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航標人堅守在遼東灣:燈塔,是航標人的另一個家
一代代航標人堅守在遼東(dong) 灣,守護著燈塔,為(wei) 往來船舶指引航行方向
本報記者 劉旭
對船舶來說,台子山燈塔就是遼寧營口鮁魚圈港的象征,指引航行方向。燈塔工王洪安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在小小的燈塔中。新春佳節,一如往常。
鮁魚圈港是全國前十的綜合性主樞紐港,也是春運期間防疫、能源、生活等物資運輸大港。王洪安所在的鮁魚圈航標管理站,是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營口航標處所屬5個(ge) 派出機構之一,共管理燈塔、導標、燈樁、燈浮標、雷達應答器、RBN-DGNSS台站、AIS基站等各類航標191座。
守海,守塔,守燈
台子山燈塔位於(yu) 營口鮁魚圈墩台山公園,是營口港區重要助航設施之一,與(yu) 大孤山、太平角燈塔一同構築起遼東(dong) 灣北部海域燈塔鏈。燈塔塔高21米,塔身筆直修長,頂部是航標燈,360度全景玻璃,麵向陸地的一側(ce) 用圍簾圍住。
“現代航標技術漸漸向數字化發展,但燈塔作為(wei) 傳(chuan) 統的導航手段,仍無法被替代。燈要是壞了,船舶就不能進港,整個(ge) 港口就停了。保養(yang) 、看護,有故障馬上上報,同步啟用應急大燈,船舶靠應急燈走,不耽誤作業(ye) 。”王洪安說。
王洪安2003年便成為(wei) 燈塔工。早些年,春節前後是守塔人較為(wei) 難熬的時段。交通不便、資源有限、沒有網絡信號,連看電視都是奢求,更別說春晚了。偌大的院子空空蕩蕩,陪伴他的隻有燈塔上那盞明亮的燈以及偶爾路過的小動物。
時間一長,王洪安跟燈塔有了感情,他向農(nong) 科所專(zhuan) 家學習(xi) 果樹種植的相關(guan) 技術。在他的精心種植和照料下,櫻桃樹、杏樹、桃樹、李樹等果樹滿園可見,成為(wei) 墩台山上亮麗(li) 的風景線。
守航標,守航線,守春運
春運前夕,鮁魚圈港主航道口門一側(ce) 外防波堤的燈樁燈器發生故障。鮁魚圈航標管理站站長李星心急如焚,春運航運壓力大,口門防波堤燈樁是船舶入港的重要節點標識。當時海上風強浪大,作業(ye) 船無法靠近防波堤,隻能步行換燈。
防波堤上全是超大塊的四角防波石,石頭之間有近2米深的沉坑,行走在上麵如同攀岩。為(wei) 了守護航線安全,當天,李星、王詩文、欒海峰、王守玉4人背上15公斤的裝備上路。
“最開始,大家都在加油鼓勁,後來路難走,天也黑了,大家都不說話,集中精力在腳下。” 鮁魚圈航標管理站副站長王詩文說。往返10公裏的路程走了12個(ge) 小時。
鮁魚圈航標管理站所屬營口航標處,是我國緯度最高的航標處。海麵冰情嚴(yan) 重,每年11月海上冰期前和來年3月冰期結束後,他們(men) 都會(hui) 將夏季燈浮標換成冬季冰標。春運時期,幾人主要的工作就是管理維護管區內(nei) 的冰標。
在鮁魚圈航標管理站庫房裏整整齊齊擺放著備用的航標燈器,在航標堆場裏備用冰標、錨鏈、沉石也都隨時待命,冬季海冰有20厘米厚,冰標被海冰壓得浮浮沉沉,偶爾會(hui) 出現燈器故障,甚至冰標漂失。他們(men) 要確保春運進出港口的船舶看到航線上的每一盞燈。
守住寂寞,守住小家,守住平安
燈塔養(yang) 護工作既要經得起枯燥,還要耐得住寂寞。許多人幹幾天就打了退堂鼓,王洪安一幹就是19年。
王洪安說,最開始3人輪崗值守燈塔,如今他一年365天守護燈塔。他工作的燈塔離家隻有幾公裏,但是2010年獨自值守燈塔以後,他從(cong) 未在家睡一晚上,隻有兒(er) 子結婚當天,他才向單位請了假。
王詩文的父親(qin) 也是個(ge) 航標人,七八歲時王詩文便跟著父親(qin) 在燈塔裏過年。多年過去,他還記得當年除夕夜吃的是一頓豬肉白菜餡餃子。
為(wei) 解決(jue) 幾個(ge) 人的工作生活困難,鮁魚圈航標管理站從(cong) 建站伊始就著手推進“職工小家”建設,特別是搬入新辦公地點後,按照“功能分區、動靜結合”的要求,設立了用餐區、學習(xi) 區、工作區、休息區和活動區。用餐區幹淨衛生,就餐硬件設施齊全,工作餐搭配合理、美味可口;學習(xi) 區資料豐(feng) 富,定期開展學習(xi) 交流,經常邀請業(ye) 務骨幹現場授課;休息區溫馨如家,兩(liang) 間“標間”供職工休息,也為(wei) 因惡劣天氣不能回家的職工提供住宿條件;職工活動室有綜合訓練器、動感單車、拳擊樁、台球桌等設施。
“鮁魚圈航標管理站就是我另一個(ge) 家。這麽(me) 多年來,一代代營口航標人守護著遼東(dong) 灣,到我這代更要守好了。”王詩文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