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經典劇目複排:既要傳承又要創新

發布時間:2024-04-10 14:28:00來源: 光明日報

  在戲曲領域,複排經典是各院團的一項重要工作。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發布實施經典劇目和優(you) 秀傳(chuan) 統折子戲複排計劃的通知,將複排工作予以製度化的落實。對於(yu) 戲曲院團來說,複排應該堅持守正創新。

  複排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原樣複刻,戲曲劇目的傳(chuan) 承主要依靠師徒間的口傳(chuan) 心授,而演員個(ge) 體(ti) 在基本功、領悟力、表現力乃至身體(ti) 特性上的差異必然會(hui) 導致傳(chuan) 承出現“變異”。與(yu) 此同時,經典雖然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但不代表它們(men) 已經至善至美。任何時代的舞台藝術創作,都會(hui) 受到文化背景、市場效益、技術條件等外部因素的掣肘,而帶有某種缺憾,存在提升的空間。因此,借助老藝人的記憶將作品原封不動地還原到舞台上是不夠的,院團應以複排為(wei) 契機、以創新為(wei) 導向,謀求劇目的“再經典化”,追求劇種的升級發展。

  1.保留好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前提

  首先,應明確的是,創新不代表要解構經典,否則“複”的意義(yi) 就難以實現。經典之所以需要“複”,就在於(yu) 它已經積澱了較多優(you) 秀的成分,需要被繼承。比起產(chan) 生時間不長的新經典,那些經典化程度高的劇目,在複排時需要保存的傳(chuan) 統更多。我們(men) 複排昆劇全本《白羅衫》,必然無法舍棄《井遇》《看狀》等流傳(chuan) 度高的折子;我們(men) 複排京劇連台本戲《七俠(xia) 五義(yi) 》,很難繞過曾令觀眾(zhong) 目不暇接的機關(guan) 布景;我們(men) 複排全本越劇《何文秀》,一定會(hui) 想著對那些膾炙人口的唱段予以保留……這些已經形成觀眾(zhong) 集體(ti) 記憶的情節、表演、唱段甚至是舞美,是經典在觀眾(zhong) 心目中最具有標識度的部分,在複排時需要慎重對待,這是經典複排的核心技術難題。

  過度求新而無視劇目在觀眾(zhong) 審美中的記憶,無疑顛覆了複排的根本意義(yi) 。成功的複排應兼顧新與(yu) 舊,在保留好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前提下,做出符合時代價(jia) 值的新詮釋,在滿足老觀眾(zhong) 記憶需求的同時,成功圈粉新觀眾(zhong) ,也可使得經典劇目獲得“破圈”可能性。

  其次,基於(yu) 傳(chuan) 承會(hui) 發生變異的實際情況,以及經典作品自身存在提升空間,複排時也無需亦步亦趨,執著於(yu) 高相似度的模仿。“修舊如舊”是古建築保護的一項準則,但對於(yu) 經典劇目複排未必適用。可以看到,優(you) 秀的複排作品無不是複排者在向經典致敬的同時融入自我的體(ti) 悟,從(cong) 文本到舞台,展現著創新意識,這也是戲曲藝術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根源和內(nei) 生動力。

  2.應為(wei) 其注入更多時代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

  其實,早在文旅部通知發布之前,一些劇種就已經有意識地複排自己的經典劇目。這些作品,有的是在戰爭(zheng) 年代產(chan) 生過重要影響的劇目,如以戲中人物一腔正氣的愛國精神提振民心的越劇《北地王》;有的是因為(wei) 缺乏傳(chuan) 人而擱置的骨子老戲,如唐派京劇《二子追舟》、尚派名劇《乾坤福壽鏡》等;有的是產(chan) 生於(yu) 新中國戲曲改革運動中的“新經典”,如評劇《小女婿》、蒲劇《竇娥冤》、滬劇《羅漢錢》、眉戶劇《梁秋燕》等;有的是在新時期以來斬獲各種榮譽的作品,如越劇《舞台姐妹》、川劇《巴山秀才》、曲劇《少年天子》等。

  這些重新搬上舞台的經典劇目的麵貌之“新”主要體(ti) 現在加入了新時代的舞美和音樂(le) 設計。比如,評劇《小女婿》增加了轉台,提升了舞台審美感;滬劇《羅漢錢》增加了歌隊,改變了敘述方式;秦腔《血淚仇》采用了混合樂(le) 隊這一嶄新形式,豐(feng) 富了人物的情感層次。震撼的視聽效果確實具有強烈的代入作用,它在將這些講述20世紀故事的作品引介給當代觀眾(zhong) 上功不可沒。

  戲劇導演莊長江曾詳細地回憶了他於(yu) 1962年、1997年、2005年三次執導梨園戲《李亞(ya) 仙》的經過。後兩(liang) 次屬於(yu) 經典複排,在這兩(liang) 次複排中,他始終秉持“老戲新排,再創輝煌”的觀念對這個(ge) 劇目進行打磨和提升:高潮戲“拒門”和主場戲“毀容”被不斷打磨,而配器和演唱形式、舞台空間處理、景片燈光設計、形象定位等也都在順時而變,讓我們(men) 看到了這部戲主題思想的與(yu) 時俱進、人物性格的不斷豐(feng) 滿、情感層次的不斷豐(feng) 富、場麵調度的不斷緊湊、戲劇效果的不斷疊加。莊長江將他屢次排演這個(ge) 戲的思路概括為(wei) 一種理念——“古典戲文、現代演繹”,這也可以成為(wei) 經典複排的一種標準。

  經典複排需要從(cong) 觀眾(zhong) 體(ti) 驗出發,進行藝術水準的全麵提升,為(wei) 作品注入更多時代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導演要善於(yu) 從(cong) 時代語境出發,有全局觀,為(wei) 作品的守正創新定調定位;編劇要敢於(yu) 向原劇本發問,致力翻新,為(wei) 其注入更厚重的人生況味與(yu) 更迫切的時代召喚;演員要大膽“加戲”,在學習(xi) 和揣摩前輩老師的基礎上,根據現代思想下的人物定位、關(guan) 係設置、情節安排,用以指導自己的舞台表演;舞美設計要勇於(yu) 向新時代新科技借力,打造舞台視覺的新氣象與(yu) 新境界。

  3.多樣化傳(chuan) 承讓經典常演常新

  去年開始,青春版越劇《舞台姐妹》以經典複排的形式贏得了較好的觀眾(zhong) 口碑和演出市場。越劇《舞台姐妹》由謝晉執導的同名越劇電影改編而來,是一部產(chan) 生於(yu) 新時期的經典之作。它較好地實現了電影向戲曲的轉變,尤其在矛盾衝(chong) 突的戲曲化處理上令人叫絕。其中“戲中戲”的使用為(wei) 抒情營造了較大空間,在上海越劇院第十代青年演員的青春版演繹中,場場演出都令觀眾(zhong) 動容。

  不可否認,經典擁有廣大的潛在受眾(zhong) ,一旦複排上演肯定要比“白手起家”的新創作品更具召喚力,對於(yu) 院團而言性價(jia) 比頗高。不僅(jin) 如此,因為(wei) 這些藝術水準高的作品對錘煉演員的舞台表現力十分有效,所以,青年演員參與(yu) 的“傳(chuan) 承版”或“青春版”還有人才梯隊建設的意義(yi) 。

  當然,我們(men) 也會(hui) 看到,上海越劇院的青春版越劇《舞台姐妹》在全劇主旨(越劇姐妹情和藝人的精神追求)的闡發上、敘事邏輯(唐經理欲置邢月紅死地的動機)的交代上、人物形象(和尚阿鑫等)的定位上以及一些敘事線(越劇姐妹排演越劇《祝福》、邢月紅和倪濤的感情線等)的安排上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這是文本層麵的。至於(yu) 表演層麵,一些唱段旋律的流派特色也待加強。如果之後的複排能夠在這些問題上繼續著力,探尋多樣化的傳(chuan) 承麵貌,無疑將對劇目建設和劇種發展產(chan) 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對於(yu) 經典的傳(chuan) 承,應是豐(feng) 富多樣的。不斷打磨更新的複排可以推動戲曲探索演藝的新形式、傳(chuan) 承的新路徑,從(cong) 而實現多種形式的現代轉型,甚至於(yu) 誕生新的經典。

  昆劇《十五貫》經過不斷打磨,打開了從(cong) 傳(chuan) 統題材中培植時代主題這一創作路徑,並因此被冠以“救活一個(ge) 劇種”的美譽。京劇《白蛇傳(chuan) 》同樣也是因為(wei) 反複修改,才尋找到一條調和詩意審美和故事隱喻的神話傳(chuan) 說改編之路,成為(wei) 劇種的看家戲。

  這些劇目的成功推動了戲曲文體(ti) 的發展,是戲曲現代轉型中不可忽視的關(guan) 鍵性力量。這不由得讓我們(men) 想到延安時期,我國音樂(le) 家開始嚐試以中國民族音樂(le) 為(wei) 基礎,借鑒西洋歌劇的創作手法來創作中國歌劇。那時我們(men) 就認識到,對於(yu) 傳(chuan) 統經典的學習(xi) 和演出隻是一個(ge) 過渡,它是我們(men) 的“筏”,延安時期的民族音樂(le) 家借助這個(ge) “筏”抵達了民族新歌劇的彼岸。在今天我們(men) 講繼承和創新,也可沿用延安時期“舍筏登岸”的思路,通過對於(yu) 經典的複排不斷打開新的思路,讓戲曲經典化進程長久持續,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洪流中完成蝶變。

  (作者:黃靜楓,係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教授)

  光明日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