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荔”發力,做好“土特產”文章
2023年4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考察調研時指出,“這裏是荔枝之鄉(xiang) ,荔枝種植有曆史傳(chuan) 承和文化底蘊,特色鮮明,優(you) 勢明顯,市場空間廣闊,要進一步提高種植、保鮮、加工等技術,把荔枝特色產(chan) 業(ye) 和特色文化旅遊發展得更好”“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是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條重要途徑,要著力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以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果中稱異品,色味世間無”“水晶細嚼甜於(yu) 蜜,滿口生香玉露漙”……古時讓無數文人墨客讚不絕口的珍饈美饌,如今正成為(wei) 造福嶺南百姓的特色產(chan) 業(ye) !
漫步在廣東(dong) 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的根子貢園,調研組正感歎眼前這些虯枝崢嶸、亭亭如蓋、形態各異的古荔樹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時,柏橋村村幹部何樹誌和往常一樣,來到這座古荔園“巡邏”了。
“現在是花期,我們(men) 要逐漸追施磷鉀肥,以利於(yu) 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作為(wei) 古荔樹的“老朋友”和守護者,每天到貢園走走看看已成為(wei) 何樹誌“戒不掉”的習(xi) 慣。“我是貢園‘看著’長大的,這些古樹都是我的家人,每一棵都很珍貴。”三月底,華南的陽光已足夠熱烈,穿過密密匝匝的樹葉灑在何樹誌臉上,把他本就堅毅的眼神照得愈發清亮,把荔鄉(xiang) 人的執著照得愈發清晰。
茂名是全國聞名的荔枝之鄉(xiang) ,荔枝栽培曆史超過2300年。唐《北戶錄》記載:“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其高潘者最佳。”高州、潘州即為(wei) 現在的茂名,盛產(chan) “荔中佳果”。茂名荔枝種植麵積常年穩定在140萬(wan) 畝(mu) 左右,全球每五顆荔枝就有一顆產(chan) 自茂名。
2023年4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考察調研時指出,“這裏是荔枝之鄉(xiang) ,荔枝種植有曆史傳(chuan) 承和文化底蘊,特色鮮明,優(you) 勢明顯,市場空間廣闊,要進一步提高種植、保鮮、加工等技術,把荔枝特色產(chan) 業(ye) 和特色文化旅遊發展得更好”“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是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條重要途徑,要著力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以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又到荔枝花飄香時。今天,茂名的荔枝產(chan) 業(ye) 取得了哪些新突破?隨著廣東(dong) “百縣千鎮萬(wan) 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wan) 工程”)深入實施,在茂名,這些身穿絳衣的“小果子”怎樣撬動富民大產(chan) 業(ye) ?從(cong) 荔枝到龍眼、三華李,茂名的“土特產(chan) ”文章做得如何?三月底,光明日報調研組來到茂名,根子貢園裏一簇簇荔枝花開得正盛,花蜜隨風滴灑,伴著這沁人的香甜,調研組展開了調研。
1.多管齊下,隻為(wei) “滿口生香”好鮮果
如果不湊近荔枝花簇細看,很難發現花中還另有乾坤:一團團不及綠豆大小的青色幼果擠擠挨挨,爭(zheng) 先恐後地探出圓圓的腦袋,盡情享受陽光雨露。
“別看這些小果子現在不起眼,再過兩(liang) 個(ge) 月左右,就是滿樹的火紅壓彎枝頭了!”何樹誌邊說邊領著調研組走到一棵樹冠如撐天巨傘(san) 的樹前:“貢園是‘活的荔枝博物館’,這些古荔樹不隻承載著曆史,更保持著穩定的產(chan) 量。像這棵‘仙女散花’的產(chan) 量在700斤左右,那邊那棵‘千手觀音’產(chan) 量能達900斤,還有那棵長得很壯、800多年樹齡的‘廿四擔’,成熟時果子有二十四擔之多,換算過來有2400斤重。”
年年花事不絕,歲歲果滿枝頭。聽著何樹誌信手拈來的講述,望著走過千百年歲月依然生機無限的古荔樹,調研組愈發感受到荔枝之於(yu) 茂名的意義(yi) 。2023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柏橋村考察時指出:“1000多年前的樹能保存到現在。說明這裏荔枝種植有文化底蘊、有曆史傳(chuan) 承,也說明柏橋人對生態環境、荔枝產(chan) 業(ye) 的保護意識很強,使千年古樹至今仍能造福於(yu) 民。”
保護仍在繼續並不斷加強。“為(wei) 讓古樹枝繁葉茂,我們(men) 采取‘一樹一策’管護辦法。”柏橋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何霞告訴調研組,如今在茂名,百年以上的古荔樹都掛上了“身份證”,上麵記錄著品種、年份、管護單位、監護人等詳細信息。同時,茂名結合林長製建立網格化管理模式,像何樹誌這樣有經驗、有技術的一批“土專(zhuan) 家”被聘為(wei) 古樹專(zhuan) 職守護者。“這些古荔樹是重要的種質資源,保護好它們(men) 意義(yi) 重大,我們(men) 要從(cong) 源頭做起,讓這些古樹‘打’出更優(you) 質、更清甜可口的荔枝。”何霞說。
確實,荔枝產(chan) 業(ye) 要發展,首先要有好的鮮果。而好的鮮果,離不開好的品種、好的管護手段、好的保鮮方法等支撐。
沿著平整的山路穿行在滿目蔥翠間,不多久,調研組一行來到同樣位於(yu) 高州的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這個(ge) 2022年5月投入使用的資源圃裏栽種了不同品種的荔枝樹。“每個(ge) 品種我們(men) 會(hui) 種5株,目前資源圃匯集國內(nei) 外荔枝種質資源700多份、3500多株,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種質資源圃。”在研究荔枝近20年的國家荔枝龍眼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茂名綜合實驗站站長趙俊生看來,種質資源圃的作用除了品種保護,更重要的是利用轉化。“現在我們(men) 有更多育種材料,更易選育出優(you) 質荔枝品種。”趙俊生領著調研組來到智慧果園。這裏有百來棵白糖罌與(yu) 禾蝦串、桂味等品種雜交的荔枝,有些已開始坐果。
“荔枝有‘大小年’,產(chan) 量不穩定常困擾荔農(nong) 。出現‘大小年’的一個(ge) 原因與(yu) 品種有關(guan) ,像桂味、糯米糍等品種就容易出現‘大小年’。你們(men) 看這些雜交後的果樹,易成花,坐果率高,以後我們(men) 能育出更多沒有‘大小年’的優(you) 質品種。”趙俊生的話裏滿是驕傲和希冀。
緊挨著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是中國荔枝博覽館。在這裏,調研組除了飽覽“荔”史、“荔”事、“荔”人、“荔”韻等,還一睹了荔枝種植的現代科技——一麵碩大的電子屏滾動著各荔枝園的實時數據。柏橋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何清告訴調研組,這個(ge) 茂名荔枝產(chan) 業(ye) 大數據平台匯集了各荔枝園的氣象監測、土壤監測等數據及實時視頻,這些數據可以反饋給農(nong) 戶,農(nong) 戶也能通過平台向農(nong) 技專(zhuan) 家提問,即時的監測數據和及時的科學指導為(wei) 荔枝種植增添了更多“智慧”含量。
“現在都講科學種植,平時很多農(nong) 技專(zhuan) 家都會(hui) 來指導我們(men) 種植,力求多增產(chan) 。”柏橋村種植大戶何金明掰著指頭細數過去一年的變化:“以前我種了120畝(mu) 荔枝,去年感覺荔枝產(chan) 業(ye) 大有可為(wei) ,我又流轉了80畝(mu) 地種荔枝。現在,荔枝從(cong) 枝頭摘下就直接交給‘田頭小站’預冷,有效消除了田頭熱,延長了保質期,產(chan) 再多荔枝也不用太擔心損耗壞掉!”
眾(zhong) 所周知,荔枝的保鮮是個(ge) 難題。白居易曾感歎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如今,即便有冷庫保鮮,荔枝從(cong) 離開枝頭的那一刻鮮度便開始降低,會(hui) 因堆積在田間地頭等待轉運產(chan) 生損耗。為(wei) 解決(jue) 這一難題,“田頭小站”冷鏈運輸車應運而生。到了荔枝收獲季,這些運輸車按照與(yu) 種植戶約定好的時間開進田頭,第一時間為(wei) 摘下的荔枝保鮮預冷。據統計,高州市已建成59個(ge) 田頭智慧小站,引入預冷技術和氮氣保鮮方法,延長了荔枝的最佳食用期。2023年,高州市荔枝產(chan) 量再創新高、達24.64萬(wan) 噸,農(nong) 民收益同比增長20%以上。
除了“田頭小站”,眾(zhong) 多科研人員也在為(wei) 解決(jue) 荔枝的保鮮問題努力。去年,茂名引進國家級科研團隊,讓荔枝保鮮技術實現突破。“保鮮期進一步延長,荔枝貯存20天後好果率仍可達99.8%,我們(men) 的荔枝銷路更廣、品質更好,價(jia) 格也提高了30%以上。”何清說。
“目前,我們(men) 在荔枝保鮮技術上主要進行三方麵研究——植物源保鮮技術、物理源保鮮技術和微生物源保鮮技術。”茂名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的沈飛博士告訴調研組,“不同的保鮮技術有不同的特點,如微生物源保鮮技術是利用厭氧型益生菌抑製荔枝采後呼吸作用、調節果實表麵和內(nei) 部微生物群落結構、抑製氧化褐變的特點,探索生物保鮮方法。不管哪種技術,都是為(wei) 了研究出綠色、無食品安全隱患、有貨架期的荔枝保鮮實用性技術。”
為(wei) 了這顆“絳囊中裹白玉肌,瓊漿一割甘如飴”的鮮果,從(cong) 資源保護、育種到種植、保鮮,每個(ge) 環節都在發力。正是這些力量,托舉(ju) 起了茂名每年荔枝產(chan) 量逾62萬(wan) 噸、鮮果產(chan) 值約90億(yi) 元的亮眼成績。
2.延鏈觸網,“小果子”撬動百億(yi) 元大市場
荔枝蜜、荔枝飲品、荔枝酒、荔枝醋、荔枝米釀……高州市根子柏橋龍眼荔枝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一層展廳裏,琳琅滿目的荔枝加工產(chan) 品讓調研組看花了眼。此時,二樓的加工車間一片繁忙,篩選機一邊旋轉,一邊將尺寸不同的荔枝幹果分到不同的包裝箱。另一條生產(chan) 線上,龍眼幹等產(chan) 品正等待打包。
柏橋農(nong) 創園園長林常珍打開一罐荔枝蜜,熱情地招呼調研組成員聞一聞那香甜的氣息。“鮮果一年隻上市一季,而且保存不了太久。要做大荔枝產(chan) 業(ye) ,就不能隻賣鮮果。目前,我們(men) 村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產(chan) 值一年有一個(ge) 億(yi) ,帶動就業(ye) 3000多人。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5萬(wan) 元。”紮根家鄉(xiang) 發展荔枝產(chan) 業(ye) 26年、被稱為(wei) “荔枝媽媽”的林常珍告訴調研組,柏橋龍眼荔枝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還與(yu) 一些龍頭企業(ye) 如廣藥集團等簽訂了荔枝加工原料采購協議,為(wei) 其輸送鮮果。
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離不開龍頭企業(ye) 帶動。在位於(yu) 高州市的廣藥王老吉廣東(dong) 荔枝(茂名)產(chan) 業(ye) 園,國內(nei) 最先進、單線產(chan) 能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荔枝榨汁生產(chan) 線正緊張作業(ye) ,這裏每天可以處理200噸荔枝鮮果。鮮果進入荔枝深加工生產(chan) 線後“變身”20多種產(chan) 品,打破了傳(chuan) 統荔枝消費的季節製約,讓荔枝“一年四季都能吃”。
在提升附加值的這條路上,林常珍也沒閑著——她與(yu) 農(nong) 業(ye) 科學技術團隊合作,研發了荔枝酵素、荔枝飲料、荔枝酒等深加工產(chan) 品。“我還注冊(ce) 了‘蒸姑娘’‘品嶺南’等品牌,通過電商渠道銷售這些加工品,賣到了全國各地甚至國外。”林常珍自豪地說。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一頭連著生產(chan) ,一頭連著銷售。和調研組的交談接近尾聲時,林常珍的兒(er) 子依照往常直播的時間準時打開直播設備,坐在了鏡頭前。
“現在村民們(men) 銷售荔枝加工產(chan) 品都離不開電商,越來越多像我兒(er) 子這樣的年輕人開始回到家鄉(xiang) 參與(yu) 荔枝銷售,他們(men) 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不斷拓寬荔枝產(chan) 品的銷路,幫助大家增收。”作為(wei) 高州市采鮮園果蔬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創始人,林常珍常組織村民學習(xi) 網絡銷售、銷售技巧等知識。2023年,合作社銷售額達1800多萬(wan) 元,農(nong) 戶的錢袋子愈發鼓了。
調研組了解到,廣東(dong) 緊抓直播電商這一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新增長點,發揮直播電商帶動縣鎮村地方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的作用。茂名2023年開啟“全民營銷大擂台”活動,3600多家荔枝電商、8000多家微商參與(yu) 直播帶貨,全市荔枝電商銷售額達23.46億(yi) 元,同比增長9%。
在“百千萬(wan) 工程”的助推下,茂名荔枝產(chan) 業(ye) 鏈迸發出新的活力,現有荔枝加工企業(ye) 約3000家,全產(chan) 業(ye) 鏈總產(chan) 值超120億(yi) 元。
當然,在農(nong) 業(ye) 大市茂名,撬動大產(chan) 業(ye) 的致富果可不隻有荔枝!作為(wei) 國內(nei) 外龍眼鮮果及幹果加工、銷售的集散地,高州年加工龍眼鮮果超10萬(wan) 噸,已形成“買(mai) 世界,賣世界”的發展態勢;信宜三華李一、二、三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達53.2億(yi) 元,入選“粵字號”縣域名特優(you) 新農(nong) 產(chan) 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品牌價(jia) 值159.3億(yi) 元……
告別高州市,調研組前往位於(yu) 雲(yun) 開大山腹地的信宜市錢排鎮雙合村。這裏春暖遲、秋冷早,十分適合李子生長。“信宜引進種植三華李已半個(ge) 世紀,全市種植李子32.8萬(wan) 畝(mu) ,並通過種植技術改良、品質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信宜銀妃李。”錢排鎮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心工作人員王紅妹告訴調研組,作為(wei) 三華李的核心產(chan) 區,錢排鎮各村的農(nong) 戶因“李”而富。
“僅(jin) 種植李子這一項,村裏每戶的年收入能達10萬(wan) 元以上,年收入二三十萬(wan) 元的農(nong) 戶也相當多!”雙合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李冠章笑嗬嗬地說,近幾年,常態化的農(nong) 技培訓、“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讓李子的種植、管理、銷售實現標準化,李子品質提升,賣出了好價(jia) 錢。
在雙合村內(nei) 的信宜雙合電商中心,調研組看到附有農(nong) 殘檢測報告單和“溯源碼”的信宜銀妃李包裝樣品。每年收獲季,隻有大小、品質檢驗合格的銀妃李才能獲得進入鮮果市場的“身份證”,較小的李子則進入李子酒、李子果脯、李子飲料等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線,以李子為(wei) 主要原料的深加工企業(ye) 為(wei) 果農(nong) 增收致富兜底。
“按照產(chan) 業(ye) 集約化、集聚化發展邏輯,茂名發展形成了荔枝、龍眼、信宜李、化橘紅、沉香、羅非魚等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持續做大做強的產(chan) 業(ye) 拓寬了百姓增收致富的渠道,為(wei) 全麵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打下了堅實基礎。”茂名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鄒國兵說。
3.串珠成鏈,山水田園間邂逅“詩與(yu) 遠方”
在根子貢園采訪時,調研組不時看到遊客踏著輕快的步子進園,細細端詳這些講述千年故事的古荔樹。“古荔樹不僅(jin) 給村民帶來了收益,也給村子帶來了名氣和人氣。你們(men) 可能不知道,根子貢園是3A級景區,柏橋村也是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何清說。
除了貢園,柏橋村還坐擁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中國荔枝博覽館及中國荔枝產(chan) 業(ye) 大會(hui) 會(hui) 址。以10公裏的荔鄉(xiang) 景觀大道為(wei) 主軸,根子鎮連片打造獨具嶺南風情的貢園荔鄉(xiang) 。隨著荔枝花開,一批批“賞花歎蜜”的遊客前來“打卡”。
調研組來到根子鎮橋頭人家民宿時,民宿負責人丁海琴正忙著收拾房間。“剛走了一撥遊客,我們(men) 小院有14間客房,周末常滿房,等到荔枝成熟時更是一房難求。”這位“90後”姑娘說。
一旁的何清補充道:“今年春節後,我們(men) 打造了柏橋夜市,每周五、周六晚上開市,設有美食區和娛樂(le) 區,村民茶餘(yu) 飯後有了好去處,還吸引了不少遊客。現在,荔鄉(xiang) 景區內(nei) 正建設荔枝主題酒店,預計5月20日前開業(ye) 。”
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同樣在信宜上演。在雙合村,李冠章介紹,除了種植和加工,信宜銀妃李還有了不起的價(jia) 值——每年春節,雙合村上萬(wan) 畝(mu) 李花盛開,引來無數遊客。依托這樣的自然稟賦,信宜市從(cong) 2021年起打造“中國李鄉(xiang) ·山水雙合”農(nong) 文旅融合示範項目。
如今,項目初步建成,雙合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碧水穿村而過,亭橋橫跨水間,兩(liang) 岸青瓦白牆的民居小樓與(yu) 山水相映。漫步村中,“沿溪行”棧道、百草園、童樂(le) 園、圖書(shu) 館、記憶文化傳(chuan) 承館、酒店、高端民宿目不暇接……既有鄉(xiang) 趣景致,亦不乏現代化設施。
春賞花,夏品果。靠著“李花盛景”和李子采摘的吸引力,信宜銀妃李特色農(nong) 業(ye) 與(yu) 生態旅遊融為(wei) 一體(ti) ,形成農(nong) 旅互促的生動局麵。“近兩(liang) 年,錢排鎮每年遊客接待量達100多萬(wan) 人次,雙合村春節7天假期接待遊客超30萬(wan) 人次,還創下了單日客流量破5萬(wan) 人次的鄉(xiang) 村遊‘奇跡’”。錢排鎮鎮長李先友告訴調研組,每年舉(ju) 辦“李花節”“銀妃李·享李季”時,當地人氣很旺。村民紛紛打開思路,開辦民宿、超市、飯館、采摘園,又多了一條致富增收的路子。
“2023年,我們(men) 雙合村首次分紅,總金額113萬(wan) 元,分紅受益農(nong) 戶1251戶。”李冠章驕傲地說,這筆分紅得益於(yu) 農(nong) 旅融合發展。
“這次分紅,我們(men) 領到了真金白銀,也看到了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的美好未來,看到了更幸福的前景!”雙合村村民李煥龍動情地說。
2021年,拉近粵西山區與(yu) 粵港澳大灣區時空距離的雲(yun) 茂高速通車,沿著這條高速路,一顆顆小李子匯聚起更大能量——雙合村的“山水雙合”、錢新村的李花穀、細寨村的三華李度假區……以信宜李為(wei) 核心的鄉(xiang) 村遊景區“串珠成鏈”,形成移步換景的農(nong) 文旅結合帶,也帶火了信宜特產(chan) 懷鄉(xiang) 雞、頭窩蛋、大芥菜等農(nong) 產(chan) 品。寫(xie) 在粵西大地上的“土特產(chan) ”文章愈發耀目。
4.經驗與(yu) 啟示
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廣東(dong) 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wei) 指引,茂名市深入推進“百千萬(wan) 工程”,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力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積極構建起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三大體(ti) 係,促進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chan) 業(ye) 融合,進一步鞏固了廣東(dong) 省第一農(nong) 業(ye) 大市的地位,村鎮煥發強勁活力,在規劃引領、合力推動、係統治理、技術創新、改革賦能、要素保障等方麵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積累了豐(feng) 富經驗,提供了重要啟示。
黨(dang) 建引領,凝聚振興(xing) 力量。茂名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以實施“百千萬(wan) 工程”為(wei) 牽引,聚民心、謀共富,堅持黨(dang) 建引領,打造“思想紅、作風硬、業(ye) 務精、效率高”的幹事創業(ye) 隊伍。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柏橋村考察調研點為(wei) 主線,茂名開設“柏橋講堂”,打造思想教育的陣地、傳(chuan) 播知識的課堂、宣傳(chuan) “百千萬(wan) 工程”成果的窗口,廣泛凝聚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重要力量。
生態優(you) 先,拓展鄉(xiang) 村業(ye) 態。綠色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底色,茂名高度重視古樹名木保護,充分利用古荔枝林、山水、田園等資源稟賦,讓荔枝、龍眼、李子等“土特產(chan) ”成為(wei) 帶動農(nong) 民增收、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重要引擎。同時,深挖地方特色,拓展農(nong) 業(ye) 多種功能,多功能拓展、多業(ye) 態聚集、多場景應用,做精做優(you) 鄉(xiang) 村休閑旅遊,蓬勃鄉(xiang) 村業(ye) 態,實現“生態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
科技賦能,提升產(chan) 業(ye) 價(jia) 值。在廣東(dong) 省、茂名市科技計劃項目的大力支持下,企業(ye) 、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積極投身農(nong) 產(chan) 品種植、保鮮、加工等關(guan) 鍵技術的研究與(yu) 創新,推動技術進步和產(chan) 值提升。以荔枝為(wei) 例,全市建立274個(ge) “田頭小站”,有效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同時,茂名加強相關(guan) 企業(ye) 研發機構建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並積極構建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模式。
敢試敢闖,做好改革創新。實施“百千萬(wan) 工程”過程中,茂名謀劃開展17項“小切口”改革。如創新提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四五”工作法,推動鄉(xiang) 村建設更科學、運營更可持續。創新推出“土特產(chan) ”定製銷售模式,打開特色產(chan) 品新銷路,實現“果未熟錢先收”。開展一係列創意營銷活動,全麵提升“土特產(chan) ”影響力。引導金融“活水”助力,著力破解“三農(nong) ”貸款難題。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廣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環境與(yu) 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莊偉(wei) 光;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環境與(yu) 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武文霞;本報記者吳春燕、陳晨、唐一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