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現新突破 助力高質量發展成果豐碩
央視網消息:記者從(cong)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3月30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在廣東(dong) 東(dong) 莞啟動建設,建設周期為(wei) 5年9個(ge) 月。
中國散裂中子源被譽為(wei) 探索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二期工程將在目前已建成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裝置基礎上增設科研設備,將主要建設11台中子譜儀(yi) 和實驗終端,建成後中子譜儀(yi) 數量將增加到20台,並新增國內(nei) 首台繆子實驗終端和高能質子實驗終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稱:“我們(men) 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是把功率從(cong) 原來的一百千瓦提高到五百千瓦,原來看不清楚的材料結構,現在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能夠容納更多的用戶,有更多的科學研究內(nei) 容可以進行,很多以前沒有想到的應用都有可能產(chan) 生和出現。”
據介紹,二期工程建成後,裝置在同等時間內(nei) 能產(chan) 生更多中子,不僅(jin) 能有效縮短實驗時間,還能使實驗分辨率更高,能夠測量更小的樣品、研究更快的動態過程,研究能力將大幅提升,實驗精度和效率都將顯著提高,能夠為(wei) 探索科學前沿、解決(jue) 國家重大需求和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關(guan) 鍵科學問題提供科技利器。
據了解,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經在關(guan) 鍵技術預研方麵取得重要進展,國內(nei) 首台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載腔已正式投入運行。此外,中子探測器、中子導管、中子極化器的研製也取得了突破,為(wei) 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的成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首台、世界第四台脈衝(chong) 式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於(yu) 2011年9月開工建設,2018年8月建成通過國家驗收並投入正式運行,填補了國內(nei) 脈衝(chong) 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五年多以來,散裂中子源深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在磁性材料、納米功能材料、高分子聚合物等方麵開展了重大原始創新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科學成果。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dong) 莞研究部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張俊榮稱:“2018年以來,我們(men) 整個(ge) 散裂中子源注冊(ce) 用戶已超過了6000個(ge) ,我們(men) 完成的課題數超過了1500多項,領域分布是非常廣的,第一個(ge) 還是在能源領域方麵,最突出的有幾個(ge) ,一個(ge) 是鋰離子電池,還有一些頁岩材料、頁岩油氣,還包括儲(chu) 氫材料、可燃冰等能源材料。我們(men) 在能源材料方麵開展的實驗,占到我們(men) 整個(ge) 課題數的30%左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