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與凡爾賽宮”大展亮相故宮 再現17至18世紀中法交往史
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 (記者 應妮)“紫禁城與(yu) 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1日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開幕。展覽以中法兩(liang) 國外交、文化和藝術交流為(wei) 主題,展出了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以及其他收藏機構的約200件文物精品。
該展分“龍與(yu) 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國風景”“凡爾賽宮的中國時尚”三個(ge) 單元。中法雙方參展的文物種類多樣,包括瓷器、繪畫、版畫、鍾表、科學儀(yi) 器、書(shu) 籍、醫學文物、琺琅、絲(si) 織品、家具等。通過這些精美的文物,展覽以紫禁城和凡爾賽宮為(wei) 中心,追尋十七世紀下半葉至十八世紀的一百多年間中法兩(liang) 國往來交互的曆史印跡,展現百年間雙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賞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鑒、相互學習(xi) 的文化交流史。
記者在現場看到,來自故宮博物院的銅鍍金殼開光人物像懷表,表盤中心金色百合花圖案為(wei) 法國王室標誌,表殼中央開光處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像,機芯內(nei) 擺輪保護罩鏤雕一條中式五爪龍。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展覽中方策展人郭福祥推測,此表極有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給康熙皇帝的禮物,是兩(liang) 位帝王之間交往的重要物證。
來自凡爾賽宮的銀鍍金壺是暹羅使節進獻給路易十四的金銀器中現存的唯一一件。其形製為(wei) 中式,銀質鏨刻,飾有鍍金高浮雕人物、鳥獸(shou) 、花卉與(yu) 寶塔圖案。路易十四和1793年大革命政府曾先後下令熔化金銀器,此壺兩(liang) 次幸免於(yu) 難。“雖然是暹羅使團的禮品,卻來自中國,是目前所見非常早的嶺南地區外銷銀器實物”,郭福祥說。
另一件來自凡爾賽宮的青釉香水瓶,在瓷瓶的頂部、口沿、底座均裝飾了奢華的洛可可風格銅鍍金飾件。據記載,該瓷瓶於(yu) 1743年被購入並安放在路易十五在凡爾賽宮的藏衣室,是現存唯一一件經鑒定屬於(yu) 路易十五的中國瓷器。
同時,現場展出的中國宮廷通過廣東(dong) 粵海關(guan) 和法國商人批量定製的畫琺琅器、清宮中的法國傳(chuan) 教士為(wei) 康熙皇帝學習(xi) 數學專(zhuan) 門編製的數學用表、法國皇室從(cong) 中國定製的飾有路易十五紋章的中國外銷瓷器等,都顯示了中法兩(liang) 國在曆史上進行過持續不斷的理解對方的嚐試和文化交流的實踐。
事實上,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是中法宮廷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是法國王室及其宮廷對中國文化興(xing) 趣最為(wei) 濃厚的時期。大量中國工藝品和書(shu) 籍進入法國宮廷和貴族的收藏視野,引發了以凡爾賽宮為(wei) 中心波及歐洲的“中國風藝術”創作風潮。法國宮廷保存了大量來自中國的物品以及法國本土創作的中國風藝術作品,成為(wei) 了解此一時期中法關(guan) 係和藝術交流的重要物證。同時,在遠隔萬(wan) 裏之外的中國宮廷,自路易十四派出“國王數學家”來華以後,大量法國耶穌會(hui) 士東(dong) 來,很多法國人長期在此服務,他們(men) 對清代宮廷在科學、藝術、建築、醫學、地圖編繪等諸多領域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乾隆末年。
開幕式上,故宮博物院與(yu) 法國凡爾賽宮和吉美國立亞(ya) 洲藝術博物館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據悉,作為(wei) 中法文化旅遊年的重要項目,展覽將持續展出至6月30日。(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