授李稻葵對談時,艾伯樂(le) 說,輝瑞會(hui) 繼續在創新藥研發方麵加強與(yu) 中國合作,不僅(jin) 是因為(wei) 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同時,中國在衛生健康領域推出了“強有力的政策”,“未來的可預測性強”。
艾伯樂(le) 表示,輝瑞想和中國的科研機構、生物製藥生態係統塑造非常緊密的紐帶,還因為(wei) 他相信,幾年之內(nei) 中國就會(hui) 走到生物科技、生物創新方麵的前沿。
在艾伯樂(le) 看來,需要創新藥的疾病種類,不止有癌症、艾滋病、精神類疾病和不少“以前都沒有見過”的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因都還停留在假設的階段,需要大家努力找到解決(jue) 方案,除了生物科技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也在改變醫藥產(chan) 業(ye) 研發、實驗、生產(chan) 的方式。
“以輝瑞的新冠口服類藥物為(wei) 例,以前大概需要4年才能上市,因為(wei) 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藥物分子設計,現在4個(ge) 月就完成了測試和驗證。”艾伯樂(le) 說,“創新包含很多的要素,需要齊頭並進,才能夠真正帶來成功。”
畢井泉認為(wei) ,中國具備發展創新藥產(chan) 業(ye) 的有利條件,如市場潛力巨大、勞動力資源豐(feng) 富且素質較高、臨(lin) 床研究資源豐(feng) 富、審評審批製度基本與(yu) 國際接軌等。2017年,中國藥監機構已成為(wei) 國際人用藥品注冊(ce) 技術協調會(hui) (ICH)的成員,ICH的技術指南全部轉化為(wei) 國內(nei) 的指導原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秦珍子 馬宇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