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星辰大海丨當機器人有了AI大腦,人形機器人時代來了嗎

發布時間:2024-04-10 14:2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簡單明了的口令下達後,機器人便開始搬箱子、運小球,在各類不同的地形行走。日前,由中國人形機器人百人會(hui) 主辦的人形機器人大賽在北京舉(ju) 行。

  大賽現場,盡管機器人的很多動作“機械屬性”明顯,但參賽的年輕人依舊信心滿滿。這些身上布滿芯片和傳(chuan) 感器的機器人,有一個(ge) 共同特點:它們(men) 都是模仿人類外觀和行為(wei) 的機器人,極具未來感。

  當人工智能與(yu) 人形機器人結合,答案或許是,一加一大於(yu) 二。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就提到,在一定程度上,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可以指導人工智能的前沿研究方向,能夠促成人工智能研究在多模態方麵發展形成統一標準,進而“集其大成”,讓大腦和身體(ti) 結合。在各種人機互動的“窗口”上,有著很多具體(ti) 的場景和目標,來推動人工智能的研究。

  隨著深度學習(xi) 、強化學習(xi) 、AI大模型理論和技術研究的深入,人工智能技術進入一個(ge) 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ge) 階段,原先一些難以處理的視覺識別、自然語言交互、翻譯以及複雜決(jue) 策等問題,通過深度學習(xi) 和強化學習(xi) 等技術的應用,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當然,人形機器人還麵臨(lin) 不少問題,比如成本高、迭代慢。“大語言模型+視覺語言模型+機器人”,距離真正實現具身智能,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但無論如何,人工智能技術“正為(wei) 科學研究和社會(hui) 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

  也有專(zhuan) 家提到人形機器人的安全問題。例如,在非密切接觸的場景下,人們(men) 可以與(yu) 機器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觀察其作業(ye) 。但是,在養(yang) 老或人員幫扶等需要肢體(ti) 接觸的場景中,人形機器人的安全性和風險問題不可小覷,這需要在技術和應用場景上進行更多的研究工作。

  同時,機器人倫(lun) 理也是一個(ge) 經常被討論的話題。如何權衡科技發展與(yu) 倫(lun) 理需求,如何在科技進步和社會(hui) 倫(lun) 理之間找到平衡,這是產(chan) 業(ye) 界和學界都非常關(guan) 心的問題。

  這一領域的挑戰與(yu) 機遇並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我是中青報數智主播辰輝,一起奔向星辰大海,我們(men) 下次見!

  中國青年報社 出品

  記者:張渺 胡寧 郭揚(實習(xi) 生)

  編輯:邱晨輝 原春琳

  剪輯:吳家榕(實習(xi) 生)

  數智主播生成:張渺

  視覺包裝:張岩 李晗

  視頻來源:胡寧 郭揚(實習(xi) 生)

  圖片來源:胡寧 郭揚(實習(xi) 生)

  本次播報由中國青年報“青年語料庫”支持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