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光盤”誕生記 我國光存儲領域迎新進展 存儲容量超普通硬盤百倍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數據存儲(chu) 成為(wei) 一個(ge) 重要且關(guan) 鍵的研究領域。我國數據存儲(chu) 技術到底如何提升,成為(wei) 產(chan) 學研各界關(guan) 注的重點。
日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上海理工大學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長、張江實驗室光計算所所長顧敏和文靜教授團隊,與(yu)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阮昊團隊,在存儲(chu) 領域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研發出超大容量納米級三維光盤存儲(chu) 器。
該技術能讓巴掌大小的光盤,擁有1.6PB的存儲(chu) 量(PB是一種計算機存儲(chu) 容量的單位,等於(yu) 10的15次方比特,相當於(yu) 一百萬(wan) 個(ge) GB——記者注)。“可以說,我們(men) 團隊登上了這一領域的‘珠穆朗瑪峰’。”顧敏說。
這一重要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yu)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引發廣泛關(guan) 注。鮮為(wei) 人知的是,這項研究背後有著一支在該領域堅守10多年的青年團隊。
一張光盤等於(yu) 一個(ge) 小型數據中心
這項研究,此前被眾(zhong) 多媒體(ti) 形容為(wei) “超級光盤”項目。即用一張巴掌大的光盤,來實現一個(ge) 小型數據中心的存儲(chu) 量。
“聽起來很科幻,1.6PB這一數據,實際上是團隊通過計算單位麵積上可以實現的存儲(chu) 密度而計算出來的一個(ge) 等效存儲(chu) 數據量。”文靜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通過實驗及科學論證得出的這一可行性結論,震撼人心。
據她介紹,團隊研究的是“雙光束超分辨光存儲(chu) 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實現在一張光盤上存儲(chu) 相當於(yu) 1.6PB容量的數據,並且可以被錄入和讀取。
“不過,目前的讀寫(xie) 設備還處於(yu) 實驗室階段,體(ti) 積稍微龐大。”文靜說,未來,真正實現大容量存儲(chu) 還需要可以高度商用化的低成本、小型化讀寫(xie) 設備。
她告訴記者,目前,該團隊在小型化超分辨讀寫(xie) 設備上已有一些階段性成果;未來還要研究如何提升讀寫(xie) 速度並進一步降低單點能耗等問題。
顧敏團隊針對“超級光盤”的研究開始於(yu) 2013年。那時,顧敏就有意在光盤領域研究大容量存儲(chu) 的突破之道,並首次利用雙光束超分辨原理,在激光直寫(xie) 領域突破光學衍射極限,創造9納米特征尺寸的世界紀錄。
所謂“雙光束”,是指通過兩(liang) 束激光的照射,使得存儲(chu) 材料上的數據能發出納米尺度的強光,光越強,信號也就越強。“讀取光盤裏的數據,需要探測信號,信號強了,才更加容易讀取。”文靜說。
她打了一個(ge) 比方:如果把一點一點的光,比作天上的“星星”,研究團隊要實現的目標,就是讓單位麵積上存放更多的“星星”,並且讓這些“星星”都能通過光束的照射被清晰地“讀取”出來。
“星星”越密集,存儲(chu) 量就越大,但同時寫(xie) 入和讀取的難度也就越大。以此次一張光盤含有1.6PB等效數據量的研究為(wei) 例,這樣一張光盤的層數多達100層、厚度僅(jin) 100微米,“星星”密密麻麻地疊在100層材料裏,如何把它們(men) 寫(xie) 入並有效讀取出來?難度極大。
僅(jin) 單層光盤,材料就找了5年多
在全球數據存儲(chu) 市場,固態硬盤及全閃存儲(chu) 被認為(wei) 是未來存儲(chu) 領域的大方向,尤其是固態硬盤存儲(chu) 領域,長期被日美公司壟斷。我國如果能在大容量光存儲(chu) 領域取得突破,將有機會(hui) 在數據存儲(chu) 方麵實現“彎道超車”。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阮昊介紹,傳(chuan) 統發光染料材料在聚集狀態下極易發生熒光猝滅,造成信息丟(diu) 失。這種材料在納米尺度下還存在被背景噪聲淹沒的難題,導致超分辨的信息難以讀出。
但這一次,研究團隊選擇的是一種全透明的材料。
“大家覺得光盤都是那種反射麵的,但我們(men) 這次選用的材料是全透明的。”文靜說,這種材料可以從(cong) 單層拓展到多層,光束照射下去,可以探查到介質最深的地方,因此,附著在介質上被疊起來的“星星”可以一點一點地辨別清楚。
“這種材料,目前隻有顧敏老師和由他領導的研究團隊采用了。”文靜說,為(wei) 了找到理想的材料,團隊采用高通量的方法,篩選數百種材料,逐個(ge) 驗證哪種最合適。
研究團隊用了超過5年的時間找材料,排除很多錯誤選項,直到2021年年初,一種理想的材料才被篩選出來。
“我們(men) 選用的是聚集誘導發光染料材料,它的化學式,像有6片葉子的‘發光風車’,‘風車’轉得越快,消耗的動能越多,對外發的光就越少。要讓‘風車’發光更強,就要讓它轉慢一些。我們(men) 把‘風車’放在有機樹脂薄膜裏,並讓激光去照射。”文靜說,這種材料獨特的化學結構,使得它可以超越衍射極限,分辨出兩(liang) 個(ge) 相鄰點的距離,實現精確讀寫(xie) 。
“在顧院士的指導下,該材料已從(cong) 最初的單層讀寫(xie) 拓展到100層讀寫(xie) 。”文靜告訴記者,起初團隊把實驗記錄做到了30層,即找到一種可以疊加30層並能實現讀寫(xie) 的材料。團隊成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博士後趙苗把數據整理好後,欣喜地向顧敏匯報,卻被顧院士很嚴(yan) 肅地“懟”了回來。
文靜說,顧院士對本領域的研究有敏銳的判斷,他知道實驗參數做到什麽(me) 程度才能被稱為(wei) “頂尖”。當材料做到70納米一層、共30層時,顧敏便明確“是否可以優(you) 化到100層,並實現記錄點尺寸在50納米左右”。
為(wei) 此,團隊成員後期又花了大量時間優(you) 化實驗條件。層數越多,難度越大。
論文一審像第二次“高考”
當研究團隊把這一光盤存儲(chu) 技術的光盤層數確定在100層、容量定在1.6PB、信息點尺寸定在54納米後,就要開始漫長的論文投遞過程了。
因為(wei) 文章的內(nei) 容足夠“硬”,團隊在投稿後3周就收到3位審稿人的積極回複。那是2023年6月底,距離這篇論文最後發表還有將近1年的時間。在這近1年的時間裏,研究團隊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回答審稿人的提問和修改論文上。
審稿人拋來了幾十個(ge) 問題,需要進一步提供數據支持。在顧院士和團隊成員仔細逐個(ge) 討論完每個(ge) 問題後,初步實驗方案終於(yu) 定了下來。文靜和趙苗開始“倒班”做實驗,回答審稿人的疑問。淩晨,趙苗做完實驗;早上,文靜拿到數據就開始分析,再根據結果更新實驗方案和參數。
其中,最難回答的一個(ge) 問題是——如何用實驗手段去驗證“激光激發的聚焦誘導發光染料的熒光增強效應”,並解釋其發生機理。其本質,就是要求研究團隊來證明,為(wei) 什麽(me) 用激光誘導就能實現“讓星星更亮”這一現象。
“我們(men) 之前一直在關(guan) 注層數、存儲(chu) 容量及其對應的激光光束調控等問題。這其實是我們(men) 通過很多實驗觀察到的一種現象。但審稿人要求我們(men) 驗證這個(ge) 現象存在的機理。”文靜說。她與(yu) 趙苗配合,花了2個(ge) 月時間,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來驗證這種現象發生的機理,“就像是做考卷一樣,答得不到位,就有可能導致文章發表不了”。
為(wei) 了補充實驗數據,文靜好幾個(ge) 月都是淩晨才回到家。那時,正值父母從(cong) 老家過來看她,結果兩(liang) 人很少見到女兒(er) 。為(wei) 了不讓文靜有負擔且不打擾她的工作,他們(men) 提前離開了上海。
文靜跟家裏人開玩笑說:“論文一審我要竭盡全力,這是我的第二次‘高考’,孩子就交給你們(men) 啦。”後來,論文到了二審階段,她又跟家裏人交代孩子的事情,家人開玩笑問她:“現在你是‘中考’了嗎?”
2016年,文靜就跟著顧敏院士進入這個(ge) 研究領域。她當時就認準了“大容量光存儲(chu) ”方向,“我很喜歡這個(ge) 課題。它很難,要花很多精力,甚至還需要運氣。有可能花了很多年的時間也寫(xie) 不出一篇論文,但我始終很有信心,我知道,一旦做成了,就是大成果。我們(men) 希望在顧院士的帶領下,做成前沿研究熱點並成為(wei) 朝陽產(chan) 業(ye) ”。
她告訴記者,自己特別感謝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yu) 計算機工程學院的莊鬆林院士和張大偉(wei) 院長,不讓青年科學家有科研經費績效指標的壓力,“可以靜下心做研究,幫助我們(men) 快速上路”。
阮昊介紹,當前固態硬盤發展接近極限,要做得更小,麵臨(lin) 很大挑戰。半導體(ti) 存儲(chu) 成本很高、壽命較短、數據容易丟(diu) 失;光存儲(chu) 能有效解決(jue) 這些問題,因而是未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塊基石。
研究團隊透露,該技術目前已申請專(zhuan) 利,下一步的目標是走向產(chan) 業(ye) 界。但要實現產(chan) 業(ye) 化,在寫(xie) 入和讀取速度以及能源效率等多方麵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在大規模生產(chan) 方麵也需要繼續摸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