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北京共青團:“以小見大”深化四維宣講格局

發布時間:2024-04-12 15:1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清華大學工業(ye) 工程係2023級碩士生李暢對軍(jun) 人有一份天然的親(qin) 近,在本科期間,他曾在部隊服役兩(liang) 年。去年9月,“天涯哨兵”走進清華園的演講又一次點燃了這名年輕人衛國戍邊的熱情,也再次提醒他,“哪有什麽(me) 歲月靜好,隻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那次活動中,9名駐守西沙群島的“天涯哨兵”向來自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北京體(ti) 育大學的500名師生進行了以“堅定紅色信仰”為(wei) 主題的宣講。“現場像我一樣多次紅了眼眶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有過軍(jun) 旅經曆的李暢說,駐守邊疆的故事在同齡人的講述中讓人笑中帶淚,他們(men) 是新時代年輕人該有的樣子,讓現場的師生感受到榜樣的力量。

  團北京市委深化“專(zhuan) 家講理論、團幹部講團課、青年榜樣講事跡、少先隊員講故事”四維宣講格局以來,這是最具亮點的宣講活動之一。在築牢“四維宣講格局”的基礎上,北京共青團從(cong) 挖掘“小典型”組建“大隊伍”、選好“小視角”詮釋“大主題”、找準“小故事”闡明“大道理”、 用好“小陣地”激活“大能量”、創新“小載體(ti) ”發揮“大作用”5個(ge) 維度,破解“誰來講、給誰講、講什麽(me) 、怎麽(me) 講、在哪講”等過往宣講中麵臨(lin) 的難題。

  9名西沙官兵代表前往清華大學的宣講也是北京共青團找準“小故事”闡明“大道理”的嚐試。“天涯哨兵”愛國愛島、樂(le) 守天涯的感人事跡,將守島愛民的戰鬥經曆融入對黨(dang) 的創新理論的感悟中,引導團員和青年厚植“有國才有家”的家國情懷。

  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共青團係統已組織開展各類主題宣講5700餘(yu) 場,線上線下覆蓋團員和青年超過700萬(wan) 人次,有效推動新時代黨(dang) 的創新理論深入青年心。

  在“誰來講”布局上,團北京市委依托“青年五四獎章”“北京青年榜樣”“兩(liang) 紅兩(liang) 優(you) ”等項目,著重發揮基層一線宣講員群眾(zhong) 基礎好的優(you) 勢,重點挖掘優(you) 秀青年理論工作者、基層團幹部、“第一書(shu) 記”、青年誌願者等“小典型”“小先鋒”,組建宣講“輕騎兵”,讓“大咖”和“草根”同時活躍在基層宣講舞台。

  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民族學校有一間教室,三四十平方米的空間內(nei) 陳列著2023年夏天暴雨洪災後各方支援門頭溝搶修救災、災後重建的照片。2023年9月開學後,學校在原來紅領巾學院的基礎上,打造了抗洪救災紀念展室,這間教室也成為(wei) 思政教室。

  2023年11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後恢複重建工作時曾到該校看望師生,並走進這間思政教室,對當時正在上課的師生提出了殷殷囑托。妙峰山民族學校團委書(shu) 記、大隊輔導員高盛蘭(lan) 說,在深入學習(xi) 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後,學校依托思政教室,組建“紅領巾宣講團”,讓少先隊員向同齡人講述總書(shu) 記的人民情懷。

  近期,已有數百名少先隊員、團員青年代表走進妙峰山民族學校思政教室,聽少先隊員講述“我向習(xi) 爺爺講的抗洪故事”和“習(xi) 爺爺對我們(men) 的殷切囑托”。

  從(cong) “小視角”詮釋“大主題”的模式不僅(jin) 出現在妙峰山民族學校思政教室,也出現在全市的各條戰線。針對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團員和青年,團北京市委舉(ju) 辦“感悟思想偉(wei) 力彰顯青春擔當”北京共青團機關(guan) 戰線學習(xi) 宣講活動,分享機關(guan) 戰線廣大團員青年循著總書(shu) 記視察北京的足跡,勇於(yu) 擔當作為(wei) 、立足崗位建功的青春故事,帶動100餘(yu) 家局級單位團委、2000多個(ge) 基層團組織、近9萬(wan) 名團員青年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學習(xi) ,組織交流宣講活動近千場。

  針對大學生團員和青年,團北京市委組建高校理論宣講團,組織中國人民大學“延河講師團”等思政社團打造係列“思政金課”,講述新時代偉(wei) 大成就,分享青春奮鬥故事,將理論宣講融入學校“大思政”工作格局。針對企業(ye) 團員和青年,團北京市委舉(ju) 辦“強國興(xing) 企共話未來”2023京企青年主題思享會(hui) ,開展“青”字號品牌宣講,把理論觀點蘊含在生動事例中,把政治話語轉化成青年語言,讓團員青年職工聽得進、聽得懂。針對新興(xing) 領域團員和青年,團北京市委突出以“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化“身邊人”,重點根據職業(ye) 特點、崗位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宣講,引領團員青年助力首都“四個(ge) 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ge) 服務”水平。

  北京有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北京共青團也堅持因地製宜創新宣講模式,就近就便拓展宣講渠道。結合特色資源,團石景山區委組織團員和青年赴八寶山革命公墓、八大處公園的“紅色電波”紀念地,緬懷革命先烈,強化使命擔當。團密雲(yun) 區委依托密雲(yun) 水庫展覽館紅色資源,組織“綠水青山有為(wei) 青年”宣講團成員,圍繞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展主題宣講。團昌平區委推出“重溫覺醒年代、感悟崢嶸歲月、奮進偉(wei) 大征程”3條實踐研學主題路線,組織開展微學習(xi) 、微宣講、微交流。團海澱區委聯合中關(guan) 村科學城組織近50名非公企業(ye) 團員和青年在貝家花園開展沉浸式紅色主題教育活動,以實景、實例、實事為(wei) 載體(ti) ,身臨(lin) 其境體(ti) 驗革命艱辛曆程,激發在科技創新中建功立業(ye) 的熱情鬥誌,堅定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的政治信念。

  北京共青團還堅持用“青言青語”“網言網語”,大力構建從(cong) “身邊”到“雲(yun) 端”立體(ti) 宣講格局。立足身邊陣地講,團朝陽區委依托“小哥加油站·社區青年匯”,積極組織青年騎手代表用“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平實語言,講述敬業(ye) 奉獻、熱誠服務的奮鬥故事,開展宣講23場。依托雲(yun) 端課堂,借助“青春北京”微信公眾(zhong) 號和視頻號等網絡陣地,發動各區團屬新媒體(ti) 矩陣,鏈接各種資源載體(ti) ,定期推送相關(guan) 報道、解讀文章,形成了網上網下一體(ti) 、線上線下聯動的宣講氛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