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闡釋陶寺遺址三重葬儀空間 禮製或在史前已初步形成
中新社太原4月1日電 (記者 胡健)4月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陶寺遺址其中一座墓葬的研究成果,該墓葬呈現出特殊的三重葬儀(yi) 空間,反映墓主生前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同時也可管窺距今4300多年的陶寺文化和社會(hui) 喪(sang) 葬禮儀(yi) ,說明禮製在陶寺社會(hui) 或已初步形成。
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遊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wei) 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1978年至1985年間,陶寺遺址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機構的發掘下,共發掘墓地麵積4萬(wan) 平方米,已清理其中的1309座墓葬。其中,M2172墓在埋葬形態上有諸多特殊之處。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介紹,與(yu) 陶寺遺址同類墓葬相比,此墓既有較為(wei) 豐(feng) 富的隨葬器物,又有較大數量的葬豬現象。墓室由內(nei) 及外區分為(wei) 三重空間,第一重是墓主棺室、棺外與(yu) 二層台之間為(wei) 第二重空間、二層台屬於(yu) 第三重空間,這種有意的空間營建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當時的部分喪(sang) 葬禮儀(yi) ,同時向其他社會(hui) 群體(ti) 展示該社會(hui) 群體(ti) 的財富、等級和權力狀況。
此外,從(cong) 出土的58副豬下頜骨分析判斷,商周時期以及後世流行的賵賻製度,或許早在龍山時代就已有一定萌芽。
賵賻製度是一種助葬製度,是葬儀(yi) 或喪(sang) 禮的重要部分,是送葬人贈送給死者和死者家屬物品的喪(sang) 葬禮製。高江濤認為(wei) ,M2172中的豬下頜骨是葬儀(yi) 中送葬人的助葬之物,可以推斷葬儀(yi) 中不同家庭或大家庭人員拿著有定數的豬下頜骨,按照一定先後順序依次擺放,表達與(yu) 墓主人的密切關(guan) 係和對墓主人的哀悼。
高江濤表示,賵賻起源於(yu) 史前時期人們(men) 在社會(hui) 生活中形成的互助行為(wei) ,龍山時代較為(wei) 原始和隨意,周代明確形成並得到發展,商代很可能是其濫觴期。此後,這種互助行為(wei) 與(yu) 社會(hui) 地位等級、宗法禮製等結合,逐漸成為(wei) 一種喪(sang) 禮製度。由此說明,4300多年前的史前,禮製在陶寺社會(hui) 或已初步形成。(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